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慧 公偉



摘要:為解決當前社區街道空間中步行體驗缺失的問題,塑造高品質的街道環境。研究從人的步行體驗需求和當前社區街道空間步行環境現狀談起,通過對開放社區街區模式與步行體驗的相關性加以分析,結合相關案例進行闡述,研究得出開放社區視角下的社區街道空間步行體驗提升策略,為我國城市更新優化設計在社區街道層面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步行體驗 街道空間 開放社區 街道尺度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11-0147-03
一、封閉社區的盛行與開放社區的推進
隨著封閉社區的盛行,我國城市道路已基本形成寬馬路、稀路網的結構。這種以汽車優先的街區規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問題,但隨著建設規模擴張,封閉的社區圍墻限制了城市路網的滲透,步行網絡的連通性降低,對社區街道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街道生活消失、路上無行人、步行空間被侵占、空間品質不佳等一系列問題,其中與居住者的利益最密切相關的則是人的需求和感受被忽視。當前封閉社區對城市空間發展的限制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品質,人們逐漸意識到必須引入新的社區規劃和街區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2016年2月,在國務院提出的城市規劃工作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對街區制開放社區的建設以及建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這種高密度、小尺度的街區模式,可以有效地限制車速,為街道上的行人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選擇步行出行的方式,如圖1。這一趨勢也對街道空間的步行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街道不再是汽車的停車場,而是可以供居民進行交往、娛樂的社區聚會場所[1]。在此契機下,如何優化街道空間環境,重喚街道生機,給行人提供人性化的步行體驗,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二、步行體驗與社區街道空間現狀基礎研究
(一)人在街道空間中的步行體驗需求分析
社區街道并不只是一條功能存儲的交通道路,它還是社區居民開展社區活動與感受社區文化的重要場所。高品質的街道能給人帶來從感官到心靈多層次的體驗。因此,街道空間應當同時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2]。
1.物質需求:通行仍是社區街道的基本功能,街道應當具備安全、連續、舒適的通行條件。街道要有足夠寬度的步行空間和連續的步行路線,滿足行人不同的步速需求,減少人們頻繁穿越交叉路口的次數。同時,街道空間還需為各類人群提供安全可靠的活動空間和進行各類活動的服務設施,滿足不同行人的街道活動需求,例如兒童打鬧玩耍,居民散步遛狗、游客瀏覽休憩等都是社區街道中最常見的步行活動。
2.精神需求:步行體驗更注重行人在空間中漫步時,感官和心理的真實反饋。街道作為社區生活和文化的載體之一,應當為居民創造更好的交往渠道,人在步行活動中能收獲更多的信息和精神啟發。行人可以通過與街道空間的互動產生各類感知行為,在視覺審美和感官感觸上獲得積極向上的體驗,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二)不同年齡群體對步行體驗需求的差異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年齡群體因步行行為存在差異,對步行體驗需求也顯著不同[3]。一是,高齡老人與學齡前兒童由于受步行能力的限制,此類群體對家和目的地的步行可達性要求較高。二是,相較年輕的老人和青少年由于身體素質的提升,出行行為不局限于單次出行,此類群體不僅強調步行可達性,同時也關注街道串聯多個空間的步行連通性和便捷度。三是,中青年群體由于其精神需求更加年輕化,此類群體對步行空間功能要求更為豐富,期望步行兼顧購物、娛樂、觀賞等功能,更加重視步行過程中的參與感和空間愉悅感。
(三)現狀社區街道空間供給與步行體驗需求分異的問題總結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綠色出行,城市居民也都認同步行的重要性,但在現實中人們的步行出行率仍比較低。導致居民步行率低下的根本原因為當前街道空間品質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發展不平衡。社區街道作為與居民接觸最頻繁的線性公共場所,其步行環境更是存在諸多問題,原本富含生活氣息的街道變成了功能單一的通行通道,而非公共空間,如圖2。現狀社區街道空間供給在滿足行人步行體驗需求時,出現了一些應對的盲區和問題。
