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動漫設計與制作人才動漫設計類專業在很多高職院校均有開設,其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素養評價體系關系到學生以后的就業素養,所以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動漫制作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評價體系的現存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評價體系建立的原則及實施方法,為改善高職動漫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提出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 ?動漫制作技術 ?人才培養 ?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a)-0154-03
Abstract: Animation design and production talents Animation design majors are offered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ir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vocational literacy evaluation system are related to students future employment qualities, so it is crucial for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ani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re targeted, and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animation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i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1 ?動漫制作技術專業評價體系
現階段的動漫制作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評價體系中,基本建立了理論與實際并重的課程考核體系。考核標準以體現職業能力為核心??己藘热?、方式突出高職教育以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核心的目標,按照課程項目,針對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要求。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對設計軟件的使用、動漫審美能力的運用等,考核方法采用依據課題作業規定內容、學生完成其作業和數量和質量、學習態度進行綜合評分。
以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為例,大部分的專業課程評價方式都是課程考試成績按百分制計算,即平時成績(平時表現、學習態度等)占總成績40%,課堂作業占總成績60%等方法進行核算。此評價方法較為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和期中以及期末的大作業設計產出,對于理論性的知識在專業考核和評價體系中較為薄弱。
2 ?動漫制作技術專業評價體系現存問題
專業根據課程項目的實訓內容不同,考核內容主要體現在出勤率、訓練表現、訓練內容質量及成果、訓練成果答辯情況等方面。但這種通俗的評價方法往往有明顯的不足之處。
2.1 課程評價方法缺乏激勵性
一般的評價方法往往是學生提交作業,教師給出成績。在課堂中教師展示優秀作品,給中檔學生講解設計改進方法,而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被忽視,打擊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于水平中下的學生缺乏激勵性。
2.2 課程評價方法缺乏知識滲透性
現階段的考核體系比較注重學生的作業產出,而對于動漫設計表達類的考核較為薄弱。在評價方法中更注重學生的作品質量,以臨摹作品為主,較為輕視理論知識和創意表現,學生對于創意和設計原創度不夠關注,也不重視。
3 ?課程評價方法問題解決方案
3.1 制訂“三遍改進”計劃方案
結合混合式課改的要求,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在課下預習并做完相應的練習,在課堂中,教師進行重點難點講解后,學生進行“三遍改進”的計劃實施。
“一遍改進”即是自改。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完成課前任務后,通過教師在課上的講解和答疑,自行檢查一遍課前完成的任務或項目,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后,學生可自行優化改進項目,完成自改的計劃,優化課前完成的項目。
自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中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把理論知識轉移到實際操作中來,在課前預習過程中發現的疑點和難點通過“自改”的形式疏通一遍,做到知識點的消化和吸收。“自改”評價方法:任務完成程度,知識點涉及范圍是否全面。
“二遍改進”即是互改。學生在進行“一遍改進”自改的步驟后,方可進行“二遍改進”即互改。教師可通過設定班級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改活動。學生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指出項目的不足之處,互相進行整改?;ジ牡哪康氖亲寣W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學生在進行互改的過程中,可以把掌握的知識點再次梳理一遍,在檢查改進時,能夠汲取其他同學的優點,查缺補漏自己所遺漏的點,通過多看、多觀察、多交流的方式共同學習進步?!盎ジ摹痹u價方法:學生之間是否能夠互相汲取對方的優點,并了解到更為廣泛的知識點運用。
“三遍改進”即是點播改。在進行了“二遍改進”的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項目或任務展示環節,教師可針對學生在展示環節中的表現,對項目最后的成型進行點播指導,完成“三遍改進”。通過前2次以學生為中心的“二遍改進”活動的基礎上,學生對課堂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應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掌握,在“三遍改進”實施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目的是講解、拓展和升華知識點,為了滿足高水平同學的求知。讓水平高的學生能切實地體會到學識有利于今后職業的發展。“點播改”評價方法:通過教師的點播改進,項目完成的整體性、美觀性或是實用性是否有利于并且能應用到以后的職業發展中,是否能真正選拔出高、精、尖的優秀學生。
3.2 制訂“代表作打造”計劃方案
“代表作打造”計劃是最高水平作品的代表,代表著最優學生的實力和水平,教師不僅可以通過“代表作打造”計劃來判斷每屆學生的綜合實力,也能夠幫助學生走上社會,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有更直觀的實力展示,尤其是對于動漫方向專業的畢業生。
學生可以把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作品編輯整理后,通過印刷裝訂成冊或制作成動感影集、上傳網站等形態,來進行線上線下的綜合展示。系部也可組織策劃“代表作系列展”來給學生搭建展示技能和水平的平臺,“代表作系列展”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校招或企業合作等便捷的形式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機會。
“代表作打造”計劃實施方法:從項目的第一個步驟開始就要認真對待,因為每一個任務作品都可能成為候選的代表作品,需要保留好所有的源文件,這對于正式制作代表作是非常必要的。軟件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對于軟件的利用可以是多種軟件結合的方法來制作作品,這樣能夠使表現手法多樣化,也更具吸引力。
系部可以綜合匯總選擇各專業最好的作品集結成冊,選錄作品的數量沒有限制但涵蓋范圍較廣,盡可能多樣一些,覆蓋面廣一點,展示學生的全面能力,可選擇覆蓋學生各個特長領域的作品,或是多個專業學生共同合作的綜合性項目作品。這樣代表該系的系列作品的多樣性也會相對豐富。有了作品素材之后,可以讓各專業作品共同構成一個整體,而每個作品都成為這個整體的構成元素;也可以讓各作品并列存在,調整順序,按照專業順序、按照時間順序、按照作品類型順序等組織展覽。
除了學生的項目作品內容之外,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項目說明,例如名稱、簡介、制作周期、完成時間、指導老師以及合作伙伴,學生在項目里所擔任的角色和工作等。每個作品都認真講述,挑選最能展示技術技能的圖片,相互組織在一起。
總之,高職動漫專業的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自身的自主性和意識性還需不斷強化;在教師的評價方面采用激勵和鼓勵的方法來增強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建立學生競爭學習性也是很有必要的,“三遍改進”計劃方案和“代表作打造”計劃方案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繼續實施與探索。
參考文獻
[1] 孔菲楠.微課在動漫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9):106-107,110.
[2] 張艷.高職院校動漫制作技術專業虛擬現實VR技術課程教學創新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9(11):69-70.
[3] 徐謙.高職動漫專業教學體系下立體構成課程改革新路[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3):54-56.
[4] 張赟.新媒體語境下的高職動畫課程體系的研究與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17.
[5] 徐亮,文靜.高職動漫專業實踐課程的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4):116,118.
[6] 劉景.動漫策劃在高校動漫專業課程中的應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6.
[7] 高壽斌,趙唯.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實踐與探索——以恩施職業技術學院《三維角色動畫設計與制作》課程診改為例[J].營銷界,2019(39):274,276.
[8] 濮毅,尹愛菊.高職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7):181-182.
[9] 柳國偉.高職院校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