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萍 顏鎧晨
中國歷史上手工制造業素有“匠人”崇拜,以及“師傅帶徒弟”的育人機制的傳統與承襲。隨著國際分工合作的深化,一方面造就了“中國制造”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也帶走了中國制造業的精神內核——“工匠精神”。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強調“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應抓好的三個方面的工作重點時,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當前,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既是中國制造業反思的產物,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精造”轉變的愿景和決心,也是“中國制造2025”倒逼制造業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圍路徑。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實現互聯網+制造業的融合與重構,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也需要千千萬萬能工巧匠。研究比較世界制造強國的工匠精神,分析總結及傳承“工匠精神”,對于助推我國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成長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所謂“工匠精神”,即工匠們對產品設計獨具匠心、對品質管理精益求精、對生產工藝不斷改善、對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種敬業精神,是對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舍,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工匠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從工作環節的高效高質的變革,到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也都是工匠精神。創新意識與“工匠精神”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它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提升技藝的水平,提高產品的質量。平常工作時,“工匠精神”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追求和氣質,是對工作一絲不茍,對產品精心打磨,對品牌精心呵護。
1.“德國制造”的工匠精神:完美技藝與精湛品質。德國的工業化道路是技術立國、制造興國之路,而從內部支撐德國工業化道路的則是對技術近乎宗教般的狂熱與虔誠的“工匠精神”。其“工匠精神”是深深地根植于“德國制造”,信奉標準主義、專注主義和實用主義,并百年傳承的靈魂根基。德國的企業可以說沒有一家是一夜暴富、瞬間就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的。它們往往一開始都是專注于某項產品、某個領域的中小微企業,后來發展成為經營數百年以上、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效益的世界著名公司,被業界稱為“隱形冠軍”。在世界500強中,雖然大的德國企業不多,但是全球至少有一千多個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是德國企業。“德國制造”,追求的是技術、質量和工藝的完美結合,而非規模的膨脹。
“德國制造”的工匠人才源于其雙軌制職業教育。德國的工匠人才培養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沿著小學——文理中學——大學的路徑,培養從事科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另一條沿著小學——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職業院校的路徑,培養直接就業的技能型人才。通過雙軌分流,讓學生反復評估自己,明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據資料統計,至少一半以上的德國青少年在中學畢業以后就會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每星期有三四天在企業中接受實踐訓練和教育,另外的一兩天在職業院校進行專業的理論學習和技能培訓,總的學習時間規定為兩年至三年。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特點:(1)企業實踐與學校理論教育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畢業后投入工作;(2)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3)職業教育有法可依,學校課程設置科學;(4)教育形式之間靈活轉換;(5)寬進嚴出,培養方案嚴格。還有,值得思考的是,雙軌制職業學校的設置由政府來主導,各個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狀況相協調。政府合理地規劃統籌各校的類型選擇和專業設置,使學校優勢特色鮮明,避免同質化競爭和教育資源浪費,極大地提高了辦學效益。
2.“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專注執著與精益管理。“日本制造”強大的秘訣在于其“工匠精神”。日本對工匠傳統的承襲與執著的精神,是根植于社會各個層面的普遍價值,這是一種由文化自信轉換而成的堅持與執著。無論是60年間只做壽司這一件事的飲食匠人小野二郎,還是經營65年只有45人規模,只做永不松動螺母的哈德洛克(Hard Lock)工業株式會社,都在詮釋著“日本制造”的內核:追求完美的極致精神,即專注一個領域并做到極致。“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重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營生的手段,而是在內心深處樹立一種對工作敬畏、對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對所做的事業孜孜以求的精神。眾多日本企業中,“工匠精神”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文化思想上的齊心協力的追求和共同的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成長機制。
