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尤
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工業集聚區建設是山西推動產業轉型、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抓手,也是山西集聚創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載體,工業集聚區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適應國家對土地的監管,減少耕地占用,解決工業發展與用地矛盾的突出問題;有利于提高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共享水平和統籌服務水平,有利于統籌污水處理、改善環保條件、降低治污成本;有利于集聚生產要素、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鏈延伸,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市場效應、知識溢出和創新,推動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形成,強化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
1.豐富的自然資源。山西礦產資源分布廣、種類多、儲量豐富。山西煤炭資源遍布全省各地,是中國煤炭儲量最大的省份之一。鐵礦、銅礦、鋁土礦等礦產儲量豐富,芒硝、鎂鹽、電石等化工原料以及水泥石灰石、長石、石膏等建筑材料儲量也比較豐富。
2.良好的工業基礎。山西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煤炭、化工、電力、冶金、機械等產業優勢明顯。近年來,山西工業集聚區增長勢頭強勁,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據統計,2018年全省納入統計的40個工業類開發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47億元,同比增長13.9%,高出全省增速7.2個百分點。各主要園區注重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一批產業集群。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服務業發展實現量質提升,新興產業快速增長。2018年服務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7%,金融、物流、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快速增長,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2.2、9.9個百分點。
1.思想陳舊、區域創新活力差。山西長期以來形成了依賴資源的經濟模式,思想封閉落后,官本位比較突出,人才觀念淡薄,按資排輩、戰略決定“拍腦袋”、對外界變化反應遲鈍、辦事拖拉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基本現狀。干部主動作為和搶抓機遇的意識不強,對國家政策的理解缺乏靈活性,存在“等靠躲”的思想弊端。落后的思想觀念成為改革創新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腸梗阻”?!皬娬⑷跏袌觥币欢ǔ潭扰で速Y源要素配置,影響企業間互動規則和產業集群的形成。
山西工業集聚區企業創新能力差。從集聚區形成來看,一些由政策推動下形成的工業集聚區,企業間缺乏深化專業分工和競爭合作的創新動力。一些自發形成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多集中于日用品、零部件生產等行業,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創新能力弱。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山西國企改革的紅利還未得到充分釋放,國有企業“一煤獨大”“一股獨大”、盈利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依然存在。山西民營經濟發育還很不充分,民營企業規模小、比重低、數量少,缺乏領軍型企業,高精尖產品少,創新能力弱。
山西創新人才缺乏、創新活動偏弱、高水平研發機構少。近年來(2011—2017)規模以上企業的R&D活動,企業技術人才和經費投入水平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3-1/2,且有下降趨勢。全國140所“雙一流”高校中,山西僅有一所學科建設一流的高校。
2.集聚區規模小、集聚程度低。山西工業集聚區規模較小、產業鏈短、技術水平相對薄弱,企業間分工協作水平低,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有限。例如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2018年總產值達到1639億元,株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2018總產值達到1250億元,而山西年產值千億以上的集群基本沒有。一些工業集聚區產業鏈招商不足,靠政策優惠吸引企業入駐,入園企業配套聯系和分工協作偏弱,企業間上下游縱向聯系少,產業鏈延伸不足,產業集而不聚。例如太原不銹鋼產業集群2018年集群產能達到416萬噸,不銹鋼產業園區加工企業數量少,只具備年加工轉化50萬噸不銹鋼的能力。一些中小企業集群起點低、規模小、產品差異小,存在過度競爭現象,企業間分工和專業化很難實現。
3.機制不順、配套服務水平不高。山西工業集聚區的現行的管理體制,存在“兩張皮”現象,以及服務環節缺失、部門銜接不暢、與當地融合發展不夠等問題,沒有形成應有的“比部門更綜合、比區縣更靈活的”制度運行優勢。
山西工業集聚區配套服務水平低。一些工業園區社會化的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布局分散、信息不對稱、人才短缺,尚未形成完整的中介服務鏈,企業孵化器、風險投資機構等發展滯后。一些工業園區布局在城市郊區,生活功能不完善,對企業進駐、人才吸引和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都有很大影響。工業集聚區普遍存在對產學研合作的推進機制不夠完善,關系建立多、實質合作少,科研機構體制機制存在障礙、人才隊伍素質偏弱、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企業存在對技術創新重視不夠、研發經費少、對產學研合作預期模糊和意愿不高等問題。
