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友 王慧斌 關海玲
近年來,在關于如何有效地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經濟的快速振興的問題上,不斷地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而推動經濟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農村的人口問題。作為對解決農村人口問題有著重要影響力度的農村人口結構,則成為了我們解決農村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點。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口的結構性問題尤其突出,對農村的經濟發展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是改善農村貧困現象的主要措施,研究、及時發現并且預測農村人口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深入分析其產生原因以及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在此前提之下依據研究結果對問題提出有效建議及可實施措施,對于真正解決農村問題并推動新農村建設將會有著不可或缺的幫助。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大背景下,黨和政府不斷地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政策和公共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基于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全國上下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經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不斷改善農村產業發展生產環境,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伴隨著快速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出現,其中農村人口結構的不合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阻礙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不協調發展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現象明顯、年輕勞動力大部分進入城市、婦孺老人占據農村人口較高比例,這些都造成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進程的緩慢。
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結構,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此國內外學者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解。美國學者Deaton,A.C.H.Paxton(2000)認為“人口結構包括有關性別以及年齡的結構”,他認為人口年齡結構是影響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人口逐漸趨向老齡化的時期,針對個人的服務以及物品的需求程度也隨之增加。英國學者MuHuaizhong,ChenXi(2015)在研究中指出,中國主張“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并且除了雙胞胎之外,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盡管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后,人們以前的關于子女性別、數量的觀念得到了改變,但是“重男輕女”這一思想依舊存在于某些傳統家庭成員中,尤其是在一些發展較為緩慢的農村地區。與此同此,亦有學者對造成中國人口性別失衡的原因做出了相應的闡述,認為傳統文化中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存在”是核心原因。大部分家庭為了增加家庭中男孩數量,經常以性別為標準選擇流產,最終造成男性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女性人口數量持續下降的結果。
相比之下,對于人口結構的研究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學者對此的研究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尤其是在我國現有國情以及現象之上,進行有關農村人口結構的多樣化研究。學者胡鞍鋼(2012)強調人力資本投資在經濟增長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顯著促進經濟增長,而儲蓄率和勞動參與率因老齡化現象問題,出現了不利于經濟增長的方向變化。劉祖云、武小龍等學者(2012)從人口自然結構和非自然結構出發,提出農村人口結構的相關概念界定。其中,自然結構中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非自然結構中則由文化教育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結構組成。學者王偉同(2012)將人口結構定義為“人口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比粢匀丝谛再|為標準,則人口結構被分為社會、自然以及地域結構。其中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組成自然結構,民族、家庭、婚姻等結構形成我們所熟知的社會結構,地域結構包括地理和資源結構兩方面。農村人口問題就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問題,并且其不僅與人口的未來發展趨勢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還對我國各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以農村人口結構作為切入點,將山西省農村地區作為研究樣本,并構建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對鄉村經濟的影響的實證模型,由此對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對農村經濟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為確保研究的準確性,本文將對所選取的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本文使用的數據模型由被解釋變量加上一組解釋變量組成,本文主要實證模型為:

其中G是山西省農村地區人均實際GDP;X1是山西省農村地區儲蓄率、X2是山西省人口自然增長率、X3是以及人力資本、X4是以及總撫養比;ε 為隨機誤差項;β0、β1、β2、β3、β4、則是各變量的回歸系數。為了消除原始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并將數據的數量級降低,我們對本次所選用的變量均進行對數處理。則本次研究的實證模型為:

其中Y=LnG
本文將山西省農村地區作為研究對象,樣本區間為:2001~2015,選取在近十余年間與山西省農村人口結構有著密切聯系的相關數據,通過構建山西省農村地區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模型,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中以2001年不變的價格來計算人均實際GDP,將2001年至2015年之間山西省農村地區所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人力山西省農村地區的資本存量,用山西省農村地區的兒童人口(0~15歲)和老年人口(≥65歲)之和與青壯年人口(16~64歲)之比來表示總撫養比,由《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可直接查得山西省農村地區儲蓄率。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以及國泰安數據庫。本文使用軟件為Eviews10.0,通過OLS法來估計回歸方程的各參數。研究所選取的樣本數據(見表1)。對所選取的數據先后進行描述性統計以及回歸分析。

表1 變量的描述統計
1.模型回歸。所建立的回歸分析模型為:

運用軟件Eviews10.0同時并采用OLS法對所構造模型中的各個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得到山西省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程:


表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由經濟意義可知是農村地區儲蓄率(X1)、人力資本(X3)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人口自然增長率(X2)以及地區總撫養比(X4)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呈負相關,在此次檢驗結果中LnX1以及LnX3的系數均大于0而LnX2和LnX4的系數均小于0,由此可以證明此次回歸結果與經濟意義基本相符。
2.統計檢驗。雖然上述檢驗結果與經濟意義基本相符,但是由上述表 2 中對 LnX1、LnX2、LnX3、LnX4的檢驗結果可得;R2=0.966629以及=0.953281,則說明擬合度非常高,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LnX1、LnX2、LnX3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但是LnX4的P=0.6542明顯大于臨界值0.05,則說明LnX4對t統計量的檢驗并未通過,而由表3我們不難看出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同時也說明了多重共線性的問題明顯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建立的模型存在明顯的誤差,需要對此結果進行修正。運用簡單相關系數法對此進行修正,首先將地區總撫養比(X4)此變量在本模型之中剔除再進行回歸,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相關系數矩陣

