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惠 常熟理工學院講師,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
裴 玉 北京炎黃聯合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初級工程師
馬 磊 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不僅是指個體身體和心理沒有疾病的自然狀態,也包括與人交往的社會關系的良好。從公共健康的角度來看,健康已不再僅僅與個體本身有關,同時與社會的平等、和諧息息相關。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速度的加快,我國社會對老齡化的空間和景觀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住區景觀環境得到重視。從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為需求出發,營造情感關愛、適老、養老、頤老的社區景觀空間,有利于改善老齡人群的身心健康愉悅和提高其生活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 條明確規定我國老年人的權益保障年齡起點和標準應是60 周歲。這意即凡年滿60 周歲的我國的公民都是屬于老年人。老年人已經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特殊狀態。我國每個老年人在剛剛進入“老年”這個特殊的階段時,就自身的角色而言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社會變化。家庭和社會角色的轉換和變化等社會因素已成為影響每個老年人的生理和精神心理狀況的一個重點。所以,老年人應重新正視自己社會身份的變化,主要表現如下:一是生理上,生理上出現最大的問題是在聽覺和視覺衰退,聽覺表現為聲音變得不敏感,視覺表現為對色彩不敏感,甚至有些老年人會隨著患有青光眼、白內障等而視力急劇下降;二是心理上,許多老年人退休后喜歡追憶過去,在適應社會角色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無助感、孤獨感等,向往有精神依托、渴望社交等;三是行為上,老年人喜歡遛彎、散步,所以要有合理的健身步道,還有社交活動如廣場舞、打太極、下棋等,因此必須合理規劃空間,要有休閑廣場且要有休息的地方。
老年人的日常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按其形式和生活類型基本主要包括晨練、散步、健身、下棋、打麻將、帶幾個大的孩子一起游園玩耍和利用休息時間交流等。在一天之中,晨練 前、10:00—11:00、14:00—19:00 為3 個戶外活動的高峰點。老年人最常的是單獨一人活動,或者兩三或4 ~8 人活動。人數不同,因此對空間的需求不同,即一個人單獨活動主要是座椅處靜坐、休息、觀景、冥想、觀看他人活動及曬太陽為主,兩三個人活動大多是觀賞美景、交談、觀看他人活動、步行鍛煉等。4~8個人活動則是在場地內約打牌、下棋、跳廣場舞等娛樂活動。
景觀空間中的各種空間結構形式、色彩和裝飾材料都是由老年人通過視覺感受體驗者的各種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及皮膚直接感受和表現出來的。所以,老人們在景觀空間中的各種視覺感受體驗是一種互動的、立體的、綜合的,是通過老年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知覺共同發揮作用的各種體驗結果[1]。
研究表明,很多老年人表示愿意參與園藝活動,且樂于參與戶外活動,所以在社區景觀環境設計中應更加注重舒適性和安全性。社區景觀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對不同公共空間的訴求。此外,社區內空間的劃分要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能滿足老年人不同的戶外活動需求,包括戶外鍛煉、冥想、與人交流等。因此,參與性景觀尤為重要,并且要有趣味性,來吸引老人主動參與,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人進入老年時期后各方面的功能會退化,如因脊椎和下肢發生彎曲,從而身高變矮,聽力會下降,視力衰退,蹲起的活動也顯得吃力,所以在景觀細節設計中務必考慮老人的使用尺寸,如室外導視牌和標識等的字體和形狀需要放大,要有明確的辨識度和對比度的色彩,并考慮老人通行的無障礙化設計,從而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此外,道路要避免過于復雜,要有明顯的標識,避免老人沒有方向感,對一些道路的表面要做防滑處理。地形設計應注意尺度,臺階應避免太多且要明顯等。
設計住區環境實際上就是設計生活,只有住區環境與人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時,才能使老年人生活舒適。因此,在居住環境規劃設計中要考慮氣候因素,進行微氣候調節。
