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村 于景輝 盧建江
當前,延遲退休政策的施行與我國養老金改革具有密切的聯系,老齡化加劇、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勞動力供給問題以及人口紅利衰減等諸多因素,給延遲退休政策的施行帶來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延遲退休這一政策的具體施行涉及到社會各行業的社會利益,所以這一政策的提出必將引發學術界和社會群眾的高度關注。同時,與延遲退休年齡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不同深度、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探討與研究,但是,更多地是進行理論分析與推演,在具體實施方面仍缺乏系統性、綜合性的分析?;诖?本文緊密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論述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在我國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效的實施措施。
根據人口學專家科學分析與我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當前處于高程度的老齡化社會,以60歲作為人口老齡化的年齡界限來算,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比重是10.3%,2016我國老齡人口比重是16.7%,以65周歲來界定老年人群,2016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占全國人口的10.8%,通過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老齡化形勢嚴峻。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現收現付制,在這一體制下,日益增多的老齡人口,易導致養老金供大于需、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同時根據人口專家柳清瑞和苗紅軍的測算,于2030~2040年,將會在我國出現養老金負債高峰期,雖然在這一高峰之后養老金支出壓力有所緩解,自2015年后,我國養老金收支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支出大于供給的勢態持續到2050年我國將累計債務達4.8億元。在保持原有的體制政策和退休年齡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持續債務高峰期會隱藏著更大的債務風險,最終會導致養老金收支嚴重失衡。
人口紅利可為整個國家的高速發展提供非常有利的人口條件,人口紅利期是一個國家發展最有力的時期。目前我國出現的“用工荒”現象充分說明我國人口紅利期不具有永久性,如果人口紅利期截止,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社會問題,從而也會影響我國經濟的超高速發展。當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第六次普查)變化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
由表1表明,年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減少,老齡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比重不斷增加,我們正處于勞動人口日益減少的過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我國的人口機構已經過渡到老年型,如果不實施政策性調整措施,我國的勞動人口壓力和養老形勢將更加嚴峻。
人均壽命的延長為延遲退休年齡提供了先決條件。據人口專家預測,人類遠遠沒有達到壽命極限,隨著當前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醫療衛生條件的快速提高,我國的人均壽命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據人口學家統計,2050年我國人均壽命可能會達到77.9歲,男性75.7歲,女性則高達80.2歲,作為影響退休年齡主要因素之一的人均壽命與國家經濟發展現狀呈正相關性,從人均壽命層面推算,在我國延遲退休年齡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均壽命為76.36歲,在當年有將近22261.6萬人年齡在60周歲以上。根據人口學家熊必俊推算,2050年我國人均壽命將達到77.9歲,屆時我國將有30%以上達到60周歲的老年人口,同時得益于當前高水平生活條件和完善的醫療條件,60周歲的老年人群仍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勞動能力富足,仍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可見,若不實行延遲退休年齡,我國老年人力市場將存在巨大的資源浪費和閑置。
近些年,經過高校的持續擴招,我國教育事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各層次受教育人數逐年上升。經分析,勞動者的初始就業年齡與受教育年限呈現負相關,如果繼續執行現行的退休年齡規定,勢必不可比避免地將縮短勞動者的勞動年限,最終會造成勞動者素質越高而為社會服務年限越短的這一尷尬局面。
為了使就業年限與學歷間的相互關系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反映,假定某男性6周歲開始接受教育,60周歲退休,平均壽命76.36周歲(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則勞動者工作情況與初始就業年齡的關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個人學歷與個人工作年限具有負相關性,即學歷越高的勞動者與其工作年限不成正比,初始勞動年齡越晚,勞動年限越短,社會貢獻率越低?;谖覈司芙逃潭燃俺跏季蜆I年齡的提高,對高學歷退休人群適當延遲退休年齡實現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有利于勞動者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實行延遲退休政策,關鍵是確定合理的退休年齡。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前提下,應綜合考慮國家年齡結構、人均壽命、養老金待遇、保險基金積累水平等動態因素,通過建立相關數學模型,確定最優退休年齡。

表2 勞動者工作情況同初始就業年齡的關系圖
綜合我國基本國情,宜采取三個階段逐步實行:第一階段,禁止提前退休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退休制度具體實施退休年齡;第二階段,把女工人和女干部的退休年齡調整為同一水平;第三階段,統一男、女退休年齡,通過多階段逐步實現的方式,完成退休年齡與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和基本國情相適應的過程,在對實施改革不利因素進行逐步破解的同時,也要予以民眾一個心理過渡期來接受延遲退休的政策。
目前,我國不同地區發展程度、民族特性等存在明顯差異,且同一地區不同職業、不同學歷的勞動人群對退休政策訴求和態度也不盡相同,為了充分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利益,應實行有選擇的彈性退休制度。第一,彈性退休制度設計要公平、合理。第二,形成退休年齡的彈性空間。以法律規定為根本,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根據各行業的具體情況,設置一個可以上、下浮動的彈性區間,各地區、各行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理、合適的退休年齡,減少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第三,形成退休金收入彈性空間。在法定退休年齡的基礎上,嘗試通過減少提前退休人群的退休金來控制申請提前退休人群數量,相反,對于選擇延遲退休的老年人群,應適當給與獎勵制,從而可滿足不同收入背景勞動者的不同退休意愿需求。
我們必須承認年輕勞動者具有體能優勢,對體力崗位的耐受性更好。因此,延遲退休政策不可避免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用工壓力,還可能導致企業的競爭優勢受損。為了盡可能消除延遲退休政策對企業造成的顧慮,政府應在政策上鼓勵企業雇傭年長員工。例如,采取發放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繳納養老金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