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寧立
摘 要:中職旅游專業強調禮儀素質的培養。本文以培養“心”“言”“行”一致的、內外兼修的禮儀專業人才為宗旨,討論中職旅游專業? 禮儀修養 融合課程的結構化設計與構建。
關鍵詞:結構化設計 融合課程 階段學習目標 多元評價
一、中職旅游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職旅游專業教學強調學生的禮儀素質、禮儀修養等。但從學習效果方面看,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僅僅將所學到的禮儀用到課堂上和考試中,而日常生活中卻體現不出旅游專業學生應有的禮儀素質。至于禮儀中所需具備的“溝通能力”、應對具體事件“解決禮儀危機”等要求,學生更是欠缺。
(一)禮儀教育片面化,課程設置較為單一
中職旅游的禮儀課程基本以 服務禮儀為主,內容主要涉及旅游從業者的言談舉止,且大多以理論形式出現,輔以一些相對陳舊的案例,學生對禮儀修養的要求體會不深; 形體禮儀課程雖然側重禮儀實踐,但是沒有相應的教材,課程也僅以行、坐、站、蹲等幾種常見的禮儀動作作為課堂反復練習的對象,對學生禮儀觀念的養成并無太大幫助。
(二)禮儀教育功利化,課程教學圍繞高考
隨著旅游專業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大多數中職學生會選擇繼續考大學。很多中職學校設置課程時,往往僅設置服務禮儀和形體禮儀這兩門在高職考試中占有分值的課程。教師進行日常禮儀教育教學時,容易忽視對中職旅游學生禮儀修養的培養,卻把高考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禮儀動作要求在學生面前反復炒冷飯,要求學生熟記、會做,功利性太過明顯。
(三)禮儀教育局限化,課程內容缺乏預設
要培養學生的禮儀素養,預設禮儀環境、場景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今的禮儀教學,對于環境的預設往往局限于一些傳統案例。由于案例設置思維固化、內容程序化、解決手法理想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起來,思維沒有得到拓展。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一些陳舊的禮儀案例,教師沒有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禮儀案例并加以思考如何解決的學習經歷。
二、結構化設計和課程融合的理念
(一)關于“結構化設計”
“結構化設計”的理念來自計算機專業,是一種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目的在于確定軟件的結構。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基于結構化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其設計的目的在于使學科知識結構清晰、邏輯嚴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著名學者布魯納曾提出:“學習一門學科,就是掌握這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結構化設計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甚至體育等學科領域都有相關的研究,然而在旅游服務的課程中并不多見。
(二)關于融合課程
融合課程最早見于1912年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倡議。20世紀30年代以后,在歐美的大中小學課程中,融合課程已比較普遍,該構建理念強調從學科框架、課程內容、學習時間等幾個方面對某一門課程進行重組。在我國,融合課程則是在本土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當代課程發展新趨勢。最近幾年,融合課程教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出現得越來越多。在中職類學校中,由于專業特色鮮明,具體到某個專業時,融合課程研究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關于課程構建
對于禮儀修養這一門總課程,可從課程目標、課程模塊、課程評價為三個維度進行結構化設計,從“知識板塊”“教學方式”“實踐場合”“課程資源”四個方面對禮儀心理、禮儀言談和禮儀行為三門子課程進行融合研究,通過該課程的實施,全面提升中職旅游學生的禮儀修養。
三、研究內容與實施策略
(一)結構化設計
1.禮儀習慣“常態化”--課程目標結構化設計