4.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滯后。長期以來,山西“一煤獨大”“一股獨大”造成結構性、體制性的發展桎梏?!耙幻邯毚蟆痹斐闪藝乐丨h境污染,擠壓了其他產業發展空間,扭曲了發展機制,全省經濟隨煤炭行情漲跌而變化,影響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動能。“一股獨大”容易一言堂,帶來較大的決策風險,官商不分、經營管理活力不足嚴重影響企業市場化運營和改革發展。此外,山西坐擁豐富煤炭資源,憑借資源優勢形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和投資驅動型的發展模式,形成煤炭、化工、鋼鐵、水泥等主導產業,產業單一化、重型化,并引發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和行業衰落。山西經濟因煤而興卻忽略輕工業發展,并在其他省份相繼轉型的時候錯失轉型時機,增速逐漸放緩。因產品、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劣勢,山西傳統產業在面臨其他省份的激烈競爭時逐漸喪失了優勢地位。
1.工業和集聚區發展的政策疊加機遇。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產業集聚區建設,先后出臺了《山西省中小產業集群總體發展規劃》《山西省打造優勢產業集群2018年行動計劃》等指導性文件,在大數據、生物醫藥、紡織工業、功能食品、節能環保、化工、建材、電子信息等行業發展規劃中業明確提出了產業示范區、集聚區和產業集群建設的方向,并出臺了《關于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支持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加快培育產業優勢、建立開發區功能優勢,為山西穩步推進工業集聚區建設提供了主要遵循。此外,通過出臺《關于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隨后的30多個配套文件建立“1+N”政策體系,山西從資本改革、公司治理、產權改革角度深化國企改革,為國企發展、產業轉型增添了動力。
山西以改革和創新招商引資工作、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以開發區改革創新為突破,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形成推動工業集聚區發展的重要機遇。通過理順體制、搞好策劃、創新方式改革招商引資工作,通過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借鑒自貿區經驗、推進商事制度、監管制度改革和效能革命等優化營商環境,通過抓“三化三制”制度落地和制度創新、高精準招商引資推動開發區提升制度配套和服務水平。
2.產業轉移、要素優化和需求增加的趨勢。從產業發展的宏觀背景來看,一方面我國產業布局進入到全面優化產業鏈、產業轉移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產業轉移從單一企業轉移到組團式、產業鏈式整體轉移,從單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擴展到電子信息、機械醫藥、汽車等產業,逐步打破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單一方向,產業基礎雄厚和配套能力強的地區成為吸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趨勢為全省優勢工業集聚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隨之而來,煤炭需求下降、環保約束趨緊,為山西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工業集聚區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和發展空間。
從產業發展的微觀環境來看,供給層面,城鎮化的加速發展為山西工業集聚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國企改革和民營經濟發展提高了企業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提高了產業競爭力,帶動了產業的分工協作和集聚發展。需求層面,消費水平的提高為知識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市場空間,全國一體化的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對外開放程度加深,都需要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市場的拓展為產業集聚提供了重要機遇。
1.與其他省份產業同構度高。山西與周邊省份資源結構相似、產業同構度高。其中,中部六省作為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料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特別是紡織、塑料、化纖、建材等產業產品重復嚴重,產業結構和產品趨同導致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大量同等規模的相似企業也不利于地區間分工協作。從產業發展對比來看,周邊省份的很多產業更具有優勢。其中,河南已形成裝備制造、食品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節能環保、職能電力、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等19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而周邊西部大省陜西,早在2013年就形成了石油天然氣及化工、煤及煤化工、食品、有色金屬、電力和汽車六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未來將要打造超千億級產業集群1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30個。依托高密集度的科技資源,西安高新區形成了半導體、智能終端、軟件和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等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從全國范圍來看,據賽迪智庫分析,2019年,有77.31%的省份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產業集群,各地主導產業的集群相似度比較高,尤其是山西提出的打造信息技術、汽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產業集群,跟全國很多省份產業定位顯著重疊。

