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巍
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6年413萬至2016年的765萬。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更是處于尷尬的境地。這些畢業生既沒有高職專科生的專業操作能力強,也沒有大型綜合性高校畢業生的學術和研究能力。因此,某些地方高校培養的學生畢業之后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地提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促進高校特色辦學,建立和完善高校分類體系,實行科學分類的管理。這一系列決定和措施的出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②因此,明確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促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現實意義十分鮮明。
1.湘南地區從業人員的素質還有很大的提高潛力。表1顯示,從2013年到2014年衡陽、郴州、永州三市一、二、三產業分別的從業人數以及該產業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分析后可以看到2013年到2014年衡郴永地區就業結構并未發生較大變動。說明該地區就業結構較為穩定。就業人員較為穩定。但是從湘南地區的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來看,近幾年來第二產業比重在湘南三市都達50%以上。但是湘南三市的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卻最多占比只有30%。這說明湘南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表1 2013-2014年衡郴永地區就業結構分析表 (單位:萬人)
2.技師、高級技師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缺口甚大。《湖南省衡陽市2016年第三季度人力資源供求狀況分析報告》的數據直接反映了衡陽市的人才市場供需情況:從用人單位對職業技能的需求來看,有93.8%的崗位需求對求職者的職業技能提出了要求,說明用人單位更傾向于有技術和職稱的求職者。從供求狀況對比看,技師、高級技師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缺口人數為3167人、1843人、1481人和808人。數據表明衡陽市急缺技師、高級技師和高級技術人員,特別是高級技師,13個崗位爭搶一個求職者,有12個崗位招不到合適人才③。這也正是衡陽市高校進行轉型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3.新興產業人才嚴重不足。根據《中共衡陽市委、衡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強調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能力,不斷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全面推進新能源產業,著力壯大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七大新興產業強市旺市的新格局。目前,衡陽市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儲能電池等產業集群;郴州市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LED、有色金屬等產業集群,寶石產業發展迅速,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銀都、世界鉍都等品牌形象影響力逐漸擴大;永州市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輕紡制鞋、生物制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集群。④結合對湘南地區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和現有的就業結構,湖南省貫徹《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相關內容以及湘南三市重點承接的轉移產業,不難發現湘南地區對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礦產加工、有色金屬精深加工、輕工紡織和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或領域的人才需求量較大。⑤
4.湘南地方高校教育結構與湘南地區市場人才需求結構不符。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湘南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宏觀上看,根據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鄭京平所述:在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2014年前三個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繼續上升到46.7%。經濟增長結構的優化升級,導致了市場對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了改變⑥。某些傳統熱門的專業在實際工作中已經漸顯頹勢,某些傳統生產領域也逐漸萎縮。但是某些地方高校沒有敏感地感知到這些變化,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理念進行教育,仍然沒有對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進行更新。而一些新興技術產業部門,如信息技術、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利用等均是重要的有極大發展前景的領域。某些地方高校卻因資金不足、師資問題、教學設備缺乏、科研能力不強等等一系列原因沒有在這些領域進行突破。教育的結構和方式也沒有隨之調整。導致許多地方高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產生了錯位現象,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也隨之降低。從湘南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行業產業將是湘南地區重點發展方向,為適應湘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預期,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尤為重要。
1.鍛煉和提高地方高校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綜合實踐能力越強,就意味著在企業職位競爭中的優勢就越大,成功被企業錄取的幾率就越大。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和知識無可厚非,但僅僅是停留在這個層面而不具備動手實踐能力。無異于“岸上學游泳”和“紙上談兵”。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⑦。在企業的崗位技能實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更有利于學生積累實際的工作經驗。
2.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地方高校的培養的畢業生不僅要在知識儲備、思維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被企業認可,在道德規范、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方式中,學生會接觸到不同于學校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初步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為正式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⑧。
3.創新思維的培養與開發。地方高校是創新主力軍之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地方高校為創新做貢獻方式的之一。但是地方高校受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的局限性,為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開發作用有限。而企業擁有追求效率與效益的動機和潛力,而且企業的實踐經驗較為豐富。所以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一種完美的搭配。
1.湘南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一是促進湘南地方高校轉型。政府一向是地方高校轉型設計者、推動者和領導者。湘南三市政府要為地方高校的轉型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依據和機制保障,努力完善地方高校轉型的制度規范、問責機制以及激勵機制,以提高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積極性⑨。二是為地方高校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湘南地方高校地理位置處于非省會或非發達城市。社會影響力不大,辦學歷史較短,可獲取資源能力不強,市場競爭能力較弱。因此,政府應在地方高校轉型期為其提供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順利實現地方高校的成功轉型。三是湘南地區政府要為地方高校轉型提供資金支持。轉型發展中對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雙師型師資的培養與引進等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否則地方高校轉型只能流于形式。四是政府要為地方高校與企業的聯系牽線搭橋,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地方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
2.湘南地區高校可選擇的具體路徑。一是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既可采用校辦實訓基地引入企業合作的模式,使地方高校處于主導地位,能夠較好地根據學校的教學任務靈活制定實習訓練計劃;也可采用企辦實訓基地的模式,這樣能較好地解決地方高校在資金和教育資源上的缺乏的問題。二是校企共建開放實驗室。既有助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共同參與同一專業的開放實驗室,不同的專業思維對同一專業問題進行討論,又有利于企業技術人員與地方高校教師一同進行專業交流并及時引導學生。如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到工商管理專業實驗室中去,不僅讓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有了從企業管理全局思考財務管理專業的思維,也讓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更加注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而企業的工作人員可以將企業實際經營的狀況和課堂上理論不會涉及的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企業經營管理,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專業學習。三是校企聯合教學模式改革(與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3+1”人才培養方案和“工學交替”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方案兩種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方案是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四是“訂單式”人才聯合培養?!坝唵问健比瞬怕摵吓囵B途徑以地方高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為基點,地方高校與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該模式不僅僅解決了人才的培養的問題,還解決了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
3.用人單位應做的努力。一是校企聯合,無縫對接。企業要主動與培養單位合作,及時交流人才需求信息,更加主動地了解人才對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的要求。二是企業要善于用人。湘南地區的人力資源相對較為豐富,但是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還是相對較為缺乏的。企業也要主動支持鼓勵員工學習深造。讓企業能招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培養出人才。三是企業要提高用人的透明度。企業應當建立起更加公正、公平、透明的用人制度。通過公平的招錄程序選拔錄用人才。
注釋:
①曹紫佳.基于文化基因視角下的湖南宗族型傳統村落研究[D].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②楊仕鵬,陳國生,彭文武.職業能力培養背景下湘南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經濟,2017(018):27-28
③中國就業網.湖南省衡陽市2016年第三季度人力資源供求狀況分析報告[DB/OL]http://www.lm.gov.cn/DataAnalysis/content/2016-12/
④黃靜波,劉娟,徐飛雄.論湖南高等旅游教育人才非同質化培養目標的制定[J].湘南學院學報,2010(03):92-96
⑤李玲玲,鄧育武,袁岳駟.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6):84-89
⑥劉鴻雁.我國高等繼續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繼續教育,2012(05):26-28
⑦陳玲.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4(09):105
⑧楊海英,李志輝.頂崗實習帶隊心得體會[J].成功(教育),2011(08):87
⑨曲殿彬,趙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應對[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