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鄂西鄉村長大的,上世紀70年代初,物質生活貧乏,文化娛樂活動也十分缺乏。平時,最盼望的喜事就是看露天電影,又叫“打電影”。每看一場露天電影,我們就高興得像過年一樣。我家房子靠近生產大隊,屋前是一塊平坦的曬場,曬場鋪著一層厚厚的石板。曬場是個熱鬧的地方,生產隊經常組織村民在這兒開大會,夏秋在這兒翻曬五谷糧食,冬季在這兒分發牲畜草料,但最熱鬧的事兒還是“打電影”。
記憶中,每次“打電影”之前,村里的廣播喇叭就會通知即將放映的電影名字,鄉親們會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好提前安排好手頭農活。到了放映那天,放映員在曬場上架起一張木桌子,三四個人一起幫忙搭銀幕,所謂搭銀幕,就是找來兩根小臂粗的竹竿,一邊一根插到地里,用繩子穿過幕布四周的鉚眼,綁在竹竿上,再撐掛起幕布。這可是個力氣活兒,需要村里力氣大的人完成。當銀幕像帆一樣豎起來時,我的心中便會涌起一股莫名的興奮,那塊銀幕仿佛是我夢想之舟上升起的白帆,使我對未來的世界憧憬不已。掛好銀幕后,在銀幕兩邊各安放一個大大的音響,打開隨放映機帶來的錄音機,放的都是一些革命歌曲。
傍晚,太陽還斜斜地掛在枝頭,我就手拿小凳子或椅子到場子搶位置,想坐在前排靠近幕布的地方,生怕晚了占不到好位子。夜幕四垂,電影還沒開始放,放置放映機的桌子上亮起了一盞小燈,放映員在倒帶子(電影膠片),曬場上的人睜大眼睛等著,倒好一卷就喊一聲,“倒一卷了”“倒兩卷了”“倒三卷了”“倒最后一卷了”。大多數的電影膠片都是四卷,倒好第四卷,那就要開始放了。
在焦急的等待中,放映員打開放映機,電影開始了。一束強光照射在銀幕上,膠卷開始“噠噠”地轉動起來,銀幕上出現了“八一”及五角星圖案,引來滿場的喝彩聲。很快全場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我也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了。
那時,看得最過癮的電影是戰爭片,有《地道戰》《英雄兒女》《上甘嶺》《渡江偵察記》《英雄虎膽》《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等。電影里的人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好人,一類是壞人。看到好人被打死了,人們會唉聲嘆氣,一些婦女和小孩子還會哭出聲來;看到壞人被打死了,大家就哈哈大笑,拍手稱快,恨不得自己也沖上去,把所有的敵人和壞蛋都打死。電影放完一卷,就要換第二卷。因為只有一臺放映機,換卷的時間常常需要幾分鐘,大家只得耐心地等著。
電影放完,曬場上立刻人頭攢動,有孩子的抱孩子,有凳子的拿凳子,有手電筒的打起了手電筒,有火把的燃起火把。一條條長長的隊伍,從曬場走向四周的路口,開始往自己的村莊趕,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火龍,在山野林間蜿蜒前行。抬頭望天,幽藍深邃的天空,點點星星在閃爍,一彎斜月高掛樹梢。一片片麥地,在夜風中起伏,空氣中彌漫著麥子成熟的香氣。
有時,一部電影看一次,仍覺得不過癮,往往要看上好幾遍。在本地看了,外地再放映時,又趕過去再看,因此對每部電影的情節了如指掌,甚至能把電影中的個別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模仿得惟妙惟肖。為了再看一次電影,我頂風冒雨,戰嚴寒斗酷暑,都在所不惜。小時候,因為我個子矮,坐在長凳上只能看到別人的后背和后腦勺。有時候人多,我就跑到屏幕的背面反著看。有時,我幫父母干農活回家晚了,到場后幕布下面擠不進去,我就爬上大樹杈上或墻頭上看。一次,我在等放映員換片子時,瞌睡猛地來襲,不知不覺睡著了,一下子從樹杈上掉下來,腿摔腫了,胳膊也劃破了。還有一次,剛下過雪的鄉間小道被來往的行人踩踏成了冰路面,路窄而滑,中途還要過一條小河,平時都是踩著石頭過河,那晚我心急怕去遲了,三步并做兩步,前腳剛踩到濕滑的石頭上,身子一個趔趄,后腳就踏進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冬天看露天電影,地濕風冷,很多時候手腳都凍麻木了,也舍不得回家,邊跺腳邊搓耳朵,直到屏幕上出現“劇終”二字。夏天看電影,少不了蚊蟲叮咬,最怕的還是突然下雨,一下雨電影就“泡湯”了。
最初放電影的放映機膠片質量不好,經不住高溫、摩擦,經常出現電影剛好放到精彩的地方,突然帶子斷了,或者溫度高燒壞了,看電影時就提心吊膽的。后來,通過技術改造,放映機膠片從黑白變成彩色的,放映過程順暢。再后來,集鎮興建了一座電影院,每周晚上在室內放一到兩部電影,先購票再觀看,因為家中生活拮據,好幾次從電影院門口走過卻沒能進去。初二時,學校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電影,每人發了一張紅色的電影票。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進電影院,我把電影票揣在懷中,興奮得一個晚上都沒睡好覺。
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一部分農民外出打工賺錢,村里人陸陸續續買了電視機,村里放電影的次數逐漸減少了。我家發展農田種植經濟,種植茶葉、土豆、板栗、天麻,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家中也購買了一臺電視機,安裝上衛星“天線鍋”,一家人在勞動之余,可以收看一個個精彩的電視節目。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彩色電視機、錄像機、影碟機也相繼面世。街上出現錄像放映廳,一批個體戶用V C D光碟在室內播放電影,放映廳里爆滿。因為錄像帶很少斷帶,放起來也方便快捷,60分鐘一場,內容每天滾動播放,電影票也不貴,每張二三毛錢。在室內看電影既舒適又清晰,于是露天電影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隨著錄像機、影碟機的推廣普及下鄉村,富裕起來的村民紛紛購置,到租片子的店里瀏覽一番,碰上自己喜愛的片子租回家中,空閑的時候啜一口清茶看片子,看到一些難忘精彩的情節,還可以倒回去再看一遍。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對精神文明求之若渴,網絡等現代傳媒也得到高速發展,寬帶不斷升級,科技不斷發展,3 D、4 D電影隨之而來。隨著D V D播放機的普及,環繞聲音頻器材的發展,大眾消費逐步進入“家庭影院”時代,人坐在家中足不出戶,也能看上高清屏的電影,享受到電影院的聲效效果。
光陰如水,我經歷了從“打電影”到“家庭影院”的嬗變,這是祖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中微不足道的一點,但這也是祖國建設所取得輝煌成就的生動縮影。我堅信,祖國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