“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還體現在其精益管理上。日本能從二戰后的百廢待興,成功突圍躋身世界制造強國之林,還離不開其一系列管理創新和制度變革。突出體現在其大力推行質量管理改革,將美國的精英主義質量管理,改造成全員主義質量管理。推廣零缺陷運動,推行精英生產方式。同時,積極推動組織變革,努力營造“在一個穩定的生產條件下兢兢業業地生產品質優良的產品”的組織氛圍,最終形成了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
“日本制造”的高級工匠源于其匠人研修制度。日本的“家文化”“終身雇傭制”“有序競爭”等為其技藝傳承、專精小眾產品的工匠文化提供了很好的“養分”。“秋山木工”是一家專業訂制家具的日本公司,其從1977年創立之初的3名員工,發展至今也一共只30余人,持續為客戶提供可使用一、二百年的家具。創始人秋山利輝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創立了嚴格的八年匠人研修制度,從培訓“通人”入手,以培育“達人”為目標。一年預科,四年學徒,三年學帶徒。后面三年里,經歷五年匠人基本訓練的學徒開始扮演傳承者的角色,并在學帶徒的傳承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總結“工匠精神”。“秋山木工”將“日本一流匠人”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日本及世界各地。
3.“美國制造”的工匠精神:發明創新與價值發現。美國文化中的“工匠”是“自由思想的煉金術士”;“工匠”的核心,在于匯集改進可利用的技術來解決問題或增進價值的方法,從而創造財富;“工匠精神”是一種信仰,是美國通過對創新的投入和對“工匠精神”的實踐,是美國創新生生不息的源泉。美國人將“工匠”的意義表述為:不拘一格,依靠意志和拼搏的勁頭,做出改變世界的發明創新的人。在美國,托馬斯?愛迪生、本杰明?富蘭克林、迪恩?卡門、懷特兄弟等都是杰出的工匠代表。富蘭克林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工匠,他的發明事例寫入美國的教科書。總統喬治?華盛頓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是一位博學多思,憑借自己的興趣和努力重建世界的創新者。
美國“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于在無法預知結果的“破壞性行為”中探索、創造新事物。執著于新生事物,注重創造,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是不經意間探索發現價值。遵循的通常是基本原則和普世價值,而不是秘密的方法和訣竅。西方宗教認為上帝創造人、創造萬物是神圣的,所以那些創造新鮮事物的人,也像上帝一樣神圣。由此產生了一批創客,一直到現在所倡導的工匠文化。美國的工匠精神表現出積極創造的一面,根植于他們文化土壤里對創新者的崇拜。
4.“中國制造”:創造修行與潛精研思。2016年,“工匠精神”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在驚羨國際制造強國的工匠文化之余,也需要定義符合新時代中國情景的工匠精神。由此,“新工匠精神”的概念應運而生。中國的“新工匠精神”被高度概括為“創造、匠品、修行、潛精研思”。具體特質體現在四方面:一是“新工匠”的標識應更加醒目,創新的氛圍應更加濃厚,引入美國工匠精神的“創客”思維;二是超越個體勞動者及制造業的需要,拓展至每一個社會人、每一個行業;三是提倡工作是一種美好修行,是追求極致的信仰;四是繼承傳統的“專注、耐心,一絲不茍”等,進一步升華為“潛精研思”。
1.“中國制造”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重點在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中小企業專業技能培養體系。“工匠精神”的養成、“中國智造”“中國精造”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工匠人才的培養。應以“工匠精神”為指導,著力構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人才的技能學習、訓練平臺,以技能競賽、行業標兵等為抓手營造工匠氛圍,鼓勵中小企業人才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水平,提高業務素質,打造一流技術人才。不斷強化中小企業專業技能的工藝傳承,推出精益求精、標準化設定等工藝品牌。加大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激勵力度,培育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考核”機制,構建全方位、(
)多層次的中小企業專業技能培養體系。
2.“中國制造”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難點在于“新工匠”文化的培育和根植。“工匠精神”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匠人精神,把技藝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種是大工匠精神,把對技能的鉆研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無論大小工匠,他們的培育成長都需要厚植的環境和土壤,需要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因此企業對工匠的培養,應當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將有形的物質激勵和無形的精神引領有機結合在一起。倘若一家企業的領航者具備“工匠精神”,相信這家企業的員工也會被這樣的工匠氣質所吸引和感召,這家企業的產品自然會因其獨具匠心的特性而立于市場競爭不敗之地。
3.“中國制造”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目的是提質增效,助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開啟一個創新驅動的“中國智造”“中國精造”新時代,既需要天馬行空的“創造力”,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無論是科技發展、還是社會進步,倡導極致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的工藝與質量,都是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支撐點與源動力。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生產、設計、服務、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中國制造”才能真正實現由“量”到“質”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