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平川 周慶
宣恩縣地處湖北省西南邊陲,位于武陵山區腹地,處于中國最美的風景走廊。神秘的北緯30°黃金分割線穿境而過,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山水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四時不同的風景,是天然的大氧吧和避暑養生勝地,享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中國貢品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白柚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國際魅力茶鄉”“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美譽。
在宣恩這片熱土上,生活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13個少數民族。近些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宣恩縣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內涵,開發少數民族旅游項目,宣恩縣城也正式成功申報為4 A級旅游城市。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宣恩縣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62.9萬人次,旅游收入95025.39萬元,分別年均增長15.44%、19.94%,民俗游成為重要的富民產業。
浪漫宣恩,醉在珠山。貢水似玉帶,水庫如雙龍,文瀾見雅致,公園好漫步,古街承風情,民俗醉游人,美食齒留香。宣恩縣仙山貢水旅游區自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20多億元,完善了旅游基礎設施,實施了縣城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了貢水河國家級濕地公園、雙龍湖、文瀾橋、音樂跑泉、民族風情街、土、苗、侗民族特色標志性建筑鼓樓、鐘樓等核心景點,宣恩縣仙山貢水旅游區的濱水休閑、生態觀光、科普教育、文化體驗等產品日趨完善。寶塔山森林公園、蓮花壩風情小鎮、硒茶小鎮正在開發建設中,以博物館、圖書館、新華書店、文化館、報告中心集成的文體中心即將投入使用,以通過景區產品豐富和空間布局優化,逐步將旅游區打造成為集民族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生態度假于一體的城旅融合新典范。
以宣恩縣土家族、苗族、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打造了一部大型民族風情歌舞詩《溢彩宣恩》,匯聚了宣恩多項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和民族民間文化,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風情為一體,無論是縱情歌唱,還是激情起舞,都源自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場面,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鄉野風味,又高度藝術提煉、升華,凝結成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歌舞詩,再現了宣恩濃郁的民族風情,傳承了民族民間寶貴的文化和藝術。
仙山貢水旅游區以多彩靈動的貢水河為軸線,團聚兩端,以游步道串聯編織,主題鮮明。整合了宣恩古八景中的洞伏雙龍、珠山曉翠、貢水文瀾和呂寺晚鐘四大景觀。城內有800米民族風情街、全國最長的內陸河音樂跑泉、侗族特色建筑風雨橋、苗族特色建筑鐘樓、貢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及步行棧道、賞景休閑棧道親水走廊、雙龍湖等景觀,即將全面峻工的墨達樓將成為宣恩又一處展現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的亮點地標景點。依托音樂跑泉、民族文化浮雕墻、民族風情街、民族文化長廊、文瀾橋、鐘樓、烈士陵園廣場等核心支撐項目,將厚重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別樣的紅色文化進行融合。每年舉辦水上運動會、稻草人藝術節、元宵節燈展藝術節等大型娛樂節慶活動,文化、體育與旅游資源高度結合、深度融合,呈現資源組合良好、景觀交相輝映、主題活動豐富等特點。
宣恩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厚土,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里少數民族聚居,長期以來,各民族文化習俗互存互融,民族民間呈現地域化、多樣化和個性化。2009年,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是湖北省唯一一個以縣命名的文化藝術之鄉,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民俗文化濃郁地。舞進中南海的“宣恩耍耍”、得到毛澤東贊譽的“滾龍連廂”,以及“八寶銅鈴舞”“猴兒鼓舞”、薅草鑼鼓、高腔山歌、三棒鼓、苗歌苗舞以及著名歌唱家蔣大為縱情放歌的《請喝一杯宣恩茶》,形成了宣恩縣獨有的民族歌舞。以沙道溝為代表的藤條工藝制品,長潭河為代表的竹編工藝制品,珠山鎮為代表的木雕、扎編工藝等,造就了該縣精巧的民間工藝。“四大名腿”之一的大派火腿、榮膺乾隆“皇恩寵錫”的伍家臺貢茶、躋身恩施“十大名吃”的張關合渣、苞谷粑等一批特色飲食形成了宣恩獨特的飲食文化。