中職學生入學時的年齡大多在十五六歲,這個年齡的學生雖然在禮儀習慣上有了一定的基礎、在人際交往中有了一定的常識,但總的來說學生對禮儀素質要求的認知度還不高;從課程目標角度方面看,培養出來的學生要能將禮儀習慣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成為一種禮儀常態。
(1)整體目標。禮儀心理——該課程是融合建構中的起步課程,側重讓學生加強對人的基本心理的認知,從而了解在人際交往中什么樣的言行舉止更能符合對方的心理需求。同時,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樹立起“換位思考”的理念。
禮儀言談——該課程是進階的課程,在學生對人的普遍心理特點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禮儀語言,并將其運用到各種學習、生活、工作的實例中。
禮儀行為——在課程融合建構中,該課程屬于高階課程。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不僅心理、語言符合禮儀要求,日常行為習慣也能符合禮儀要求,并且具備應對工作中出現的禮儀危機、用得體的人際交往禮儀處理具體事件的能力。
(2)階段目標。中職旅游教育一般為三年制, 禮儀心理 可以在高一上就開設,為學生的禮儀素質教育建立指導思想,確定學生的認知和修養的努力目標。
高一下開始開設 禮儀言談 課程,在禮儀心理為學生建立指導思想的前提下,規范學生的人際禮儀語言要求、提升學生的人際禮儀語言能力。而 旅游心理學繼續同步開設,課時時間安排向禮儀言談傾斜。
在高一兩門課的基礎上,高二上開始進一步開設 禮儀行為 ,著重提升學生在言行舉止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要求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禮儀危機,并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適當安排時間讓學生參與企業實踐,在崗位工作中檢驗自己的禮儀修養、解決實際的禮儀問題。
2.項目設計“具體化”--課程模塊結構化設計
從結構化設計角度出發,課程內容的選取不再按照原來教材排版的順序,而是根據課程融合需要重新選取組合。
首先是禮儀言談內容的選定。該課程在課程融合中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便于銜接。禮儀言談選取的課程內容來自原有的服務禮儀教材,有稱呼禮儀、問候禮儀、電話禮儀、請示禮儀、言談溝通禮儀、言談禁忌禮儀等幾個方面。
其次是禮儀心理的內容,主要來自旅游心理學的部分內容,從基本的心理學概念到與禮儀言談課程中選取了幾個相關方面內容進行知識的銜接。在高一的基礎教學中,學生通過了解旅游對客服務中顧客的心理,培養學生對他人心理的認知能力,在禮儀言談的學習中理解會更加深刻。
最后是禮儀行為課程的內容以職業生涯中的處事行為為主,參考的教材為 職場禮儀。該課程基本再現了行為禮儀學習階段學生所要掌握的實踐性技能,包括稱呼禮儀、問候禮儀、電話禮儀、請示禮儀在工作實踐中如何靈活運用,旅游職業人的行為習慣如何體現,進而熟練運用言談技巧、注意言談禁忌,以達到在實際工作解決禮儀危機的目的。
3.反思評價“多元化”--課程評價結構化設計
(1)“心”為基礎,自我評價。在禮儀素質培養的過程中,學生不斷自我檢測、自我反思,從自己內心角度出發,對自己的禮儀修養進行評價。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關注其語言習慣是否符合禮儀素質培養的要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監督。
(2)“行”為高階,多元評價。禮儀行為培養階段,既包括學生的日常禮儀行為動作,也包括學生解決禮儀危機實例的能力。在校內不僅可以通過情景實例讓學生做訓練,還可以通過學生日常生活的處理方式進行考查、評價學生。此外,校外崗位實踐也是讓旅游專業人士評價學生禮儀素養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融合研究
在對中職旅游學生修養的培養過程中,需要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的相互依托,發揮課程融合的特點,取長補短。
1.知識板塊的融合--禮儀課程結構“系統化”
各課程所選用的板塊,在不同的課程中會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以稱呼禮儀為例,禮儀心理課程中從人的常規心理角度分析不同的稱呼對人心理產生的各種影響;禮儀言談課程則學習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身份、年齡的人應當如何正確稱呼;禮儀行為則要求學生掌握稱呼禮儀在職場行為中的正確運用,或分析稱呼禮儀在處事行為中運用不當會產生怎樣的禮儀危機。雖然同一知識板塊在不同的課程中體現的方式不同,但相互之間始終是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要求學生由此及彼、融會貫通。
2.教學方式的融合--禮儀課程感受“多樣化”
