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族人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湖北篇章。
學校是民族團結互助“加油站”
武漢市第一中學
武漢一中創建于1931年,湖北省示范高中,2005年武漢一中成為湖北省首個承擔新疆內高班光榮使命的學校。目前新疆部在校學生334人,涵蓋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東鄉族、塔吉克族、滿族、錫伯族等近十個民族。
走進學生的家園,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從陌生到親近,我們不僅要跨越萬重山水,更要打開緊閉的心門。唯其如此,才能見到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15年來,學校秉持“厚德尚智,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探索民族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不斷積累民族團結的經驗。采取“標高同一”的標準對待每一個學生,大力推進混班教學管理機制,讓學生從心理上清除隔閡,從環境上打破界限,從習慣上逐漸養成,從方法上相互溝通,從目標上實現統一。大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民族教育專項能力,目前已有4位特級教師、10位省市專家和骨干教師參與民族教育專項課題。2018年全國內高班教學研討課獲優質示范課獎。
走通心靈的阻隔,才能打通成長的要道。學校在志趣上促進各族學生文化、才藝、興趣的廣泛發展,在生活上逐漸引導飲食、服飾、習俗的習慣認同。從求同到存異,學校給予的不僅是教育的責任,更是愛的發現。近五年來,學校新疆部本科上線率100%,名校錄取率穩居全國內高班前列。
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東峰嶺上常開常艷
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驗小學
在長陽實驗小學,孩子們表演的千人巴山舞,引得代表們舍不得放下手機,快門聲連連。“將民族團結融入到教育教學當中,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扎根在孩子們心中,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長陽實驗小學校長趙愛華介紹道。
多年來,長陽實驗小學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把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教管的方方面面。將民族文化和校園文化深度融合,確立了“巴風余韻”環境文化主題和“東風和韻,實驗花開”辦學理念。打造民族文化長廊,將校園生活全方位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成立“土家少兒藝術團”和120人的南曲社團,編寫《傳承土家文化熱愛山水長陽》校本課程,將巴山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曲等納入課程,培養文化傳承人。如今,“長陽巴山舞”已成為長陽實驗小學特色項目和亮麗名片。
每當重大的節日,老師們穿著土家族的盛裝,孩子們穿著帶有民族元素的校服,形成一道行進中的“民族風”。
在校園里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湖北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
自2011年以來,湖北師范大學累計招收全日制新疆籍少數民族本科生239人,2014年以來畢業96人,就業率100%。學校始終把提升民族學生核心競爭力、拓展綜合素質貫穿育人工作全過程、各環節,著力提升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組建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專門力量,在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和學校之間搭起“溝通之橋”。學校在著力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學業水平的同時,還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并開展經濟資助。
為加大學生民族融合力度,學校實施“手牽手心連心,民族融合一家親”計劃,鼓勵少數民族學生深入交往、深度融合,并組織學生參加文藝體育、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校園文化活動,助力少數民族學生全面成長。
幾年來的工作實踐,有效提升了學校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2019年6名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參軍入伍,古麗加馬力·吐爾貢被團省委授予“最美新生”稱號,哈力旦·哈力克榮獲省第二屆“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演講征文比賽演講組優秀獎。
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區
宜昌市西陵區西陵街道大學路社區居民委員會
宜昌市西陵區西陵街道大學路社區居民委員會位于環境優美的三峽大學校內,社區有土家族、回族、維吾爾族等1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03人,其中少數民族戶籍人口392人,流動人口111人,清真飲食網點6家。
社區落實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責任,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員干部與少數民族代表人士聯系制度,依托網格化平臺,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中。網格聯絡員定期上門走訪少數民族家庭,做好民意收集和政策宣傳工作,實現動態全掌握、關注全覆蓋、服務全精準。
社區設立代辦服務窗口,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居住證、市民卡、老年證等代辦服務。社區多方協調各部門提供就業幫扶,積極支持他們自主創業,2019年社區聯合三峽大學為10多名少數民族來宜務工人員提供了工作崗位。
重大節假日開展少數民族群眾慰問活動,實現入戶走訪和慰問制度化。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合理布局清真“三食”網點,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了便利的用餐場所。
架起黨和各族鄉親的電力連心橋
恩施州利川市供電公司
利川市位于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武陵山片區腹地,境內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1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達59.2%。
