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德國有重視職業教育的傳統,其“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更是享譽世界,不僅奠定了“德國制造”的基礎,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德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為世界各國開展職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人曾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高職高專師資培訓項目,在德國系統地學習考察了“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現就“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其啟示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基本特點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被稱作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其核心“秘密”就是“雙元”?!半p元制”的一元是指職業學校,一元是指企業;即學生一方面在職業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一方面在相關企業接受培訓和實踐。在實踐中,它具體表現在教學的多個要素上都具有雙元性。例如:“受培訓者”在“企業”的身份是“學徒”,在“職業學校”的身份是“學生”;在“法律基礎”方面,“企業”遵守“職業教育法”,“職業學?!弊袷亍案髦輰W校法”;在“課程標準”方面,“企業”遵照“培訓條例”開展,“職業學?!卑凑铡敖虒W計劃”進行;在“學習內容”方面,“企業”側重實踐技能,“職業學?!眰戎亍袄碚撝R”;在“時間安排”上,每周3~4天在“企業”、1~2天在“職業學?!?在“培訓師資”方面,“企業”由培訓師和師傅承擔,“職業學校”由專職教師承擔;在“監督管理”方面,“企業”受行業協會的管理,“職業學校”受各州政府的管理。
與我國傳統職業教育學科本位的課程結構——單科分段式模式相比,“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具有自身明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導向
德國明確提出,其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努力構建受訓者的職業行動能力”。而這種“職業行動能力”又包括多個要素,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及其相應的知識,包括單項的和綜合的技能與知識;“方法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計劃的步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評估工作結果的方式等;“社會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公共關系、職業道德、環境意識等;“個人能力”是指個人與社會銜接的能力,比如認真、細心、誠實、可靠等品質。
(二)課程設計:以職業活動為核心
根據德國職業教育的理論,框架性教學大綱的開發一般要經過從職業到工作過程——總結培訓條件——提煉出行動領域——描述每一個行動領域——評價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描述單個的學習領域——發展學習情境8個步驟。它的基本思路是從職業崗位入手,分析其工作過程,總結培訓的條件,提煉出行動領域,再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開發出適合教學的學習情境。
例如,德國“切削機械工”教育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方案主要包括13個學習領域,總計1020個學時。第一學年4個學習領域(320學時):使用手動工具的零件加工(80學時)、使用機械的零件加工(80學時)、簡單組件的制作(80學時)、技術系統的保養(80學時);第二學年4個學習領域(280學時):使用切削加工方式的零件制作(100學時)、工具機床的保養與檢查(40學時)、控制技術系統的運行(60學時)、數字控制工具機床的編程與加工(80學時);第三學年3個學習領域(280學時):使用精細加工方式的零件制作(80學時)、加工過程的優化(100學時)、計算機支持的計劃與組織(100學時);第四學年2個學習領域(140學時):單件加工任務的準備與實施(60學時)、批量生產加工過程的組織與監控(80學時)。
(三)培訓過程:以工學交替為特征
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教學分別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里交替進行,約70﹪時間在企業,30﹪時間在學校。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元制”的主體,職業學校的教學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只起著配合和服務的作用。而德國的企業培訓,則又分為企業內培訓和跨企業培訓,具體采取何種方式,則可根據不同情況做出具體選擇。企業培訓內容完全按照企業生產要求進行,也是學徒工進行的生產性勞動,始終都是圍繞職業實踐活動由泛到精、由淺入深而開展的,目的性、實用性極強,和企業的生產實踐聯系非常緊密。既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工作的無縫對接,也有利于學生和企業有效地增加相互了解,對后續的就業雙向選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教學組織:以受訓者為主體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應用非常普遍。根據不同實際情況,有多種可具體實施的方法:比如四步教學法、工作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引導文教學法、計劃教學法、自由練習法、項目教學法等等。雖然具體實施不同,但它們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引導受訓者自己按照6步工作法,即 “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這一普適性的工作過程來完成相應的任務。
(五)考試方法:以教考分離為要求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試實行教考分離,其最重要的技能考試由相關行業協會來組織實施,并在考試委員會的監督下進行,從而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
畢業考試分為兩部分,且分別舉行。第一部分考核內容為前18個月的學習內容,考核時間為第二學年結束前;第二部分考核內容為整個學徒期所學內容,考核時間為3.5年學習期滿后。
二、啟發與思考
(一)堅定信心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并不復雜,也不深奧,與我國技工學校開展的“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實質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是以企業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展開設計的,只是在保障基礎上有較大差異。從具體教學過程設計來看,工學一體化教學圍繞“任務目標、任務分析、相關知識、任務實施、考核評價、鞏固與提高”6個環節展開教學,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過程具體,把理論知識與技能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中。每一個任務都有具體的載體,每一個任務都是可以量化考核的。這正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精髓所在。
(二)加強研究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優秀的職教模式,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以下幾點:第一“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德國的歷史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任何不分國情、照抄照搬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共同規律,這首先就要求我們要加大研究力度,按照職業教育自身的規律來組織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材開發,進而在借鑒的基礎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職教模式。其次,進一步研究“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對它進行分類和總結,以期能夠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和教材開發。第三,進一步研究教學過程,努力開發各種教學配套資料。如教師手冊(可以包括課前準備、教學對象分析、職業能力目標、學習情境描述、教學環境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實施步驟等內容),學生手冊(可以包括學習情境描述、職業能力目標和要求、信息來源、作業前提、學習步驟等內容),維修工單(可以包括送修信息、用戶信息、產品信息、維修保養項目、任務委托書鑒定、維修過程特殊情況、交貨過程、簽字等內容),記錄紙,客戶訂單,項目評價表等等。
(三)把握重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以期促進我國的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需在研究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重點,如此才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取得突破。一是在辦學機制上要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進一步加強校企聯系,打破校企壁壘,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辦學,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實現校企共贏。二是在教學設計上要立足職業活動需要,其關鍵在于轉變長期存在的重視理論、強調系統的教學觀念,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任務完成上。三是在教學模式上要加強實踐教學,進一步改變目前仍以學校教學為主的現狀,大幅度增加企業實習培訓的時間,并相應調整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的制度安排,力爭使二者平行進行,避免分別集中施行。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