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華 張晗
摘要:針對現在社會“高消費,高浪費”的現象,本文將探索一種新的可持續產品分類方法,并基于此方法設計出一種可持續的產品,促使人們有意識地節約環保。本文將運用可持續產品設計思維,從基于產品與基于用戶的兩個角度,對可持續產品進行重新分類。得到垃圾回收產品設計方案。通過此分類方法,設計出了一種易于人們垃圾回收的裝置—垃圾有償回收產品裝置,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 產品設計 有償回收 設計方法 垃圾分類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11-0053-03
引言
現今社會上“高消費,高浪費”的現狀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如何才能在這個自然資源有限,而人類發展需求又極度擴大的社會做到“高消費,低浪費”是人類應該思考的。作為一個設計者,站在設計倫理道德的層面同樣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建立一個人、社會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平衡圈。本文將提出一種新的可持續產品設計分類方法,并基于此方法,設計出一種垃圾有償回收的產品裝置,以達到可持續設計的目的。
一、可持續性產品設計分類
可持續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 968年出版的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一書中提到“設計師應摒棄那些花哨的、不安全的、不成熟的、無用的產品,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我們的世界提供理性的、負責任的設計”[1],這是可持續產品設計定義雛形。米蘭理工學院的曼梓尼教授與香港理工大學梁町教授給可持續設計下的定義是“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針對整個生產消費循環,利用系統式的產品與服務整合和企劃,以效用和服務去取代物質產品為最終目的”[2]。
產品可持續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可持續理念的提出,可持續的提出是基于人類需求與總資源的矛盾,其中涉及到社會的商業經濟、政治制度、科學技術、道德倫理等。產品的可持續,在于產品對人類友好的同時,也對環境友好;方便人們使用的同時,對環境不產生持續的、環境無法自我消化的危害。可持續性設計方法是對環境負責任的設計方法。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將對環境的影響放在其中考慮,這是設計本身的責任和義務。基于此,下面將可持續產品設計分為兩大類,首先是基于產品本身的可持續產品設計,其次是基于用戶群體的可持續產品設計,如圖1。
(一)基于產品的可持續性產品設計
1.基于產品能源:可分為清潔能源產品設計和節能產品設計兩大類。清潔能源產品是指在能源上能做到部分能源自供,不需要全部依靠,甚至不依靠外部能源的供給。節能產品常見有節能家電,如空調、冰箱等。
2.基于產品材料:可分為清潔材料產品設計和對材料的二次利用產品設計兩大類。清潔材料產品指材料自身的可降解,如可降解塑料袋、環保性餐具等;也可指材料來源上的可持續,是指自然中易獲取的材料,如竹制產品,且后期處理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材料二次利用產品是對廢棄產品或廢棄原材料進行再加工的一類產品。如使用廢棄紙質材料制作的U盤,使用廢棄漁網制作的瓷磚等。
3.基于產品結構:指結構易于可持續使用的產品設計。例如人們可重復利用產品的某一區域。此類產品可以是模塊化產品,延長產品模塊部分的使用壽命。通過改變產品結構,在使用后易于零件拆分,避免暴力回收,便于二次利用。通過改變產品結構,不僅可供人們重復利用產品自身,也可以是重復利用其他資源。
4.基于產品技術:指所設計的產品的技術對環境友好。常見的有無氟技術,應用的產品有無氟空調、無氟冰箱等。除此還有粉壟耕作與栽培技術,它推動了我國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技術,我國可以更高效率地利用貧瘠土地資源、水資源,使優良食物來源的大幅增加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
(二)基于用戶的可持續性產品設計
1.基于用戶思維:通過設計行為達到影響或改變人們思維的目的,使得人們的思維從不環保型思維轉化為環保型思維。所設計的產品本身不一定具有環保節功能,或可能沒有使用環保技術。其主旨是通過設計本身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提高用戶將環保意識付諸行動的可能。這類產品的一個共同點是產品的象征性強,通過有形的實物來傳達無形的思想,并寄希望于引起大眾的共鳴。
2.基于用戶行為:通過產品設計這一行為,使人們在生活中,更加方便地將環保的思想轉化為環保的行動的設計。產品既然需要給人提供行動便利,自然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這是基于此方法所設計產品的共性,廣泛存在生活中的共享產品就是此類產品。
二、我國垃圾有償回收研究
