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明,韓春暉
(齊齊哈爾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楊在2012年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提出的?!盎ヂ摼W+”簡單來講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巧妙融合,并利用互聯網獨具的優勢特點來為傳統行業創造出新的發展機會?!盎ヂ摼W+”通過自身優勢使傳統行業成功優化升級并轉型,讓傳統行業能夠在新環境下順利適應并發展。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能夠幫助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進行學習。調查顯示,手機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對高校線上線下教育的開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機App學習軟件或小程序讓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到最全面的知識信息,在減少時間消耗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手機這個載體也使學生獲得信息的這一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和多樣性,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學習方式。因此,要借助互聯網優勢和手機新媒體來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有效自主學習。
研究數據表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和發展程度的不同,教育資源在我國各地區間的分配不夠均衡,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及貧困山區的教師和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優秀教育資源非常有限,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育資源分配也差別明顯,不同收入的階層所接觸到的教育資源也各有不同。
傳統課堂下的教學內容基本以教材或教師講授為主,“填鴨式教學”和“一言堂”現象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以及質疑的能力。在學習中本應該作為主體的學生,在傳統課堂中未能很好地發揮出學習主動性,只是被動地從教師講授中獲取知識和信息。
教育面對的是無數特別、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些個體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從同一點出發,并引導每個個體向同一方向和領域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我發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手機新媒體+”的網絡環境下,各類手機App囊括了各式各樣、各學科領域、各層次的資源,而且這些教學資源在網絡上是可以共享的,即使是在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教師和學生也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手機新媒體+”的教學方式使學習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興趣來選擇科目、教師以及信息資源,并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進行自主學習。
“手機新媒體+”的學習方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時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賴教師的講解,會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思考模式和體系。
“手機新媒體+”教學方式下,眾多教學視頻在平臺上公開共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觀看視頻,還可以自行調節視頻速度或反復觀看視頻,能夠達到復習、鞏固、提高的效果。
高校大學生要辯證看待手機新媒體并明智使用,學會巧用并用好,要充分利用其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快速獲得知識的優勢。同時,學生要擺脫對手機的嚴重依賴,提高自身自律性以及自控能力。在線上線下學習時,要為自己制定手機新媒體的使用時間表。高校大學生要學會對學習類App進行仔細謹慎地篩選,可從收費是否合理,版面設計是否干凈整潔,內容分類是否清晰明了、學習資源是否豐富全面,課程設置是否具有針對性等方面來進行測評,要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學習類App并堅持使用,以達到最優學習效果。高校大學生應將線上課程及線下學習結合在一起,將聽講與自學結合在一起,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全面了解手機新媒體的學習方式和途徑。高校大學生應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警惕,謹防網絡詐騙,不要輕易在軟件平臺上提供個人相關信息,不隨意點彈出的危險網站,要有保護個人隱私及財產安全的意識。
教師應對學生使用手機新媒體的時間進行限制。如果學生過長時間使用手機新媒體進行學習與娛樂,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教師需規定上課時間內只能利用手機新媒體進行學習,不能娛樂。同時,要堅決抵制網絡上不合格、不過關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拒絕不良信息和垃圾廣告等低俗內容進入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積極地利用手機新媒體和網絡資源的優勢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嘗試用多種方式同時進行新型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學生在“手機新媒體+”教學模式下的參與度和認真度,應采取一些強制性措施和制度,比如多設置一些學習環節和課程任務,并將這些任務的完成度與學分和最終成績掛鉤,或者通過提高及格分數和升級考試難度等方式來確保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學習的特點和優勢來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與安排,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做到在有限時間內快速、準確、高效地將知識傳輸給學生,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更輕松的氛圍中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