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琴
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詳細部署,提出要打好三大保衛戰,開展七場標志性重大戰役和四個專項行動。中央環保督察深入推進,環境監管力度明顯加強,政策、執法環境極大地推動了環保產業的市場化發展,有效釋放了環保產業的市場空間。環保行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環保上市公司近年來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其經營管理方式也漸趨專業化和精細化,在環保行業中發揮著標桿作用。有效評價不同領域環保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準確分析我國環保上市公司的發展現狀、預測發展趨勢對于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整個行業發展有重要意義,更是符合近年來規劃的發展內涵,這對于推進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國內關于環保上市公司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吳曉慶、陸根法等(2009)利用DEA數據包絡法對19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分類別進行了分析。張雪梅(2014)對西部地區環保產業上市公司進行了效率評價,指出技術進步對公司效率有顯著貢獻。張根文、唐琴等(2015)對43家上市環保公司的技術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規模效率低下是導致技術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王春波、張雪梅等(2016)運用DEA對69家節能環保類上市公司的融資效率進行行業評價和整體評價,指出節能環保產業融資效率普遍不高。胡云霞(2016)利用27家節能環保產業上市公司2009—2015年面板數據,分析金融對其支持的DEA績效。任毅、劉婉琪等(2017)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數法對我國26家旅游上市公司2011—2015年經營效率進行靜態和動態測度,發現旅游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因主營業務和管理理念的差異而不同。郭成更(2018)應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分別從靜態和動態視角,測度和分析了京津冀13家節能環保上市公司2009—2016年的融資效率。原云霄、王寶海等(2019)構建數據包絡分析DEA—BCC模型與Malmquist指數模型對2011—2016年30家我國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做靜態和動態分析。
綜上所述,既有研究學者對環保行業經營效率和DEA方法的研究運用為本文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和借鑒。但目前對環保產業細分領域下的動態經營效率評價鮮有涉及。因此,本文做出了以下完善:第一,根據環保行業主營業務的不同對環保上市公司進行細分,比較不同細分領域的經營效率。第二,根據不同細分領域的特點,選取能反映行業共性和細分領域個性的評價指標。
本文采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對環保上市公司進行靜態和動態分析。針對靜態測度,采用基于規模報酬可變假設的BCC模型,這一模型在CCR模型的基礎上可將綜合效率分離成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可確定規模效應和純技術效率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基于近年來我國環保行業內部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動態分析環保行業經營效率更加凸顯重要性。Malmquist指數能動態測量全要素生產率(TFP),突出強調了技術進步水平、組織專業化水平和生產創新能力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其在我國追趕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的現代管理中尤為必要。
基于DEA模型測度我國環保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其結論的正確性與評價指標選取的合理性密切相關。因此,評價指標的選取應遵循如下原則:首先,DMU數量應不少于投入產出指標數量的乘積,并且不少于投入產出指標數量之和的三倍。其次,投入和產出指標能夠充分反映環保行業不同細分領域的特點,并準確衡量樣本公司的經營效率。最后,指標選取要考慮數據的易得性、可比性。
自中央提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以來,環保行業逐漸細分化,形成了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環境監測與檢測為主的四大領域。進行行業細分是當前市場集中程度越來越高的必然選擇,也是環保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實行差異化戰略的結果,更是適應了不同消費者的偏好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更好集中資源投入目標市場,以細分市場的發展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環保行業的不同經營領域因其發展程度、國家政策的傾斜效果、以及市場融資的偏好度等特點,使其資產總額、營業總成本、凈利潤、營業總收入存在較大的差異;以上指標又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運營能力、發展能力的較好選擇。因此,本文在充分參考不同細分領域特點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公司經營的評價維度,依據指標選取的原則選擇了以下指標。
1.投入指標。一是資產總額。資產是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來源、生存運作的基礎,資產總額直接反映了企業的經營規模和融資能力。二是營業總成本。營業總成本是環保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的所需成本,是測度企業營運能力的重要指標。
2.產出指標。一是凈利潤。凈利潤是企業在日常經營和資本運作中獲得的盈利情況的反映,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二是營業總收入。企業的經營發展靠日常經營中的營業收入持續推動,是企業運營能力和發展能力的體現。
本文以申銀萬國行業分類為標準,將2015—2018年度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48家環保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為保證樣本數據的準確有效,選取在2015年前上市且在研究年限內未被披露為財務狀況有問題、未被摘牌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最終確定共有35家公司符合要求,按照各環保公司主營業務的差異將這35家公司分為4類,即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環境監測與檢測。本文統計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站、行業細分依據我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標準,數據處理采用deap2.1軟件進行分析。
運用DEA分析方法,明確要求所選取的輸入輸出指標數值必須為正值,而在原始數據中,凈利潤出現了負值,因此,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如下:
zij=0.1+0.9*(xij-min(xij))/(max(xij)-min(xij))
其中,zij∈[0.1,1];i,j=1,2,…n。
1.行業總體經營效率分析。綜合技術效率用來衡量環保上市公司整體資源配置情況和使用效率,當決策單元(DMU)的綜合效率等于1,則說明該決策單元的投入和產出是有效的。35家環保上市公司在2015—2018年的經營效率如圖1所示。