據統計,中國平均每人每天會產生約1.5Kg的垃圾,全國約14億人每天就有21億公斤的垃圾,而且我國每年的垃圾數量還會更加龐大。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事實上,我們天天在丟掉大量的有價值的垃圾,如表1所示。但因為現有垃圾的處理方式——填埋與焚燒——很難實現其資源價值,且這個過程還伴隨著更多的資源消耗,垃圾本身或其處理方式也將對環境帶來極大的環境污染,中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擁有巨大的垃圾回收與利用的市場,不論是站在設計倫理的角度或是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垃圾回收產品設計的價值與意義都是巨大的。我國正在開始著手處理相應的問題,例如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正式實施[3];根據《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2017-2020年)》,北京于201 9年年底前,垃圾分類示范片區覆蓋率將達到60%,2020年年底將達到90%[4]。2019年6月6日,住建部聯合多部門發布《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中已經明確,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5]。
(一)我國有償回收案例分析[6]
我國山東省青島市于2017年12月14日試點運行了青島市首個有償回收模式的智慧垃圾分類回收箱。2019年7月2號,來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學生小隊對該智能垃圾回收箱的使用現狀展開為期4天的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對智能分類垃圾箱持支持態度,且對有償回收的模式基本滿意。但結果是智能分類垃圾箱的使用情況并不樂觀。分析得出導致其結果的主因有三方面:①是宣傳工作不足,人f門對垃圾分類知識欠缺、垃圾回收意識薄弱、垃圾處理觀念老舊;②是年老群體對智能設備的反感,本該是優勢的智能設備變為劣勢;③是智能垃圾箱自身設計規劃的不足,且投入使用的垃圾箱數量少、分布范圍小,限制了人們對垃圾回收的積極性。綜合以上三點,青島市垃圾有償回收的現狀不佳。
(二)有償回收激勵機制分析
基于可持續設計思維,在垃圾的回收過程中,除涉及到垃圾生產者、回收者與國家政府之外,必須還有大自然。根據垃圾回收處理的流程與特點,垃圾從產生到分類回收的過程中,垃圾沒有帶給回收者經濟回報,受益者是大自然,從回收到處理過程中,垃圾轉化為能源,垃圾給國家政府或企業帶來效益。因此需給予垃圾生產者和垃圾回收者相應的激勵,以促進垃圾的回收效率和回收積極性,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垃圾有償回收的重點在于“有償”——激勵機制,如何構建激勵機制是垃圾有償回收的關鍵,而激勵機制的依據是激勵理論。根據激勵理論,人們認為實現其目標的可能性很大,才會努力爭取實現,從而發揮目標的激勵作用;反之則目標激勵作用小,甚至沒有[7]。激勵的手段分為經濟激勵和非經濟激勵兩種,其中經濟激勵的形式可分為現金、禮物、購物積分等,而非經濟激勵主要可分為情感、信譽或榮譽等手段,如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通過公益的方式給人們以情感上的滿足與榮譽感,以激勵人們相應的行為活動。
(三)有償回收流程分析
但凡產品,總會有用戶和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只要是對產品產生作用和影響的外部因素,都屬于它的用戶環境的范疇[8]。垃圾有償回收整個回收流程都基于人們在激勵機制的用戶環境下的主動回收行為,激勵機制通過有償模式,以達到垃圾回收的目的,回收的垃圾在經過集中回收處理之后,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并將部分效益以有償激勵的形式反饋給垃圾回收者,繼續激勵人們進行垃圾回收,促使達到良性循環,其中政府需作為管理者進行資金調節,防止資金鏈出現斷裂現象(如圖2)。
三、基于可持續的產品設計運用
本文將通過對垃圾的有償回收進行基于用戶思想與行為的可持續產品設計研究,得出產品的功能原型。產品主要是刺激人們對垃圾回收的積極性,來達到在回收利用垃圾的同時,又能降低垃圾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目的。
(一)產品分析
1.產品可持續性分析:垃圾有償回收產品的可持續性將直接影響產品的使用壽命與迭代時長,提高產品的可持續性,才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與工作效率,及提升對環境的友好程度。下面將分別探討在基于產品與用戶兩個層面產品的可持續性。
(1)基于產品:由產品的能源、材料、結構與技術四個元素,可推導出垃圾有償回收產品可在產品的四元素上進行相應的設計,如在設計中可采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部分補償產品的能量來源;在材料上可使用無污染可回收的材料,如環保型乳膠漆和塑料金屬復合管等環保型材料;在結構上可進行模塊化設計,便于后期產品零部件的更換拆卸以及重復使用,在技術層面也可借鑒現有成熟的固廢處理技術等環保技術。(2)基于用戶:設計師創造了產品形態,受眾必須通過“閱讀”,才能理解產品所傳達的信息[9]。整個產品系統所傳達的信息將左右用戶的思想行為,而產品的交互方式與產品的造型形態因素將決定產品傳達的信息,信息最終由用戶的五感來接收。為了引導用戶的行為與影響用戶的思想向積極的方向發展,需在產品的交互層做出改變。垃圾有償回收產品通過有償激勵方式,來傳達垃圾回收這一舉動是有益的信息,間接引導人們思考環境現狀——被破壞的環境亟需被保護的信息。在產品交互上可采用實時交互方式,真實地反饋用戶行為所帶來的改變,以激勵用戶重復垃圾回收的行為。通過以上方式引導用戶在思想與行為上都朝著環保的方向傾斜。
