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池州學院地理與規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在讀
現如今,綜合國力的發展體現在方方面面,特別是城市化建設是我國綜合發展的主要內容。在城市建設中,合理汲取和利用歷史傳統文化,是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1]。獨特的城市文化是這個城市最為獨特的符號,可以為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吸引力,促進整個城市的發展。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新城區的規劃、建設是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將傳統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是兩大難點。特別是在新城區的公共服務型建筑中,如何將城市建設的內在傳統文化與外在建筑的現代文化相結合,是各地城市建設需要格外注重的一點。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廣場、綠化等構成,內在素質則由經濟活力、治安狀況、傳統文化等構成,而其中文化起著決定性作用[2]。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傳統文化的建設可以提高城市吸引力,如提到北京,想到的就是故宮、天壇;提到南京,想到的是夫子廟、中山陵等。城市化建設正在受著全球文化以及各類文化的挑戰與沖擊,為了保證城市的競爭力與吸引力,必須深入了解城市當地的自然環境、規劃設計思路、民族風情特色、建筑獨具特點等情況,從各個角度、方面尋求傳統文化建筑靈感,建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優秀建筑。
在老城市的舊城區改造中,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特別是對于我國的中大型城市建設,必須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閃亮點,作為保證城市競爭力的主要措施。對于城市老城區的改造,要加強對傳統建筑發修繕及保護,在文化古跡等重點保護區域設置緩沖區及配套的交通管制區域。在傳統文化的開發中,要提前調研以及分析影響傳統文化建筑的影響因素,嚴格控制相關建筑的高度以及周邊區域發展建設的密度等,在保證原有傳統建筑保護完好的基礎上,發展、改造附近區域。在老城區的改造中,要盡可能地保留城市現有的發展布局、規劃原則等,要保存、修繕現存的傳統區域(街道、巷道等)。城市舊城區改造與保護傳統文化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保證城市的發展,保證城市的活力、吸引力與競爭力。
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要堅持“法制化、陽光化、透明化”原則。城市化建設主要包括方案的制定、工程的實施與開展等。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還要加強施工現場管理等。在城市化建設中,特別是老城市中,老城區改造與新城區建設都是城市發展的重點,這樣極易產生老城區傳統文化保護與新城區建設不協調、不統一的情況發生。所以,在城市建設中,要堅持“三化”原則,確保社會各界人士對于城市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
建筑文化的傳承應以城市規劃為導向,結合現代化文化審美,創作符合具有城市自身特點、亮點的建筑。建筑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包括城市建設的使用文化,還應包括可以體現城市特色的傳統文化。建筑文化的傳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好的建筑文化要有選擇性、有依據性地進行借鑒。建筑文化的傳承要緊抓文化特點及精華。建筑文化特征是建筑文化的代表,會賦予建筑物典型的文化意義。
在建筑創作中,借鑒淺層次表現的建筑特征比較簡單,易抄襲、易模仿;借鑒中層特征如符號、象征、手法等方法,只要對建筑物的布局、構造、材料以及其技術進行認真了解、仔細觀察,也會不難發現[3]。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區域,是大同市發展的重點開發、保護對象。云岡石窟修建于北魏,窟內含有大小石像約6 萬尊。云岡石窟是中國建筑石窟文化傳承的開始,云岡石窟窟內的整體布局及裝飾裝修風格,在滿足現場需求的情況下,更加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式建筑獨特的建筑風格,映射出佛教文化與建筑風格的完美糅合。云岡石窟成為大同市建筑文化的標志,為大同市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與挑戰。
城市建設必須要尊重建筑文化的傳承規律,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及人文特點等,堅持城市多元化發展原則,建立具有城市特點的建筑文化,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及吸引力,著力城市建筑文化發展根本,掌舵城市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