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濤
(湖北省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十堰 442000)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上游,是鄂豫陜渝四省市毗鄰地區。大巴山東段逶迤于南,秦嶺余脈屏障其北,武當山橫臥腹地,正處于中國地理版圖雞心位置。全域面積約2.36萬平方千米,全市共轄四縣一市五區,總人口約350萬人,城區人口約130萬。
十堰是一座美麗山水之城。十堰地形地貌多樣,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漢江由西北向東南橫貫十堰,境內有2489條河流,水資源總量達386.66億立方米。生物資源分布多樣,共有動植物3000多種,礦產資源種類較多,所產綠松石馳名中外,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
十堰是一座現代汽車之城。十堰因車而建、因車而興,是“東風車”的發祥地、東風公司的“延安”。自1969年第二汽車制造廠落戶建市至今,東風公司十堰基地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具有年產各類商用車80萬輛以上的能力。汽車制造業也是十堰市工業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6.4%,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堰是一座康養旅游之城,十堰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境內的武當仙山亙古無雙,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也是中國道教文化的發源地和太極功夫的誕生地。武當山負氧離子含量高達9800個/cm3,天然氧吧名副其實。武當山特區是生態環境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地區,“要健康,到武當”已成為響亮的武當康養名片。
十堰是一座魅力生態之城。十堰人杰地靈,是一個人人稱道的地方。2017年榮獲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十佳魅力城市”,2018年榮獲《魅力中國城》“年度魅力文旅扶貧城市”稱號。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是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是北方水缸、華中綠肺,南北生態屏障,生態地位十分突出。
十堰是一座幸福宜居之城。十堰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多年平均氣溫15.4℃,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年均光照1834.5小時。十堰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7.6%以上,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全市森林覆蓋率66.66%。十堰是一個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業、宜旅城市。
近年來,十堰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立市戰略,把生態功能作為十堰首要功能、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十堰首要職責、把守好“華北大水井”作為十堰首要擔當和“國之大者”,緊盯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不斷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增進民生福祉,在綠色發展中彰顯民生情懷,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多贏局面。
一是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過深入持久地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理念宣傳教育,全市上下生態環保意識顯著提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自覺性不斷增強,社會公眾關心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的氛圍顯著增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全市人民的廣泛共識。
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堰環境質量總體為優,丹江口庫區水質考核109項指標有106項常年保持在Ι類標準,全市地表水斷面達標率由2015年的88.2%上升為97.1%,達到或好于Ⅲ類的水質比例94.3%;五河治理成效顯著,已由過去的黑臭水體全面實現消劣目標;2019年空氣PM10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4.4%,達到國家二級考核標準,PM2.5年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連續六年下降,提前完成“十三五”考核目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位列全省第三。
三是生態環保制度機制不斷創新。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第一主任、市長任主任的環境保護委員會,出臺了《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實施辦法》,制定了《十堰市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規定和考核辦法》,并以第三方考核方式對各縣市區和市直相關部門每季度進行考核排名。探索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生態環保體制機制創新被列為湖北省改革十大典型之一。
四是生態環保能力持續提升。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垂管改革和綜合執法隊伍改革。十堰市生態環境局機關行政編制由23名增加到45名,十堰市級生態環境綜合執法編制由30個增加到72個,生態環境隊伍進一步壯大,監管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大力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共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14座,日處理能力約79萬噸,建成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42座,全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了電鍍工業園、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垃圾焚燒等一大批環保項目,全市環保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五是生態示范創建成效顯著。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66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30.79%。創建生態鄉鎮116個、生態村1447個,全市8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十堰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榮譽稱號,所屬丹江口市、竹溪縣已通過2020年全國“兩山”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云驗收”考核。
六是生態文明獲得感顯著增強。切實將群眾信訪投訴作為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線索的“金礦”,持之以恒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以地方立法形式將每年12月12日作為十堰生態文明日,以強化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規范市民的生態文明行為。通過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平臺大力宣傳和組織各項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曉度和滿意度分別達94.94%和91.84%,群眾對生態文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探索建立以綠色GDP為導向的生態文明考核機制和統責、明責、考責、追責的全鏈條責任體系。用好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尚方寶劍,對兩個單位實施了“一票否決”,對11個單位實施了“一票否決”預警。十堰市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資金用于水、大氣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和考核獎懲。“綠色標尺”倒逼了轉型發展,增強了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剛性執行力,構建起了“黨政同責、屬地管理、部門協作、市區聯動”的大環保工作格局。
