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娥
(陜西省西咸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西安 712000)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當好秦嶺生態衛士”,鼓勵陜西廣大干部“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神實質在陜西的具體體現和現實要求。
陜西西咸新區作為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第七個國家級新區,在學習貫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立足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立足建設大西安新中心的發展定位,結合實際追趕超越,開拓思路,大膽創新,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勇當新時代弄潮兒,探索出一條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盵1]西咸新區位于西安和咸陽城市建成區之間,下設空港、灃東、秦漢、灃西、涇河五個新城,規劃面積882平方千米,其中建設用地面積僅272平方千米,三分之二為生態和農業用地組成的田園部分。新區地處秦嶺北麓和北部山麓生態屏障之間,“山—水—城”大生態格局穩定,渭河(黃河)谷地也是我國候鳥冬季遷徙的重要棲息地。2011年建設之初,新區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城市規劃采用“城田交融”的組團式點狀布局,從源頭克服傳統城鎮“攤大餅”帶來的“城市病”。新區正在加緊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以進一步優化調整生態、農業、城鎮三大功能空間,守好三條控制線,為未來發展做好“留白增綠”,為群眾提供更多愜意生活的休閑空間。
西咸新區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新區發展的生命線。深入實施全域增綠,每年新增100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累計新增綠化面積6000萬平方米,構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便民休閑公園體系,一批惠及百姓的城市公園、綠色廣場、口袋公園建成開放,形成完整的綠色生態發展空間。扎實推進水系治理,實施渭河、灃河、涇河等重點河流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大西安新中心“水綠融城”的生態格局和“宜居舒適”的環境價值正在加速顯現,已成為西咸新區一張靚麗的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盵1]。2014年1月6日,西咸新區獲批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被賦予西部大開發新引擎、向西開放重要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的重大使命,以“先進制造、電子信息、臨空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游、總部經濟和都市農業”主導產業,加快跨越發展。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發揮西咸新區作為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近年來,西咸新區在海綿城市建設、無干擾地熱供熱、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等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方面,做出積極有益的探索。
西咸新區以建設“無澇城市”為目標,大力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是全國首批、西北唯一的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已建成海綿型園區240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80余千米,海綿型公園綠地145萬平方米,防洪治理及灘面修復36千米。西咸新區在巴黎氣候大會上成功向世界展示海綿城市建設成果,為西北地區的復制推廣樹立了標桿,提供了寶貴經驗。
西咸新區以建設“無煤城市”為目標,探索將中深層井下換熱技術和熱泵技術集成應用,創新了“取熱不取水”的“零排放”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相比傳統能源,該項技術供熱無廢水、廢氣、廢渣排放,極大地促進碳減排。按照“使用是常態、不使用是特例”的原則,新區已累計推廣應用中深層地熱能供熱1100萬平方米,包括西安交通大學159萬平方米創新港新校區在內,實現供熱500萬平方米。同時已與鄭東新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面推廣應用。
西咸新區以建設“無廢城市”為目標,針對建設發展期產生大量拆遷建筑垃圾的實際,積極探索推進建筑垃圾排放減量化、處置資源化和利用規?;N飨瘫杯h線50千米高速公路建設使用建筑垃圾,總結形成了4項工法、6項施工指南、9項地方標準,獲得5項發明專利,在2017年全國固廢法執法檢查中得到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德江同志的高度肯定。目前新區6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項目,3個已建成投用,年利用建筑垃圾150萬噸。預計2021年可實現80%以上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在海綿城市、市政道路、公園綠地、人行步道、生態修復等領域深度推廣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西咸新區將打造最優“生態環境、宜居環境、營商環境”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其中生態環境是基礎、是根本,生態環境既是宜居環境,也是營商環境。2017年初,西咸新區率先成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委員會,每季度分析問題,研究推進工作;采用大部制思路,在2017年單設之初,原環境保護部門就被賦予了統籌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的職責;細化管理體系,建立完善新區內橫向生態補償機制,2018年實現轄區22個街鎮生態環保科(所)全覆蓋,新區—新城—街鎮三級生態環保治理體系全面形成。
西咸新區致力于科學處理建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結合新區處于大規模開發建設期的實際,優化調整渣土清運時段和線路,推動“陽光運輸”“陽光建設”寫入汾渭平原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堅戰方案,通過規范施工,加快建設,落實“六穩”“六保”要求。開展環??冃嵘鼳級行動,選取工業涂裝和包裝印刷兩個特色行業,指導企業通過高質量轉型發展,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將生態環保要求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雙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治理是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科技等多種手段”[1]。近年來,新區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天藍水清的環境底色逐年擦亮。2019年,西咸新區優良天數237天,同比增加27天,達到新區建立監測體系以來的最好水平;2020年上半年同比再增加25天。渭河、灃河、涇河三條主要河流水質由地表水Ⅳ類,改善至地表水Ⅱ類,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狀況大幅改善。
西咸新區對標京津冀學治霾,對標珠三角學臭氧防治,對標蘇浙滬學治水,結合實際探索管控新路徑,形成了科技治污、精準調度的鮮明特色。西咸新區臭氧污染分級管控成效顯著,在全國重點區域整體臭氧污染呈上升趨勢的情況下,2017—2019年西咸新區實現臭氧濃度三連降,臭氧影響的優良天數三連降,月均臭氧濃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三連降,為重點區域城市科學精準管控臭氧,提供了“西咸經驗”,目前已在陜西全省推廣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1]。西咸新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建設,持續加強新區—新城—街鎮三級生態環保隊伍專業和素質提升。目前新區本級生態環境局30人的隊伍中,有環保專業背景的占比80%,有相關工作經歷的占比75%。西咸新區生態環保鐵軍,以“有端正的政治態度、有良好的敬業素養,有濃厚的工作興趣”為目標,按照“服務為先,管理并重”的原則,以久久為功的定力,培養“會想、會干、會說、會寫”的基本素質,提升“業務管理能力、計劃節點能力、工作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緊抓重大事項能力”五大能力,強化敢抓敢管、善做善成的作風建設,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西咸新區將始終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以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目標,以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底線,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環境產品為責任,加快謀劃“十四五”“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堅持想在前、干在前,顆粒物防控水平加快追趕京津冀,臭氧污染防控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首創“固水土協同共治”模式,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爭做國家級新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