圖1 2015—2018年各效率平均分布趨勢
圖1 可見,35家公司的平均綜合技術效率(crste)為0.872,總體投入/產出存在冗余或不足,生產經營效率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我國環保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2015—2017年環保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處于上升階段,2017—2018年處于下降階段。
從分解來看,綜合技術效率(crste)可拆分為純技術效率(vrste)和規模效率(scale)的乘積。如上圖1所示,由調查樣本得到的平均經營效率中,恒有綜合技術效率 (crste)<純技術效率(vrste)<規模效率(scale)<1,這表明技術創新水平較低是影響環保上市公司經營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2.分經營領域效率分析。
(1)綜合技術效率。如下圖2所示,不同領域環保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有一定差異。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公司的平均綜合技術效率最低,為0.819;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平均綜合技術效率最高,為0.918。該領域作為環保產業中的新興領域,其較高的綜合技術效率水平與靈活的組織結構,先進的管理制度密切相關。

圖2 分經營領域各效率均值
(2)綜合技術效率的分解。如上圖2可見,在規模效率上,水污染治理和固廢處理與資源化領域的年均規模效率較高,為0.979;而環境監測與檢測的年均規模效率較低,為0.939,這些公司的經營規模還未達到最優,可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實現規模效應。在純技術效率上,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年均純技術效率較高,為0.978;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年均純技術效率較低,為0.856。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細分領域的公司在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上也存在一定差異,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環保上市公司應根據實際調整經營規模,以實現規模效率的最優化;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公司需要加快技術的研發,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靜態分析只能提供當年樣本決策單元效率的信息,因此本文進一步以環保行業上市公司2015—2018年的面板數據,利用Malquist指數來分析其動態效應。
1.環保上市公司動態效率整體分析。
(1)全要素生產率。如表1所示,35家環保上市公司2015—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平均變動指數為0.978,反映了現有要素投入水平下產出的動態下降幅度。2015—2016年以3.3%的幅度下降;2016—2017年以0.1%的幅度下降;2017—2018年以3%的幅度下降。全要素生產率不穩定的增減趨勢說明環保上市公司在嘗試調整生產經營方式,尋求最優的生產效率。

表1 2015—2018年環保公司經營效率Malmquist指數及構成變化
(2)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如上表1所示,環保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變動指數和純技術效率變動指數分別呈現年平均3%、2.3%的下降趨勢。這說明現階段公司的技術創新與生產管理之間沒有形成相互促進的協調關系,束縛了先進技術的充分發揮作用,環保上市公司應進一步提升運營管理能力以提高技術運用的效率。
從時間維度上看,各效率值變動差異較大。技術效率變動指數和純技術效率變動指數呈現著一致的變化,經歷了先微小幅度增加再下降的過程;技術變動指數一直上升;規模效率變動指數一直下降。這說明整個環保產業的技術邊界在調查期間有一定改善和提升,但受制于現有管理水平、經營規模等,先進的技術難以發揮效應。
2.分經營領域Malmquist指數分析。
(1)全要素生產率。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各細分領域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差異較大。水污染防治領域和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年平均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上升趨勢,分別上升4.1%和1.3%;而大氣污染防治和固廢處理與資源化領域的年平均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下降趨勢,分別下降2.6%和3.4%。水污染防治領域和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技術進步水平、組織專業化水平和生產創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和固廢處理與資源化領域的全要素生產率還有待改進。

圖3 分領域平均Malmquist指數值
(2)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看,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和水污染防治領域年平均技術變動呈現上升趨勢。這說明這些領域全面加大了對技術的投入,試圖利用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是,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年平均技術效率變動指數較低,現有的管理水平難以使技術發揮效用。固廢處理與資源化領域年平均技術效率、技術變動、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呈現下降趨勢。該領域的公司需要集中力量改革經營、創新技術以促生產。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年平均技術效率變動指數和規模效率提高不明顯。
本文結合DEA-Mamlquist方法對5家公司環保上市公司在2015—2018年的經營效率進行了靜態和動態測度,并對其資源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
環保行業整體經營效率較低,總體投入/產出存在冗余或不足,并且環保上市公司經營效率的提升主要受制于技術創新水平。此外,有大部分公司處于規模遞增階段,可利用規模紅利來獲取更高的收入水平和利潤水平。
在細分領域上,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存在一定差異性。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的平均綜合技術效率最高,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綜合效率較低。
環保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處于年平均1.3%的動態下降態勢,其技術利用效率和技術水平較低;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化呈現不穩定的遞減趨勢,說明該行業在創新、管理與技術水平提升方面有較大的空間。從時間維度上看,各效率值變動差異較大。整個環保產業的技術邊界在調查期間有一定改善和提升,但受制于現有管理水平、經營規模等,使先進的技術難以發揮效應。
在細分領域上,各領域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有一定差異。水污染防治和環境監測與檢測的年平均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上升趨勢,前者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帶來的,后者是技術利用效率提高和規模效率提高的結果。大氣污染防治和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的年平均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下降趨勢,全要素生產率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