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一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南京 210023)
目前,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仍然不深刻,對于強化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表面,應用型本科院校沒有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所強調的應用型實踐教學與其他本科學校相比并沒有本質區別,教學手段和方法仍無明顯改變,對培養新型應用型人才作用不明顯,而且基礎教學設施配置無法滿足新型教學需求。
高校貧困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出現有著復雜和深刻的社會原因。近年來,高校學費一直在漲,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費用普遍增加,進一步增加了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高校收費制度改革之后,國家開始探索構建以勤、獎、助、貸為主要內容的高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2000年,我國開始發放大學生信用貸款,2002年和2004年,國家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進一步推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擴大受益學生范圍。2002年,我國出臺了國家獎學金制度,每年以國家的名義向優秀學生提供每人8 000元的無償資助。2007年,國家政策進一步完善,逐漸建立起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歷史較短,在貧困生資助工作方面可借鑒的經驗不多,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施配置、校企共建人才實訓基地和就業基地上,資助資金主要靠來自國家教育部門的撥款,沒有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資助體系,資助工作更多停留在物質層面,只是簡單把獲得的資金發放給貧困生。
應用型本科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一是貧困生資助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意義重大,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問題而失學是最低目標。完善的資助體系是工作的先決條件,但現有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陳舊,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無法實現資助工作新目標,構建符合應用型高校貧困生特點的資助工作體系是當務之急。二是貧困生資助工作隊伍專業能力不足。部分高校沒有專職的資助工作隊伍,大部分工作人員是輔導員、就業辦、學生處行政人員兼職,人員流動較大,專業性不強。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構建專業的資助工作隊伍,加強專業能力學習,以目標為導向,加大對資助工作過程的把控和結果考核。三是貧困生資助工作局限于物質資助,沒有同思想教育相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時,要將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資助工作要從經濟型向發展型轉變[1]。
“全過程”模式貧困生資助工作就是將貧困生的認定、物質資助、心理健康、成才計劃、從扶貧到扶志和扶智等各個環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安排,貫穿學生的大學四年,使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實現就業,完成從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轉變與升華。
3.2.1 準確認定
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完善的指標之一就是精準認定貧困生,不能只是定性判斷,還要制定合理的定量標準,要對貧困生進行科學分級。
3.2.2 經濟型資助
該資助形式主要著眼于學生的物質資助。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積極落實勤、獎、助、貸、減等國家相關政策,要將助學資金全額用于貧困生資助工作。同時,要進一步擴大勤工助學范圍,創造更多勤工助學工作崗位,可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學費用于專項資助資金,減免困難生學費。還應擴大助學資金的渠道來源,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
3.2.3 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
應用型本科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要立足于將經濟資助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將環境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從思想上引導貧困生樹立自尊、自強、自立、自助的意識,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成才觀、勞動觀和消費觀[2],提高他們的文化專業素質、心理素質,鼓勵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正確認識貧困,并通過自身努力脫貧。應用型本科院校要進一步加強對貧困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形成關心國家、社會、集體及他人的意識,勇于承擔個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資助工作不僅要助困,更要通過助困實現助學,最終達到助人的目的。
“全過程”模式資助工作在貧困生準確認定、物質資助以及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等方面都有著較為明確、清晰的定義和實施方法,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提供了參考。這種創新模式能夠引起高校、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的廣泛關注,可以形成全民扶貧助學的良好氛圍。
“全過程”資助模式摒棄了以往資助工作就是物質幫扶的概念,擴大了資助工作的范疇,將貧困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健康、學業情況、生活動態全部納入資助工作范疇。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是新形勢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3]。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補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不讓學生因經濟問題而失學是教育公平的最低要求[4]。高校應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以國家投入為主,多方籌措資金,完善資助政策體系,形成集助學貸款、助學獎學金、勤工助學基金和減免學費為一體的資助體系,發揮高校資助的杠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