在禮儀修養培養融合課程中,教學方式也呈現多樣化。
互助協作——課堂上分組協作,學生們共同尋找與時俱進的禮儀實例;共同分析有難度的禮儀案例。
督促交流——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相互之間加強言談禮儀、行為舉止禮儀的監督,相互指出對方的不足或者疏忽之處,營造禮儀氛圍,并定期在課堂上交流心得。
游戲活動——將各個知識板塊的內容進行延伸,尋找課內外的各種禮儀點,在課內安排相應的游戲活動。比如“禮儀習慣大找茬”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學習中不足的習慣。
崗位演練——適時讓學生走上旅游工作崗位,進行禮儀行為的實地演練,提升學生的崗位體驗感,進一步強化職場禮儀。
3.實踐場合的融合--禮儀課程體驗“縱深化”
中職旅游學生的實踐場合并不局限于課內的情境體驗和崗位中的實踐體驗,禮儀培養的特點決定了實踐場合可以出現在學習和生活的細節中。
點內到點外——不僅禮儀課可以培養禮儀習慣,其他任何課程都可以培養。如上課的坐姿,聽教師講課的姿態,向教師提問的狀態等,讓任何一位任課教師都感受和體會到旅游專業學生的禮儀氛圍。
課內到課外——不僅課內要遵守禮儀,學校的日常生活中也要隨時注意自己的禮儀習慣、培養自己的禮儀修養。比如見到教師常問好,進出辦公室要請示,同學之間有矛盾時善于運用溝通技巧進行化解等。
校內到校外——不僅校內要遵守禮儀,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公共場合還是家里,都要遵守禮儀習慣,久而久之將禮儀習慣內化于心,成為自身優秀素質的一種體現。
4.課程資源的融合--禮儀課程知識“廣闊化”
禮儀素質培養融合課程中,三門子課程呈螺旋形促進和加深學生的禮儀修養,課程資源相當豐富。
文本資源——三門子課程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廣闊的文字材料,將這些材料融合一起,可以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對生活和工作中各種事件看得更加透徹。比如分析一名心情不佳的顧客到酒店醉酒,可以從人的心理分析到人的行為,進而探討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提高處理禮儀危機能力的同時增長見識。
環境資源——培養禮儀素質,氛圍的營造尤為重要。這首先應從中職旅游班本身開始做起:學生之間有禮有節;對教師彬彬有禮;舉手投足彰顯專業本色等,營造和諧的教與學氛圍,并將這樣的習慣慢慢帶到家里、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禮儀素養感染周邊的人,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人力資源——在禮儀素質培養教育中,家校聯系必不可少,教師和家長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人力資源。教師和家長不僅是學生禮儀素養培養的引導者,也是監督者,督促學生糾正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可定期邀請職場禮儀專家為學生做講座,讓學生定期到旅游企業進行崗位實踐,接受專業人士指導。
四、小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旅游業已在為地區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輔助作用。而旅游從業人員的禮儀修養代表一個地區的旅游接待形象。他們的心態、言語、行為往往能夠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游客對整個地區的印象。因此,旅游從業人員的禮儀素質培養得從中職教學階段開始抓起。
構建“結構化設計”和“課程融合”相結合的禮儀課程,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禮儀素質、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但是,設計重組之后的課程,對于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時間需要重新安排,教師課前準備需要適當延長時間,學生操作實踐需要更精細化的監測和安排。
參考文獻:
[1]張建宏,傅琴琴.“旅游社交禮儀”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企業,2018(12).
[2]肖靜.旅游服務禮儀課程項目導向式教學的應用探析[J].卷宗,2017(33).
[3]胡小霞,邱衛娟.旅游禮儀課程與體驗式教學的融合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1).
(作者單位: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