作為扎根民族地區的央企,恩施州利川市供電公司始終把政治責任擺在第一位,聚焦農村發展、聚焦脫貧攻堅、聚焦民生改善,認真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團結進步有關要求,肩負起責任央企的社會擔當和時代使命,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主營業務深度融合,全力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94萬各民族群眾生活改善。
在脫貧攻堅大決戰中,恩施州利川市供電公司強化政治擔當,抽調40多人專職扶貧人員組成“尖刀班”,披堅執銳投身其中,將行業扶貧、定點扶貧與地方政府脫貧規劃有效銜接,盡最大力量支持民族地區精準扶貧。
2012年以來,恩施州利川市供電公司累計完成投資10.87億元,全面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直接惠及全市92萬各族群眾。
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祖拉也提·卡斯木(女、維吾爾族) 黃岡師范學院少數民族輔導員
祖拉也提·卡斯木在黃岡師范學院任職以來,從民族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因材施教,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長,廣泛開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遞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
她先后帶領學生參加湖北省“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演講比賽、湖北省“新時代新青年新奮斗”主題演講比賽、黃岡市“團結愛國跟黨走”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并多次獲獎。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工作者,她常說:“我要成為一座橋梁,把黨和政府與少數民族群眾連接起來。”
祖拉也提·卡斯木把心中所有的溫情都化作無私的愛奉獻給了學校的各民族學生,她常言:“作為一名高校少數民族教師,我一直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踐行民族教育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引領民族團結和諧的使者。”
五次只身進藏獻愛心
黃益生 黃石監獄退休干部
退休前,黃益生把一腔熱血、滿心報負都奉獻到了繁重而崇高的監獄工作上;退休后,他踏上愛心長征路,把藏漢民族情誼的大愛挑在了肩上。
連續五年獻愛心,他獨自駕車往返38400多公里,他的善舉,溫暖了他所觸及的每個地方、每個人。
2014年12月,退休不久的黃益生參加“情系曲松牽手圓夢”愛心公益幫扶活動,與西藏藏醫藥大學大二女生旦增白瑪結對幫扶。2015年10月3日,黃益生攜帶5000元現金,200件衣服、10條毛毯,從黃石出發前往西藏曲松縣旦增白瑪家中。自此,他開啟了獨自駕車進藏援助的愛心之路,多次攜帶愛心物資和善款進藏獻愛心。
“藏漢同根是兄弟!”這是黃益生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5年來,他就像一面旗幟,用自己的愛心,促進了藏漢交往交流交融。一人之力不足道,眾人之力常有余。愛心事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要生命存在,我就要象紅軍長征一樣,把這份事業堅持到底。”黃益生說。
為山南孩子插上藝術翅膀
馬丹 武漢市旅游學校教師
在武漢市旅游學校工作25年的馬丹,2016年成為湖北省首批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團隊中的一名援藏教師。
援藏期間,她資助近萬元幫助6名學生克服家庭生活和學習困難,跋涉100多公里的高原山路,赴農牧民學生家中家訪,加強家校與家庭的溝通交流,尋求更合理的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得以健康成長。
2017年,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個性化發展,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創建了充滿藏文化特色的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隊。
馬丹還帶領他們首次下高原,到內地參加全國啦啦操比賽,多次獲得冠軍,2019年還代表西藏參與“全國民族運動會”。
三年的教育援藏中,她在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做出大量實踐,所在集體被評為山南市“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個人被評為西藏“最美援藏教師”。
擔起鄉鎮脫貧攻堅重任
譚海鷹(女、土家族)
恩施州恩施市三岔鎮人民政府三岔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鄉鎮脫貧攻堅一線的少數民族女干部,譚海鷹時刻把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放在心上。在她的帶領下,三岔鎮成功實現了“鄉”改“鎮”目標,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蓮花池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18年7月,譚海鷹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她還通過群眾會、屋場會、火盆會等方式,深入村組農戶、深入田間地頭,宣講黨的民族政策;參與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三岔儺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才板、耍耍、草把龍等土家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傳承。
她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改善民生,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16年以來,全鎮投入1.5億元,解決了困擾群眾多年的用水難、用電難、就醫難等問題。探索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新模式,推進平安三岔建設,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穩定有序。
新疆學生的“李爸爸”
李穎 武漢市漢鐵高級中學紀委書記、新疆部校長
李穎在教育工作崗位16年,2011年,學校承辦新疆班以來,李穎在新疆部任教至今,是300多名新疆班學生的“大家長”,默默守護著這些天山學子。在學生眼中,他是老師,更是家人,被新疆各民族學生親切地稱為“李爸爸”。
因為遠離家鄉和親人,倍感孤獨和缺乏自信是孩子們初來內地的常見反應。李穎和同事們主動承擔起“代理家長”的工作,成為學生們內地的親人。每逢重大節假日,李穎一定會來到學校精心組織和安排同學們過集體生日、外出參觀考察或開展社團活動。七年來,和學生們一起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網絡拜年成為了他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固定安排。
畢業的同學總是這樣提醒和告誡新來的同學:“在內地的四年,你們一定要聽李老師的話,他就像我們的父親,我們習慣了每天早晚自習前看看他的辦公室。屋內的燈亮了,我們新疆孩子的心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