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鵬
[摘 要]中學階段,在課程的實施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適應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必須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提到日程上來,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實現信息技術課堂與學生的同頻共振,為學生今后走上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教學資源;分層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信息技術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的作用凸顯,人們常把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稱為“網絡時代”或“信息時代”。即便如此,信息技術課卻沒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在學生的眼里仍舊是小副科,厭學棄學的大有人在,許多信息技術教師也總是抱怨課不好教,學科歧視問題嚴重。無論教師在講臺上怎樣賣力去講,學生就是不領這份情。究其原因是傳統老套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扼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本來就不被學生重視的信息技術課變得更加索然無味。因此,信息技術課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引發師生共鳴,實現信息技術課堂與學生的同頻共振。
一、用愛感化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不懂得用愛去呵護學生,不會用全身心的愛去投入教學,那么,這位教師在學生心中就會失去地位,丟掉學生對自己的信任;缺少信任的教師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說服力,很難令人信服。因此,教學必須以愛為基礎,尤其是信息技術這門很枯燥的學科,教師更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愛。信息技術教材中大多數名詞的產生和概念對學生來說是遙遠和陌生的,如信息技術概念、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網絡技術專業詞語等,教師在講解時就要對學生付諸愛的關懷,關心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厭其煩地耐心講解與演示,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濃濃的愛。教師課堂教學中一句不經意的話或一個不在意的動作,可能就會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信息技術教師要做到“愛”字當頭,時刻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師愛。比如,機器人、智能小車、智能終端設備已走進我們的課堂和生活,成為上課的必要工具,但這對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這時教師就要想辦法在上信息技術課時為困難的學生提供這些設備,解決這部分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增強他們學好信息技術的信心,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讓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大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和某個班的學生關系處理得比較好,那么這個班的學生就會喜歡上你的課,上起課來也會輕松很多,教學效果也明顯好于別的班,這就是融洽師生關系的魅力所在。要處理好和學生的關系,信息技術教師一要體現民主性,做到公平公正,說話不能出爾反爾,要有誠信,在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二要主動與學生溝通,關心和解決學生個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如有些學生會遇到類似家里的電腦無法啟動、怎么隱藏修改WIFI密碼、手機不能上網了 、不會使用視頻編輯等問題。這時,教師就要抓住建立融洽師生關系的好機會,以朋友的身份向學生提供技術服務,而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自居,讓他們感受到你的平易近人。三要提高自身修養,要有超前的思想、優良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并做到以學生為本,學會換位思考,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踴躍地走進你的信息技術課堂。
三、優化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課教學資源選擇得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學生如果對教師選擇的上課素材不感興趣,就不會引起共鳴,勢必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好的教學資源能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中,達到讓信息技術課堂與學生同頻共振的目的。因此,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資源優化,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二是要側重時政熱點,搜集熱點新聞,不能把一些老黃歷搬到課堂上來。另外,教學資源不能只局限于課本,要拓展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開闊眼界,拓展知識面,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對其它學科所起的作用,這樣學生就會對信息技術課有一種期待。
四、巧用分層教學法
分層教學對實現信息技術學科與學生的同頻共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教師要對學情有全面了解,認真客觀地分析每個學生,然后按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起點、基礎、興趣、學習習慣、接受能力甚至家庭經濟情況等方面進行分類。這樣便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各有所學,學有所獲。其次,教師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不同學習目標任務的分層。把學習目標分成低、中、高三等,分別分配給不同類型的學生,讓學生夠得著,學得會,學得輕松,真正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并非一件難事,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再次,教師要做好作業布置的分層。作業布置的分層是衡量學生是否真正融進信息技術課堂的關鍵。因為有針對性的作業布置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是否愛上了信息技術課,是否真正學會了。教師可以把作業分為基礎作業、能力目標作業和知識運用三個檔次。例如,在學完文字處理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布置這樣三個層次的作業:一是提供一個圖文混排的樣張中所需的素材,讓學生模仿著做出樣張的內容;二是提供一個內容豐富的素材庫,再提供幾個樣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素材,完成作品;三是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任務,如辦一份手抄報,并提出格式上和技術上的要求。這樣的分層作業,讓學生在不同學習目標的高度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最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的評價標準也不盡一樣,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中等生要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不斷積極向上;對優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促使他們更加努力不斷超越自我。
五、發揮信息學科優勢
要想讓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把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充分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全方位地認識到信息技術給學習帶來的直觀和快捷等優點。在沒有信息技術做支撐的教學中,學生面對的只是靜態的課本和黑板,還有教師沒完沒了的語言表述,教學顯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氣。而信息技術卻能克服這一弊病,它能讓無聲的課堂變得有聲,讓靜態的課堂變得動起來。信息技術教師不妨在課上舉一些實例,直觀體現信息技術學科對學習其它學科的特殊作用,激勵學生學好信息技術課。比如,可以把語文課本中《村居》這首詩,借助詩所表達的意境制作一個課件,展現一幅美妙的春的動畫:和煦的春風、綿綿的春雨、翠綠的春草,還有拂堤的楊柳和放學歸來的兒童放風箏的相關畫面,再配以《春天在哪里》這首優美動聽的樂曲,讓學生有一種親臨其境、流連忘返的感覺,無形中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科的強大魅力,不自覺地融進信息技術課堂。又如在講MIXLY語言中《閃爍的燈》一課時,可以先播放一段因闖紅燈而釀成各種交通事故的視頻,然后導入MIXLY編程模擬紅綠燈轉換,引導學生一步步提升到情感學習目標中,用MIXLY編寫程序模擬紅綠燈的轉換,使學生在學會MIXLY編程的同時認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增強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充分感受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的實用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變換教學手段,注意教學的各個細節,關注不同的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并使他們不斷獲取成功的喜悅,信息技術課堂一定會與學生同頻共振,綻放艷麗之花!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 2001,(09).
[2]鐘和軍.中學信息技術課分層導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賤[J].網絡科技時代,2001,(06).
[3]李蓉,董秀芳.信息技術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整合實踐[J].軟體導刊,2009,(09).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