夏明夫
(河南省新縣人民政府,新縣 465550)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與發展綠色生產力、不斷推動“生態資本”向“發展資本”轉化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選擇和有效路徑。新縣作為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連片貧困地區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新縣的具體情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面和全過程,實現了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以下4個典型故事,充分反映了新縣堅定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新縣有一株樹齡約410年的古樹——油茶樹。新縣地處江淮之間、大別深處,是緯度最高的油茶產區。一直以來,新縣堅持視山如父、視水如母、視林如子的生態理念,對全縣所有天然林、公益林實施永久性商業禁采、禁伐、禁改,對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8.6%,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先后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置身新縣,有山皆青、有水皆綠。也正因為老區人民的堅持堅守,才贏得了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時至今日,全縣有油茶林30萬畝,其中天然林20萬畝,兩百年以上的近萬畝,被列入全國首批100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之一。都說高山云霧出好茶,其實高山云霧也出好油。因為地處神奇的北緯31°,根植大別山靈山秀水,這里的油茶接受了最充分的光照、最純凈的滋養,歷經五季孕育,成就卓越品質,山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以上,被譽為“東方橄欖油”。近年來,新縣連續舉辦了兩屆大別山茶花節,在賣好油的同時,賣好“游”,打造集產業、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賞花經濟,全縣油茶種植及相關產業年產值達10億元,帶動3000多戶群眾年均增收萬元以上,實現了“一粒油茶果,帶富千萬家”的效果,群眾形象地比喻為“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油茶成為老區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幸福林”和“搖錢樹”。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金山銀山”。
新縣田鋪大塆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也是鄂豫皖根據地腹地的一個紅色村莊。2013年以前,這里雖然是清一色的土墻黛瓦,房屋錯落有致、別有風情,但村里卻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牛欄豬圈亂搭亂建,有的地方根本無處下腳。像這種“藏在深山無人識”的村莊,當時新縣有幾十處。從那時開始,新縣痛下決心,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先后實施了兩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計劃,按照“持續就是好,干凈就是美”理念,推動產業、村莊、土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五規合一”,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不斷提升農村“凈”界,增加鄉村“顏”值。像田鋪大塆,從2014年開始,從“如廁”這個小細節入手,將臟亂的旱廁拆除,修建了統一標準的公共廁所;對所有村民的房屋進行改造,修舊如舊,村容村貌進行全新美化。此外,還將紅色歷史融入自然體驗。經過三年時間,昔日“泥頭土臉”的小山村變成了古樸整潔的美麗鄉村,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游客多了之后,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一間間民宿、咖啡館、主題餐廳和手工作坊在田鋪大塆扎根落腳,有的農家樂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掙1000多塊錢。2019年,大塆共吸引游客100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500多萬元,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多次進行了報道。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16日到田鋪大塆調研,高興地指出,“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這也啟發我們,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美麗鄉村就是美麗經濟。
新縣農民張思恩,是新縣周河鄉西河村人,原來在北京打拼。2013年,新縣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后,他回到老家,牽頭成立西河農耕園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慢生活,親自然”的現代民宿理念融入鄉村旅游,用最傳統的鄉土營建技術,改造村里的古民居;用最現代的生活元素,傳承農耕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先后流轉耕地386畝、山場4500畝,打造油茶、板栗、葛根等原生態精品農業,建設糧油博物館、“古楓楊”咖啡室、星空帳篷酒店、國際青年旅館等旅游配套設施,將古風古韻的西河村打造成為現代化的3A級景區。全村先后開辦農家樂30余家、民宿旅館27家,衍生出西河特色小吃、鄉村柴火飯、根雕手工藝品等豐富的創業形態,2019年全村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西河也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成功實現了從“空心村”到“夢里老家”的華麗轉身。在新縣,像張思恩這樣的返鄉創業人員創辦農家樂、民宿體驗場所、休閑觀光園359個,擦亮了“九鎮十八灣”“賞花濟”等鄉村旅游品牌。所以說,凡是生態文明建設好的鄉村,基本也是鄉賢輩出的地方。如果能引導好這些返鄉青年,鼓勵他們用新思路、新理念盤活鄉村生態資源,就可以將創意變為效益,把“生態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
新縣有一家制藥企業,20世紀80年代末靠23.8萬元扶貧貸款起家,主導產業是醫藥制造,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第一家上市公司。環境污染攻堅戰打響以來,新縣制定了電價、水價、用地、用能、排污、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差別化政策,倒逼企業綠色轉型。該制藥企業也積極響應綠色發展要求,把燃煤鍋爐全部換掉,將產能落后的生產線全部拆掉,開展綠色、智能、技術“三大改造”,打通從原材料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供應鏈,2019年實現產值21.34億元,僅在新縣就納稅2.73億元。同時,作為一家扶貧起家、富民強縣的企業,該制藥企業還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設中藥材示范種植基地2100畝,輻射帶動周邊中藥材種植近2萬畝,累計幫助近萬名群眾增收致富。在新縣,像該制藥企業這樣的國家綠色工廠有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7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8家,“環保”“節能”“富民”等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詞。這也告訴我們,綠色發展不是降低了發展,恰恰是升華了發展。
以上4個小故事,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總書記強調的,“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特別是作為欠發達地區,越是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越要樹牢“兩山理念”,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綠色創新要動力,讓綠色經濟釋放發展紅利、用生態建設助力全面小康,以高質量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畫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