強力攻堅五河治理。籌資30多億元全流域實施“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工程,昔日的城市納污河——犟河、劍河、官山河,今日水質已穩定保持在Ⅰ類~Ⅲ類,泗河、神定河水質也已相繼消除劣V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建立市、區(縣市)、街辦(鄉鎮)、社區(村)四級聯動的“河長制”體系,層層壓實保水護水責任。全力推進飲用水源地保護。嚴格按照“劃、立、治”要求,投資2300多萬元開展17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投資2.8億元完成茅塔河水庫、郭家山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遷建。拆除丹江口庫區養殖網箱18萬只、圍欄養殖21.9萬畝。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行動,持續開展打擊電打魚、地籠網捕魚、毒魚等專項執法行動,全力推進漢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截至2020年6月中旬,累計扣押涉漁船舶13艘,查獲電魚設備12套,清理整治違法網具640片,共3.5萬余米,查處案件81件,有力發揮了震懾作用。大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閉禁養區內規模化養殖場134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污設施配套率達90.6%。全市綠色防控實施面積282.05萬畝,覆蓋率達45.12%,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多年“零增長”。
創新大氣環境質量監管工作機制。實施大氣治理管控第三方巡查制度,堅持365天不間斷現場巡查,每日交辦,每月通報。建立城區鄉鎮(街道)空氣質量考核機制,每月對城區18個鄉鎮(街道)空氣質量進行考核排名通報,對排名靠前的鄉鎮(街道)予以獎勵,對考核排名末位鄉鎮(街道)實施約談曝光。實行城區重點工地月度考核,對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管理。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監控體系,在城區建設109座空氣質量監測微站、30套工地揚塵自動監控系統和道路移動檢測裝置,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大氣污染管控中的作用。推進工業企業廢氣減排,完成4個新型干法水泥企業脫硝設施建設、關停2家高排放熱電廠。推進東風小康遷建、雙星東風4.0新工廠搬遷優化升級、東風公司所屬企業園區化搬遷管理,有效降低工業排放對大氣環境和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嚴格機動車污染監管,建成機動車尾氣監測線45條,累計淘汰老舊車輛2.12萬輛,全面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建檔立卡和排放監管。開展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對重點縣區鄉鎮實行駐點督查,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6%。
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成全市1457個農用地土壤點位樣品和418個農產品樣品采集和污染狀況詳查,對全市442家企業進行污染狀況篩查,完成82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采集工作,將8家企業納入全口徑涉重金屬行業企業監管。推進土壤污染修復治理。高標準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與東風公司聯手斥資1.18億元,歷時6年挖地30尺,將填埋在庫區的1700多噸含多氯聯苯的危險廢物“零事故、零污染”地轉移到天津,進行專業化處理。投資1.31億元對6家含鉻污染企業進行綜合治理,累計異地修復治理含鉻污染土壤17萬立方米。對700畝污染土壤進行停耕休養和技術修復,有效消除環境風險。
緊盯環保督察問題抓整改。成立環保督察及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攻堅辦公室,建立目標、問題、任務、責任“四張清單”,每月交賬掛號督辦整改。完成了自然保護區扶貧安置點問題、地下油罐改造、污水管網建設、河流清淤疏浚、農業面源污染、污水處理廠運行不規范等一大批中央、省環保督察交辦問題的整改,特別是“啃”下了全市217座小水電清理整頓這塊硬骨頭,全面按期完成了督察整改任務。緊盯環境違法行為抓整治。持續開展“清水行動”、環境保護大檢查、飲用水源地專項檢查、“綠盾行動”等專項行動。2019年,共出動執法人員4691人次,檢查企業2799家次,下達處罰決定174件,罰沒金額1628萬元,辦理適用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案件58起。通過保持環境監管執法的高壓態勢,企業環境守法已成為新常態。緊盯民生關注焦點抓治理。搬離虹橋建材市場近30家加工門店,督促25家混凝土企業實施全封閉生產,拆遷丹江口市金家灣102戶居民,關停搬遷興麗城居民小區附近磚廠、泡沫廠等企業,解決了一批廢氣、揚塵、噪聲擾民等老大難問題,切實增強了老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
統籌謀劃布局,科學編制規劃。委托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編制十堰市“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規劃。以十堰市政府文件印發《十堰市“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立足“山水人文新十堰”的戰略定位,圍繞“生態好、生活美、產業綠、動力強、機制活”五大目標,確立了“厚植綠水青山、鑄就金山銀山、夯實兩山轉化”的兩山建設路徑。推動產業生態化,提質“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快構建以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游、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汽車產業綠色轉型,全市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達到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推動生態產業化,筑就“金山銀山”。加快建設現代綠色農業,實施以茶葉、林果、草牧業、中藥材、蔬菜、水產(飲)品六大特色產業為重點的“61”產業強農計劃,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600萬畝,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175.03億元。突出全域旅游,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總人數7540.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73.3億元。做實項目平臺,轉化“綠水青山”。將“兩山”基地建設項目化任務和清單化責任納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目標責任制考核,列入南水北調干部學院培訓教學內容。建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對綠色信貸額度較高的銀行給予3%的存款準備金優惠。制定實施十堰特色生態資源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戰略計劃,搭建生態產品供銷平臺。
抓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爭取中央專項資金近10億元,開展1641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占比達到89.8%,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十堰廣大農村逐步展現出無山不綠、無水不清、無路不蔭、無村不美的綠色美景。抓生態示范創建,提升山水十堰品質。將生態文明創建納入全市“五城聯創”內容,堅持市縣聯動、縣鄉共創、全域創建的大格局,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民行動。抓環境宣傳教育,強化生態文明理念。建設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14個,環保科普實踐場館3所。開設“十堰環保周刊”電視欄目,推出“十堰環保”APP,開通十堰環保“雙微”。“環保一日游”、市民免費乘公交、中小學生“我是環保小衛士”演講比賽、環保進課堂等一系列宣教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并已成為十堰市生態文化宣教品牌。
一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偉大旗幟為引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必須增強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二是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三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針對流域、區域、行業特點,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建設美麗中國。
四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必須堅持三個治污,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七大體系,全面落實各類主體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責任,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生態安全,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六是必須堅持全民共治,積極推進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動全民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