在交通上,社區的道路要具備通達性,保證老年人出行安全且能便捷地到達目的地,避免老年人在居住區內穿行迷路。應考慮居住區內車輛對老年人產生的不利影響,避免行車道與人行道串聯等[2]。居住區內的道路屬于生活性道路,應具備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功能,營造更加人性化的道路。
在社區內發揮自己的專長,為社區建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一技之長有用武之地,即為“老有所為”。例如,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幫助安保人員維護居住區內的治安;幫助物業人員維護居住區內的植被、設施,加入種植體驗園和大家一起進行種植活動,最終共享勞動成果。
基于當地的氣候,結合場地地形,充分利用整個景觀區的一些要素來有效控制和合理調節微氣候環境,如過強光線、過大風速、場地過冷或過熱都會大幅度影響老年人的舒適度體驗。這就需要通過風道導控設計,營造宜人的戶外交往空間,如通過微地形處理,創造陰、陽、向、背,加之理水的因素又會出現干濕的差別,可以形成多樣化微氣候;結合植物配置,合理種植喬木形成一個天然的遮陽傘,阻擋陽光直接照射;種植綠籬形成擋風帶,減少強風帶來的不舒適感。
老年社區需要注重無障礙設計,并且要注意坐輪椅的老年人活動的范圍。地形設計應注意尺度,臺階應避免太多且要明顯等。在材質選擇上,不宜采用寬縫隙的冰紋路、步石及汀步,以避免其縫隙處卡住老年人的拐杖、輪椅或者絆腳[3]。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的記憶力隨之衰退,加之居住區內道路眾多,易使老年人迷路,這就需要一些指導性的指示牌來引導老年人到達目的地。此外,在設計上要注意空間的可達性,道路要人車分流,完善步行交通系統。同時,完善路燈設施,空間要有安全性和便捷性,使老年人能便捷達到。對一些道路的表面要做防滑處理,冬季及時清理地面積雪。
首先,設置交流空間模塊,為老人提供運動建設、休閑交流和園藝種植的活動需求。例如,針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的需求,設置相應的運動場地,如廣場、有氧慢跑、鵝卵石步道和健身器材區。其次,設置休閑交流場所。根據老年人與人、與自然交流的需求,設置休息亭廊觀景長椅等,便于靜坐、聊天、下棋、打牌等,還可以開展話劇表演、比賽演出、露天電影院等豐富的活動吸引老人參與[4]。另外,設置冥想花園,促進老人與自然交流,茂盛的植被、安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能激發老年人的親生物性,從而調動老年人愉悅的情緒,維護其身心健康。最后,設置園藝種植性體驗區。設置菜圃、種植體驗園,讓老年人參與園藝建設,并通過勞作過程,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園藝種植空間應盡量選擇在較開敞、陽光充足的地方。
植物種類選擇與配置,除了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還應考慮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色彩、形態、氣味選擇方面,要考慮老年人對濃艷色彩的視覺喜好,并基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如退休后的被遺棄感、衰老的瀕死感、孤守于巢穴的孤獨感等都易導致老年人患抑郁癥,可以考慮選配芳香植物。此外,基于老人聽覺的刺激,可以考慮風、雨、蟲鳴與植物的配置。自然界的聲音如蟲鳴、鳥語、水聲、風吹以及雨打植物枝干或葉片的聲音都對于聽覺系統有一定刺激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使得人們感受到放松愉快的心情,減緩疲勞,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效果更好。雨打植物的枝干葉片或植物枝干在風雨中能同時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能有效消除一些人煩躁不安、心悸不寧的心理和情緒。另外,如荷清蟬鳴、雨打植物芭蕉、萬頃松濤等能引發人的聯想,從而達到調節人的情緒的良好效果[5]。
在公共健康視域下,通過營造豐富的空間、塑造感知的環境、設計出具有參與性的景觀等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增加了老年人親身接觸植物和大自然的機會。通過充分利用自然植物形象思維的時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和直觀的物態性,調節和改善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舒緩壓力、復健心靈,以此來改善和提高所有老年人生活質量,使得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日常活動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