表4 修正后的回歸結果
由上述回歸結果可知,可決系數R2=0.965918以及修正的R2=0.956623均接近1,則說明擬合效果較好,F-statistic=103.9173遠大于臨界值,因此通過F檢驗;而且LnX1、LnX2以及LnX3的P值均小于0.05,通過了t統計量的檢驗,并且觀察幾個變量的系數可知所得結果符合經濟意義,所以得出多元回歸模型:
Y=2.066667LnX1-2.260855LnX2+0.390393LnX3-6.913189(5)
3.自相關及異方差檢驗。變量之間由于經濟不斷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由于本次研究選取了大量的時間序列數據,為了能夠確保建立的模型有效且可以準確的反應經濟現實,因此相關性檢驗和異方差檢驗是確保本文研究的基礎。本次檢驗在采用D-W檢驗法與Breuch-Godfrey檢驗法(LM檢驗)的同時,對模型進行滯后期為14的偏相關系數檢驗,以確保模型的相關性。并運用White檢驗法對模型的隨機誤差進行分析以驗證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1)自相關檢驗。由表5可知在DW檢驗法中DW=2.772200大于經DW值表中所查的的臨界值dL,dU,同時在Breuch-Godfery檢驗法(LM)中所得系數Prob.F(2,9)=0.2318,Prob.chi-square(2)=0.1249,二者均大于臨界值0.05,則說明所得結果不拒絕原假設,即說明本模型無自相關問題,并且在偏相關系數檢驗的表6中也可清晰地說明本模型無自相關問題。

表5 自相關檢驗

表6 偏相關系數檢驗
(2)異方差檢驗。由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因變量數據來自不同類型的個體,所形成的樣本方差會有所差異,從而導致我們常見的隨機誤差,而這種誤差項體現在模型中從而形成了異方差,也只有對此檢驗并修正才能使得模型更加的符合現實意義,讓我們的研究變得有意義。所以本次研究用White檢驗的方法對所構造的模型進行檢驗,并對所得結果進行深入分析。

表7 White檢驗結果
由表7可得White檢驗結果中所得到nR2=8.203671。此外在 α=0.05 下查 χ20.05(2)=5.991 因為 nR2>0.05(2)并且本次進行White檢驗的系數P都大于檢驗的臨界值,則說明本次所進行的White檢驗不拒絕原假設,則說明本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本次研究首先通過構建模型,對所得模型先后進行統計檢驗和經濟意義檢驗,并根據所得的回歸結果對模型進行修正;接下來又對修正后的模型進行了自相關檢和異方差檢驗,由于經過檢驗后的結果顯示所構建的模型無自相關問題也沒有異方差問題,所以得到的模型最終形式為:

該模型表示經濟發展伴隨著人力資本的上升而有所發展,其彈性系數為0.390393,即人力資本增加1%則經濟增長為0.39%,家庭儲蓄上升1%則經濟增長上升2.06%,而人口增長率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消極的影響,彈性系數為-2.260855,即人口上升1%經濟下降2.26%并且上述實證結論與本文開頭理論闡述基本符合。
本文通過對山西省農村地區的經濟現狀進行分析,開頭對有關農村人口結構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進行綜合闡述,做出人均GDP將與人力資本以及人口老齡化具有正相關的線性關系的假設,而最終由結果可以證明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為負相關關系,人口老齡化上升從而導致地區撫養比增加,家庭支出上升,由此農村居民儲蓄率在隨著老齡化上升的同時會有所下降,不利于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人力資本的上升會增強社會的勞動力素質,從而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根據于此本次研究在此提出如下幾條建議:
1.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貫徹落實“二孩政策”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家庭生育兩個或多個的孩子,讓青壯年成為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使得人口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
2.應當大力發展教育,加大對山西省農村地區的教育補助,使更多的人力、物力向農村地區傾斜,為山西省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從而提升人力資本比重,使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推力,進一步推動農村的經濟建設。
3.增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比例,提升農民的素質水平。為農村教育體制提供有效保障,改善農村教育教學條件,讓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并且發展,以此來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水平。
4.重視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此來提高農村產業的科技化。加強農村免費培訓,積極推動現代農業經營管理制度在我省的建立,組織開展與先進農業地區的農業技術交流并積極推廣科研成果,來提高農村產業的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的收入能力。
5.當地職業學院的建立及發展,發展真正適合農村的教育理念,辦真正面向農村的教學,不再出現為城市培養學徒工的現象,而是讓農民逐漸轉型,成為新農村的主導力量,讓他們可以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之下,順應潮流,達到改善人口結構不合理化的現象。
6.加強對老齡化的重視,為即將到來的老齡化趨向問題做出準備。文章中的數據研究表明,逐步發展的老齡化趨勢會阻礙山西省的發展進程。因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并且逐步完善農村相關衛生服務體系。其次,要做到道德和法律雙管齊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要保證體系的完善,包括社會養老保障以及對于農村的法律支持,并且要加強所有村民老齡化、養老意識。與此同時,有針對性的發展幫助老年人的農村產業也是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