1.街區尺度整體偏大,忽視了對行人的尊重:受封閉社區規劃模式的影響,街道中的機動車路權重嚴重大于行人路權,導致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忽視了行人的尺度和感受。調研發現,我國社區的街區尺度整體偏大,街道輪廓線尺度過大,給行人帶來明顯的疏離感、陌生感;過窄的人行道導致步行空間匱乏,行人穿行在承載快速車流的街道時,容易產生壓抑和不安的心理感受;街區各節點之間的步行距離較遠,居民出行距離變長,人們不愿意停留在單調冷清的街道,難以形成活躍的社區氛圍[4]。
2.街道空間體驗感差,街頭活動受到限制:街道空間體驗感知表現在步行道路通暢性、路徑舒適度等方面。目前我國社區街道的步行空間被侵占的現象嚴重,侵入步道的電線桿、廣告牌等街道附屬設施和占道經營的小攤販、隨亂停放的自行車等外部因素導致街道通行路面變窄,降低了步行網路的連續性和順暢性;被壓縮的街道空間缺乏足夠的逗留區域,空間品質達不到舒適宜人的要求,難以帶動居民利用街道進行社交活動。
3.街道界面品質低,難以激發街道活力:街道界面是反映街道空間品質的重要元素[5]。我國現狀社區街道兩側功能多以居住為主,臨街界面采用圍墻分割和封閉建筑的形式,這種街道的邊界透明度低、形式單調缺少吸引力,導致行人通行的心理距離增長,影響步行體驗;同一街區內建筑表皮元素搭配的五花八門,沒有形成統一的風格;臨街店鋪標識相對雜亂,協調性差;街道鋪裝較為陳舊,無障礙通道曲折不合理;這一系列消極的街道界面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步行活動的樂趣,難以激發街道活力。
4.街道空間功能匱乏,受眾人群單一:街道空間功能多樣性對提高居民步行積極性有較大影響。目前國內社區街道沿街生活功能較為匱乏,并存在公共服務配置布局不均的現象。在空間類型方面,缺少具有吸引力的休閑空間,僅有少量由街道邊角形成的小尺度地塊配置了簡易的公共健身器材。在功能多樣性方面,只滿足了老年人打牌和簡易健身的需求,對于其他人群的活動多樣化需求滿足度較低。這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參與街頭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
5.步行輔助設施不全,步行效率得不到提高:隨著人們對生活標準的提高,街道服務也提出了高品質、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國內街道中設置的基礎配套設施只能滿足行人安全通行的基本需求,而有助于提升行人步行體驗的輔助設施存在較大的缺失,如供步行者休憩的座椅、遮陽擋雨的廊架、鼓勵綠色出行的標識系統等。步行輔助設施品類的缺失也降低了行人的步行效率和活動持續性,導致行人喪失駐足停歇的熱情。
三、開放社區街區模式與步行體驗相關性研究
開放社區的街區建設強調宜人的尺度和高效便捷的步行系統[6]。其“窄路密網”的街區模式有利于塑造舒適便捷的步行環境,對提升步行體驗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開放社區街道網絡形態對步行比例的影響
居民步行出行比例與街道網絡形態密切相關[7]。開放社區下的街道具有小街區、密路網的肌理優勢,有著較高密度的網路線及網路面,如圖3。這種高網路的滲透可以為社區引入更多元的慢行工具,提高街道步行網絡的滲透性和連通性,社區居民步行即可達到多個目的地,從而提高步行比例。
舊金山最大的公共社會住房區-Hunters View社區,其前身是1943年建成的工人臨時住房,原有社區街道布局與外界缺乏聯系。經政府重新規劃建設,新增的公共交通路線和慢行系統更深入地滲透進社區內部,將原本孤立的場地與外部街區重新串聯,如圖4。更高密度的步行網絡給街道帶來了多個安全的向內型開放的小空間,這些小空間的存在讓街道更加有吸引力,促使人們更積極地走出家門參與街道活動,重煥街道生機。
(二)開放社區街道空間特征對步行體驗的影響
臨街空間豐富性對提升步行體驗具有積極效應。開放社區的街道功能混合度較高,沿街建筑大多布置了充足的底層商業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居民在步行范圍內就能獲取到各類生活服務,滿足了社區居民多目的性的步行需求,也為街道帶來了更豐富的活動場景和更多的人氣。開放社區鼓勵建筑退界空間與步行道進行一體化設計,臨街建筑后退形成了節奏變化的沿街界面,為街道帶來了更充足的活動空間,可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街頭活動,如健身、廣場舞、下棋等。促進居民在社區層面通過步行出行方式進行交流、消費和娛樂。同時,因沿街建筑的局部打開,建筑內部呈現對外歡迎的態度,街道邊界視線變得開闊,增大了街道的視覺吸引力,也給步行者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感。
