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哈爾濱 150025)
2020年高校畢業生將突破874萬,比去年增加了40多萬,再加之疫情的影響,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在這種社會形勢之下,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主動意識就變得愈發重要,必須轉變思想與意識,樹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讓學生“動”起來,樹立一種積極就業的心態,有效引導學生“就好業”、“好就業”,提升高校畢業生的真實就業率。
要清醒地看到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一個偶發現象,而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現象。第一,高校連年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崗位出現了飽和狀態。第二,一些企事業單位機構精簡,用人需求減少,這也造成了一部分學生“無業可就”。第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大學生對于就業普遍存在一種“拈輕怕重”、“高不成低不就”的錯誤認知,沒有正確認清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還存在一種觀望的態度。高校要立足于當下,主動出擊,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一種主動擇業的意識,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時代在發展,市場的需求導向也在發生著巨大改變,一些傳統行業可能被新興產業所取代,所以,高校要與時俱進,應根據時代的發展與需要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要想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率,就一定要引導學生樹立創業意識,主動求變,科學應變,以時代為契機,切實有效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目前就業的渠道之一。國家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減免稅收,三年之內提供一定額度的無息貸款,開設企業可以分期付款,首期注冊資本只需要10%,等等。這些政策給大學生自主創業注射了一劑“強心針”,學生免除了資金的后顧之憂,自主創業的熱情明顯升高,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為國家和社會提供一定量的工作崗位,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工作主要以理論課教學為主,課程教學缺乏實踐性,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課堂反映平平。尤其是從事理論教學的任課教師并沒有豐富的創業實戰經驗,而學生更重視對創業技巧和創業案例的學習,所以時常會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
目前,大學生創業還只是局限在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還沒有完全脫離校園,與自主創業尚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自主創業的覆蓋面比較窄,沒有脫離創業指導中心的指導,學生還沒有完全具備自主創業的能力。高校應鼓勵學生真正“走出去”,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通過實踐教學可知,大學生創業教育在國外已經具備了完善的理論體系,但國內由于起步較晚,理論體系框架還不完備,缺乏一定的實踐教學依據,而且部分教材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材內容實時更新性差,沒有結合當前的最新市場形勢,對于學生來說不具備導向性與實效性。因此,高校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制訂有針對性的創業計劃,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就業機遇,以更積極的心態應對各種挑戰。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及家長都把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看作是就業的第一選擇,而且大部分家長認為自主創業具有風險性,對于創業是抱著不支持、不認可的態度。同時,資金來源也是大多數家庭以及畢業生考慮的因素之一。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資助政策,但大學生初出校門,無法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所以融資渠道較窄,致使很多大學生對于自主創業望而卻步。
第一,高校在實踐工作中要踐行“從學生中來,到企業中去”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帶領學生從學校走出去,積極與有意向的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機制,讓學生深入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深入了解,與企業零距離接觸,讓學生可以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情況,并及時對比自身與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通過實地考察實踐活動,克服了學生“享樂至上”的思想,扭轉了學生的就業心態。第二,學校應積極與企業進行對接活動,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實踐平臺,并對實習實訓基地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可以為創業實訓基地配備一定比例的就業指導教師,以保證創業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高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活動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來。目前,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學院都定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比如“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2020海峽兩岸女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等。通過設立賽制,可以選拔出一批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優秀大學生。在校內,可以采取激勵機制,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取得一定的創新創業學分。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名次或參與創新創業團隊建設都可以替換相應學分,進而增添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的興趣點。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高校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精準出擊,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可開設多種門類、不同學科的創業基礎課程。創業基礎課程不應拘泥于某一門類,而是應針對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思維能力等各個能力指標來進行綜合傳授。例如,對于想自主開設企業的同學,高校就可以開設市場調查與預測分析、經濟法、合同法、銷售管理等經濟類課程,也可以根據教學特點開設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商務英語、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