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處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探究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將愛國主義作為永恒主題教育青年人成長成才,也是發揮青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關鍵作用。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倡導積極觀念,明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取向;堅守民族根本,厘清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規劃;突破教育創新,保證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適應新時代。
關鍵詞: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生成邏輯;實踐路徑
愛國主義精神在民族歷史發展中傳承悠久、意味深遠,是激勵和團結一代代人共同奮進、努力謀取幸福、致力建設家國的重要精神支撐。
一、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作為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凝聚與激勵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團結中華兒女共圓中國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面臨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加強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主題
五千年民族文明歷史的演進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民族精神基因,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不斷發揮精神凝聚作用將中華兒女始終團結在一起,激勵其不斷貢獻力量推動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雖然歷史車輪永遠向前推進,時代條件不斷改變,愛國主義的內涵也在更新,但是黨和國家對其教育的重視始終未有減弱,將其作為永恒主題,是人生的必修課。總書記強調:“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其積極作用抵制不良傾向,維系國人生活情感基礎,鑄就牢固國人愛國之心,增強國家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青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主力軍
青年,意味著朝氣和活力,意味著明天與未來。就像習總書記對青年人的評價,“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和發展歷程,可以明顯感受到青年人為偉大事業、偉大革命不斷奮斗的愛國行動和力量。同樣,在新時代的條件下,也需要青年人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中,不斷貢獻其青春智慧與青年力量。
二、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研究探討如何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青年內心,如何取得更好教育成效的實踐路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不僅有利于強化和鞏固青年的愛國之志、報國之情,還利于青年主動承擔起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
(一)倡導積極觀念,明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取向
當今社會,現代信息科技發展迅速,傳播和獲取信息的速度、范圍十分可觀,這對于最擅長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思維發展最活躍、知識信息渴望最強烈的青年群體而言,具有明顯的雙重屬性。既有利于其吸納知識、思維發展、擴寬視野,還容易對其價值取向、是非判斷、道德準則產生誤導。故此,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青年的積極觀念,明確倡導價值取向,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準則、道德觀念和是非定論。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青年人的價值共識。青年人在確立價值取向的過程中,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引導,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中培育愛國情懷。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離不開一致的價值準則、統一的思想觀念作前提條件,離不開當代中華民族價值觀念高度凝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堅守民族根本,厘清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規劃
在新時代的語境下,發揮愛國主義教育作用于青年的積極成效,需要立足全球視角、把握世界整體趨向,以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為根本、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增強愛國教育的先進性,推動其與國際接軌。要堅持以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為愛國教育根本。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對青年進行愛國教育要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以自身發展實際為基本指向,厚植青年愛國情懷,培養增強其對國家、對民族、對文化等多方面的認可度和認同感。從青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通過不斷深入發掘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支撐其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中,促進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生長,內心種下“大愛”“大情懷”的種子,感知國家所賦予的使命擔當。
(三)突破教育創新,保證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適應新時代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需要在不斷深刻認識現實條件變化的基礎上增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肩負國家未來發展的堅實力量。要豐富青年愛國教育的基本內容。立足新時代的背景,可以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為實現中國夢。圍繞中國夢的教育主題,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步驟地開展愛國情感教育以增強情懷培養、多方面地開展愛國實踐教育以推動行為踐行。既要立足培養民族觀念為基本點,提升青年國家安全教育和民族憂患意識,又要不斷增加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以面向世界。
三、結語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讓青年深切體悟到作為生于強大的祖國,長于偉大時代的一代,必然要選擇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國家未來發展。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教育青年人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進,用奮斗之心、愛國之情、創新之志為國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熱血力量。
作者簡介:馬嘉蓉(1997-),女,遼寧盤錦市,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