美國海斯谷的商住混合3001vy社區,通過對臨街商鋪建筑前空間進行設計,展現了建筑對街道生活的支持。設計利用向外延伸的雨蓬、裝飾柱廊等構件形成了灰空間,增加了邊界空間的人氣,如圖5。沿街立面通過透明的幕墻使建筑內部與外部街道之間的視線相互滲透,吸引行人的駐足及進入,激發了雙向窗口效應和街道生活氛圍。圖6建筑表層使用與街道材質相同的墻面、鋪地材料,讓街道氛圍在建筑內部得到延續,室內外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給人以親切、自如的空間感受。
四、社區街道空間的步行體驗提升策略
(一)提升步行體驗的設計原則
對社區街道空間進行步行體驗提升是為了更好地以居民為核心組織社區生活空間,其內涵實質是以人的尺度和體驗來重新認識街道,改造街道。那么在社區街道空間設計中,如何提升步行體驗,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重視街道的功能定位:社區街道作為城市居民使用最為頻繁的線性公共空間,應具備通行、交往、休憩等多種復合型功能。在滿足居民交通出行的基礎上,社區街道可以承載更多的生活類、休閑類活動的發生。這些街道活動對通行時長、街道便捷度、步行空間環境、設施混合度等方面有極大的要求。在進行街道空間設計時,要將交通性與生活性并重,充分考慮街道活動特征,協調好各類行為活動與街道空間供給的配比,讓社區生活在街道中得到延續。
2.滿足多樣的步行需求:步行是社區居民首要選擇的出行方式,社區街道應當滿足步行者在街道空間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為其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環境和豐富多樣的活動空間及設施,關注人在空間中漫步時的心理及視覺、觸覺等感官的真實感受。同時還需重視不同年齡群體的社區行為特征和對步行需求的差異性。從空間配置上,靈活滿足不同年齡群體的訴求,實現空間布局、設施分配與步行者實際需求的有效契合。
3.“以人為本”的控制理念:街道是承載社區生活的重要場所,街道設計應體現以居民為主體的公共屬性,街道規劃需遵循以人為本的控制理念。在空間上,以人的需求為設計導向,打造舒適便捷的步行空間及功能多樣的活動場地;在街區尺度的控制以及對街道界面的表達上,注重人的尺度和感受,為行人提供舒適豐富的感知體驗。在公共服務配置上,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和步行可達性靈活布置,使公共服務設施與街道空間產生最大效益。
(二)社區街道空間步行體驗提升設計探討
1.構建人性化的街道尺度和街道邊界:打造舒適宜人的街道尺度和沿街建筑體量是構建人性化街道的關鍵。大部分開放社區的建筑多控制在6—7層,建筑高度在40m左右。隨著建筑層數的增高,街道寬度也會有所增加,為避免土地資源浪費,街道的寬度應與沿街建筑高度比例相適應[7]。空間心理學表明,1:1左右的小街道空間圍合度較好,給人以天然的親切感和安全感。如果大于1:3就要借助一些界面媒介,如通過種植軟質的喬木來縮小側界面的感知寬度。在我國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1:20的高寬比,街道空間毫無安全感。研究表明,有吸引力的街道寬度以7~8m較為合適,狹窄的車道可以降低過往車輛的車速,保證行人的安全。如圖7。
好的街道邊界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增強透明度是提升街道邊界質量的有效途徑。邊界區域較之透明開敞的空間顯然更受人們青睞,因為其具有更多逗留聚集的可能性。具體可在臨街處設置口袋公園、小廣場等開放性高的場所,使其成為行人可以自由進出的公共場所,人們可以看到場所內部正在進行的活動,增強行人的參與感。場所邊界可采用通透性高的柵欄和軟性的綠化植被等元素來圍合地塊,建立起場地內部與外部街道的視線聯系,實現視線和景觀之間的相互滲透,如圖8。同時利用雕塑小品、小型植栽、矮墻等公共設施對街道邊界進行鄰域劃分,在圍合空間的同時又具有通透性。
2.打造連續的步行網絡,提升街道界面活力:街道步行網絡密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步行體驗的節奏感和豐富性。過長且無交叉口的街道空間單調感顯著,易導致通行心理距離增長。在現存的街區布局上,可利用建筑周邊空間來開發出更多的步行路徑,提高街道步行網絡密度。結合完善的街道網絡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對街道進行分段式改造并置入空間節點來激發街道活力。街道連續性還需要注重行人對空間的心理感知,和諧統一的沿街建筑形式可以在視覺感知上使街道的延續感得到提高。