2.產品有償激勵分析:有償激勵可分為有形的物質激勵與無形的精神激勵兩種模式,它們有著不同的激勵時效,物質激勵時效短但效果明顯,精神激勵時效長但效果不明顯,分別承擔著不同的目標激勵角色,當目標明確時可誘發人的動機和行為。
(1)物質有償激勵:物質激勵有著明確目標,因此可根據回收垃圾重量與類別的不同,設定不同的價值禮品以激勵用戶行為,或以數字積分形式來評估衡量個人的垃圾回收貢獻,并向用戶進行實時回饋,也可將積分與生活中的各樣充值優惠,甚至火車、飛機的乘坐等信用等級等進行綁定。(2)精神有償激勵:在物質激勵基礎上再輔以精神激勵措施,提高人們垃圾二次回收的可能性。獲得與被關注感、認同與其鳴感、同情與正義感,精神激勵常常給予人們以上的心理滿足。在此可使用可視化設計,使用戶可視化體驗自身垃圾回收行為所帶來的貢獻,如可視化垃圾回收所節約的能源,所減少的碳排放量等。
3.產品功能分析:產品功能往往受限于產品的目的需求,而垃圾有償回收產品的功能與需求都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由產品的需求可知,產品需具備以下幾大功能:
(1)交互功能:為方便用戶操作,可對用戶進行綁定,并對用戶的身份進行識別,綁定后可供用戶自由選擇相應回收模式,如青年或老年模式等,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用戶操作,保證回收垃圾時的簡便高效。(2)回收功能:為對用戶進行數據反饋,需對垃圾進行稱重處理,稱重完后的垃圾將由相應容器儲存,儲存容器被填滿后,信息將由網絡反饋給工作人員,并對容器及時更換。(3)有償功能:為達到有償激勵目的,需實現禮品的存儲與發放,并使用宣傳板實時反饋用戶的所做貢獻,宣傳板需及時提供垃圾回收的信息數據,并對垃圾分類回收方法、環境保護措施、地球生態現狀等信息進行宣傳,激勵用戶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4)能源功能:為實現產品能源的可持續,需設計風能、太陽能等模塊對產品設備進行部分供電,并由相應的模塊組件儲存電能,以節約電能的消耗,除此還需外接電源供給設備使用。
4.產品的使用人群及場景分析
(1)使用人群:預定年齡為10周歲及以上的人(包括小孩、成人和老人),在此年齡及以上的人群基本已完全具有區分垃圾種類的能力。(2)使用場景:主要是垃圾集中產生的小區、公司或學校等公共區域。同時包括各大流動公共場所,如火車車站、汽車車站,或飛機場等有大量人群流動的人群密集場所。
(二)產品展示與說明
1.模型展示與設計說明(如圖3)
設計說明:該產品旨在引導人們進行垃圾回收,產品通過前置的身份證感應區,識別個人身份信息,之后人們將垃圾進行分類并放入對應的回收箱,在設備進行稱重之后,將反饋給用戶有形的禮品(如環保購物袋,環保紙質書籍,環保餐具等),并將會在顯示屏幕上進行反饋提示(如:“您此次回收已減少碳排放量0.5kg”,“您今日累計已減少碳排放量lOkg”,“您本月累計已減少碳排放量200kg”等),在垃圾存儲箱接近飽和之前,每天會由指定工作人員進行統一回收處理,并進行儲藏箱的更換工作。產品頂部設計成太陽能薄膜板,每一個不同回收模塊單位可進行組合式排放,4個模塊為一個小組。
2.功能區結構說明(如表2)
結語
可持續設計理念要想深入人心,可持續產品要想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依靠設計師設計的產品的同時,更多的是需要人們思維的轉變,同時需要人們有實踐可持續思維的契機。設計者需更多站在基于用戶的角度去考量所設計的產品。基于可持續理念下的垃圾有償回收產品設計,正是基于這一角度展開的研究,希望幫助人們從思維轉變到行動轉變的實現,給人提供一個實踐垃圾回收的契機。
項目基金:武漢工程大學第十—屆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擬資助項目(CX2019141)。
參考文獻
[1] Victor Papanek.Design for the realwodd Second Edition 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 1984
[2]梁町,曼梓尼持續之道:中國可持續生活模式的設計與探討[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1):49
[3]劉佳.垃圾分類,上海干得漂亮[J].經營與管理,2019 (09):1
[4]劉敬奇.北京:垃圾分類在行動[J].環境教育,2019 (08):24-25
[5]素心.垃圾回收迎來風口[N].滄州日報,2019-07-02 (P05)
[6]黃晶慧.基于低技術的可持續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8
[7]伊心寧.中石大學子青島行:深入調研智能垃圾分類有償回收模式[DB/OL] .http: //campus.univscn/,sj/201908121198925 shtml, 2019-08-12/2020-9-08
[8]拉豐.激勵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蘇恒.產品語義學研究——隱喻運用于產品設計中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