圖1 各省相似主導產業集群歸納圖
2.人才外流、資源約束趨緊。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人才資源配置不恰當,山西長期以來“留不住人才、用不好人才”,存在高層次人才短缺、人才浪費與人才外流并存的現象。近年來各地人才爭奪異常激烈,各種非常規的人才政策不斷出臺,范圍從原先的高層次人才擴展至高校畢業生,加劇了區域分化趨勢,加速全省人才外流趨勢。山西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吸引人才力度不斷加大,但總體上看,人才外流的趨勢還未得到遏制。
隨著近年來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企業發展的環境約束日益增強,降低能耗和各類污染物的排放對現有發展模式帶來極大挑戰。長期以來,山西的產業結構和煤炭資源高強度、大規模開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歷史欠賬較多,盡管近年來全省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但仍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2 山西工業集聚區建設SWOT分析示意圖
全面掌握摸排各地的優勢和原有產業基礎,科學編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并制定相應的產業集群政策,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在規劃定位和權衡產業轉移利弊基礎上,牢牢把握綠水青山的發展底線,打造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的硬環境和政府服務優質高效的軟環境,尊重市場規律,吸引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將吸引外資、承接產業轉移與本地特色相結合,積極謀劃一批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龍頭項目,注重項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注重產業鏈關聯、產業協同,避免片面追求引進企業數量和資金量,促進工業集中向集聚、集群轉變。各開發區要圍繞主導產業進行產業配套,實行產業鏈招商引資,鼓勵中介組織參與并提升集聚效應,打造各具特色的工業集聚區。
提升全社會的改革創新意識。就要全面對標一流,尋找各方面差距,不丟信心、自強不息,細致謀劃比學趕超的政策措施。警惕改革創新思想革命中“上熱下冷”、行動遲緩、猶豫寡斷、“官本位”桎梏和看待監督的“有色眼鏡”。錯誤觀念發現一批、糾正一批,樹好榜樣、包容試錯,推動改革創新觀念下沉,提高落實的主動性。
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習總書記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企業家具有危機意識、創業精神、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敢于突破、勤于創新、帶領企業走出舒適圈。避免經營者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小富即安,就是要培育敢為人先、求真務實的企業家精神。就要強化輿論導向、傾聽企業家呼聲,把企業家作為稀缺資源去對待、去保護、去扶持,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示范引領作用,造就一批優秀的企業家隊伍。
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強資金扶持,鼓勵龍頭企業提升研發投入、建設品牌、提升信息化水平。以校企、企企科研合作為基礎,將自主研發和技術交易相結合,以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創新多種方式為支撐,全面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支持龍頭企業爭創國家級品牌,并加強企業間合作,推動大市場建設。利用各類展銷會、項目推介會等多種方式推動區域整體形象提升和利益共享,聯合打造具有地理標志的區域品牌。推動企業以“互聯網+”的模式進行業態創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集群建設準備。
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發揮龍頭企業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加強技術創新示范,提高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力,提升集群整體水平。采取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協作配套聯系,深化上下游協作配套水平,提升整體競爭力。
立足工業集聚區群體服務需求,完善工業區生產和生活功能配套,優化政府服務。搭建各類服務平臺,完善各類設施功能,為入駐企業和職工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吸引高附加值企業和人才匯聚。
一要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為區內企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集聚技術、人才、研發、資金等各類要素和服務,為企業提供交易、法律、物流、稅務、電子商務、檢測、融資、企業孵化、產學研合作等全方位服務,提高區內公共服務水平。
二要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社區功能。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的開發運營機制,與城市規劃有機銜接,加快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活社區功能,推動產城融合。
三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網通辦”的覆蓋范圍,推進省市縣三級高頻服務事項的數據庫協同,提升開發區的審批服務效能,推進透明高效、可溯源監督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以及“一號通”的政務熱線服務建設,進一步完善政府服務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