高密度的步行網絡可以創造更多的街道界面,界面本身的細節和豐富程度決定了街道界面活力的高低[8]。為街道各個界面賦予表面肌理、裝飾圖案和特殊構件等元素,可以強化街道的吸引力和獨特感。例如,街道側界面利用建筑前的柱廊、雨篷、柵欄等構件形成灰空間,增強空間的內外滲透,增添街道吸引力;底界面通過變化路面鋪裝材質、肌理和色彩,對行人進行視覺化引導,增加豐富的步行體驗感,如圖9。
3.協調臨街建筑,豐富街道語言:秩序統一又獨具個性的臨街建筑是營造街道氛圍的關鍵。統一建筑風格有利于維護社區整體性,但過于雷同的店面設計會顯得單調乏味[9]。通過對多樣的建筑視覺元素進行協調融合,可產生一種主題小鎮的感覺。例如,統一控制建筑的高度、體量和后退紅線;采用垂直懸掛建筑表面的標識,避免巨大高聳的店面標牌;允許商戶對店面、雨棚、標牌等元素進行個性化設計,利用透明度高的櫥窗展示精美的商品等表達方式,對沿街店鋪進行設計,強化建筑沿街面對行人的感官刺激,觸發駐足瀏覽類步行活動的發生。
利用建筑前空間形成更多的休憩節點,為社區居民制造一系列碰面相聚、休息交談的機會,提升街道人性化服務。同時場地可與生態景觀進行一體化設計,比如,結合雨洪收集系統對街道空間進行景觀化處理,賦予場地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生態系統的需求,如圖10。
4.完善步行輔助設施,提升微空間品質:行人的步行活動除了基本的通行外,還伴隨著休憩、游戲、購物、觀望、交談等行為的發生。功能單一的街道難以承載更多步行活動的運行,可通過完善步行輔助設施增加空間使用頻率,提高街道吸引力。例如,在街道步行空間設置充足的休憩座椅、照明燈具,導視標識以及可遮陽的喬木、擋雨的雨蓬等輔助步行的設施和構件,來維系居民持續步行的熱情;充分利用微設施與街道邊角空間相結合,如配置報刊亭、自動販賣機、健身器械、公共廁所、廣告展位等小型品質提升類設施,使邊角空間和休憩停留,鍛煉身體、娛樂社交等行為相互融合,塑造豐富有力的街道生活和人氣效應。此類設施建議使用模塊化的組合設計,方便后期各單元靈活組裝及分解,如圖11。
適當增設街道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品也是提升微空間品質的有效途徑,除了傳統的雕塑裝置外,對普通的街道座椅、垃圾桶、井蓋、路燈、導視牌等街道設施進行個性化設計,同樣可以營造獨具藝術性和趣味性的通行體驗,如圖12。景觀設計方面結合居民步行行為習慣,打造可觀賞、可游玩、可停留的品質微景觀,激發行人的駐足及參與互動,為街道增加動態流動頻率,喚醒街道生機和活力。
總結
隨著封閉社區的盛行,也帶來了街道空間步行體驗缺失、鄰里關系割裂等一系列問題。在國家推進開放社區建設的契機下,如何提升行人的步行體驗、塑造高品質的社區街道環境值得進一步研究。文章通過調研分析當前社區街道空間現狀與步行體驗分異的問題,借鑒開放社區的街區模式,探討了在社區街道空間內如何提升步行體驗,提出了重視街道功能定位.滿足步行者需求、以人為導向的設計原則,并從街區尺度、步行網絡、臨街建筑、完善設施等四個方面得出一般性設計策略,希望能為今后社區街道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基金資助: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6YTB010)。
參考文獻
[1]江曉波.基于街區制開放住區視角下街道生活的重塑[J].城市建筑,2019,16 (03):23-26
[2]柳青.城市街道空間的步行知覺體驗優化研究[D].天津大學,2017
[3]李萌基于居民行為需求特征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對策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7 (01):111-118
[4]張琦.小街區規制背景下的生恬性街道改造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10):5-6
[5]付軍.蔣林樹.鄉村景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0008
[6]公偉“開放社區”導引下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以北京天通苑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11):66-73
[7]水馨,肖艷陽.基于慢行出行的長沙開放式住區街道網絡優化策略研究[J].工業建筑2019,49(08):64-68+146
[8]查羽瑤.精細化城市更新背景下以步行價值再生為導向的街道空間更新探究[J].建筑與文化,2018 (02):131-132
[9]金巖.回歸街道生活的步行社區街道設計策略[J].中國園林,2013,29 (0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