圍繞創建“全國民族民居示范縣”的目標,按照“保護一批特色村寨、建設一批特色村鎮、改造一批特色民居景觀帶”的總體要求,重點圍繞“兩線一圈
兩片區”(209國道沿線及恩黔、恩來高速公路沿線;雙龍湖環湖生態旅游圈;椒園水田壩片區和高羅片區)“三壩兩寨”(水田壩建成“生態休閑旅游區”、譚家壩建成“苗鄉體驗休閑區”、大巖壩建成“侗鄉特色新區”、伍家臺建成“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區”、彭家寨建成“土家族文化生態觀光區”),堅持“青瓦白墻、飛檐翹角、欄桿跺脊、木門木窗”的統一的民族風格,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示范亮點。
近年來,宣恩圍繞有機、富硒、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先后創建榮獲“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伍家臺貢茶”成功創建為“中國馳名商標”,榮登“湖北最受歡迎十大茶葉品牌”榜。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2.2億元,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質量提高、后勁增強、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蘊藏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從表現形式上來看,特色村寨傳統民族文化有以古建筑、民間手工藝品、生產工具等物質形態和民間文學、舞蹈、美術、手工技藝、民俗與節慶等非物質形態。宣恩縣在保護發展工作中十分注重充分發揮這些寶貴資源的優勢,一邊注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走旅游與發展相結合之路,搞好“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建設,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設施,不斷開發旅游新項目,切實提升村寨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隆重推出各種特色旅游活動,讓游客滿含期待而來、滿意而歸,讓“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至名歸。如彭家寨、板寮、慶陽壩、伍家臺、小茅坡營等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都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使廣大特色村寨的各族群眾通過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獲得更多實惠。
作為國家民委公布的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伍家臺村,正沐浴著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春風雨露昂首闊步地走在世人面前。
伍家臺村立足于茶葉產業,依托貢茶產業的基礎、貢茶文化的優勢、貢茶品牌的影響,搶抓武陵山經濟協作區、“616”對口幫扶、“三壩兩寨”新農村建設、宜居村莊、美麗鄉村、特色村寨建設等政策機遇,大力推進以有機茶葉創建、有機貢茶生產、生態旅游觀光為主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村居環境,全力推進村級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努力建成全省有名氣、全國有影響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伍家臺村結合特色村寨建設實際,按照“一園四區”的功能布局,有序推進茶旅融合之路。“一園”即貢茶科技產業園,依托伍臺昌臣茶業有限公司,建設集有機貢茶加工車間、貢茶廣場、貢茶展示廳等為一體的功能區;“四區”即貢茶緬懷區、農村黨員暨實用人才培訓區、休閑度假區、貢茶體驗區。貢茶緬懷區主要是以挖掘和傳承貢茶文化為主,圍繞“伍家臺貢茶”文化,打造貢茶始祖伍昌臣故居、書院、古墓群、宗祠等;農村黨員暨實用人才培訓區主要是依托現有基地,加大建設力度,啟動基地改擴建及提檔升級工程,完善基地功能,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休閑度假區主要是依托天然水庫、洞穴和木質棧道、彩色漫游道、青石路等游樂資源,為游客提供游玩場所;貢茶體驗區主要是依托富硒有機茶園、豐富的人文資源等,為游客提供賞茶、采茶、手工制茶和品茶的宜游場所。科學規劃建成“皇家茶苑、山水茶色、茶山蔓翠、山野風情”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最美后花園。
伍家臺村特色村寨建設只是宣恩縣打造的眾多特色村寨中的一個縮影。圍繞打造“全國山區最美縣城”的目標,以“多彩民族文化、輝煌歷史文化、絢麗風光文化”為重點,把特色村寨的建設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造旅游發展升級版,宣恩縣在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旅游相結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