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瑜
(福州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州 350108)
2015年,國務院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戰略任務[1]。為加快雙一流建設,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7年推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倡議要鼓勵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發展以推進跨學科建設[2]。當前我國高校跨學科建設中面臨哪些現實困頓,如何突破,這是在推進跨學科建設進程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各學科間價值取向不一是高校跨學科建設中最易出現也是最難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每個學科都有其獨樹一幟的核心文化,而價值取向便是學科文化里的核心要素。學科價值取向是指學科主體在某種學術價值觀的指導下所采取的行動和追求的目標。由于各學科主體所追求的價值取向不一,從而形成各學科之間的文化屏障。如自然學科以追求客觀世界的事實與知識為價值取向,而人文學科關注的是主觀世界的精神與價值。當各學科主體間就學術問題產生接觸、交流和碰撞時,這種價值取向所帶來的文化差異往往演變成一種沖突形成文化屏障,制約高校跨學科建設的發展。
高校跨學科建設存在于院與院間和系與系內的溝通、對話、融合過程中。我國高校現行的辦學模式主要源于美國的校---院---系的模式,院與院間相互分立、各自管理仍占主流,尚未形成資源共享順暢、文化互動常態化的機制。這種以院為主體的實體管理模式和以知識本位為主導的跨學科模式相背離,各院為謀求自身發展與學科發展,院系間促進跨學科建設的環境推力微弱。據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研究型大學中有66.1%的學院是根據一級學科設置的,而國外大學按照學科群或者學科大類設置的學院占總數高達的69.7%,這將造成我國高校院內系與系間進行學科融合與交流的環境推力明顯低于國外大學[3]。
高校跨學科建設需要依托實體或非實體組織得以運行。受我國高校現有的校-院-系組織架構影響,從某個院中衍生出新型跨學科組織較難操作。所以,我國大多數高校采取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的方式以推進跨學科建設。例如,北京大學通過設立生物動態成像中心(BIOPIC)建立起廣泛的合作網絡,推動跨學科組織的形成;浙江大學成立“醫藥+X”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中心依托項目的非實體組織,實現跨院系的跨學科建設。但無論是諸如實體研究中心或是非實體研究組織都存在局部性、研究性突出的特點,并未在全校范圍內建立起跨學科教育建設與跨學科研究建設并茂的形態。
路德維格·胡博爾曾言:“以跨學科的方式來解決某個問題并非難事,但真正將其制度化使之有章可循才是比較難實現的事情。”[4]當前,我國高校跨學科建設是基于原有的學科制度基礎之上展開的,配套的跨學科制度設計滯后制約著校內外跨學科建設的發展。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對跨學科學位和跨學科專業均沒有明確的制度設計和相應的政策。另一方面,高校內部在跨學科建設的配套制度上安排也不完善。其一,資源配置向已有的專業院系傾斜。其二,現有的課程安排對專業必修和公共基礎等課程要求學分學時過多。其三,缺乏健全的跨學科評價制度、獎懲制度,就跨學科價值上沒有從制度層面給予肯定和支持。
高校跨學科建設首先要打破學科文化間的藩籬、消除學科文化屏障,而厚植跨學科價值觀則是消除學科文化屏障的重中之重。跨學科建設的價值維度是指以跨學科價值觀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價值旨歸。一方面,當下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面臨著學科與學科相互封閉,大學科間又不斷細化小學科的局勢,打破學科間的文化壁壘需要植入跨學科價值觀,實現學科發展的價值轉化。另一方面,跨學科建設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價值旨歸。人是跨學科建設的價值主體,高校推進跨學科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校需積極引導跨學科建設,充分發揮跨學科文化育人作用。
優質的跨學科文化生態環境需要院系間內外開放、長期營造。首先,加強各院間、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建立無邊界跨學科學術組織以進行學術探討。在此過程中,師生可以突破學科文化壁壘,吸收多元文化知識,形成跨學科文化。其次,院系間通過舉辦研討會、知識講座、跨學科論壇以及跨學科學術刊物等形式來促進各學科間師生的交流。最后,院內系與系間需要加強學科的優化整合,提倡學科設置綜合化,建設好跨學科群。
為促進全面覆蓋式的跨學科建設,高校需要建立起開放、聯動的多元化組織形態。首先,在各學院范圍內構建與其他系并行的跨學科組織,實行平行化管理,在運行中跨學科組織同時承擔教育與研究兩個功能,達到在學院內部渲染跨學科文化的效果。其次,設立專門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各學科研究人員在中心和學院間自由流動,共享固定的研究場地和完善的研究設備。并且通過學科碰撞、知識交流產生新的跨學科單元,形成大量的跨學科課程。再次,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建立起諸如跨學科實驗室、跨學科計劃和課題組等的網狀跨學科結構,實現各學科群之間的連接。最后,跨學科團隊也是增進跨學科建設組織優化的關鍵。其中,跨學科團隊可以是教師之間組建的,也可以是學生間的團隊。
跨學科建設需要創新高校內外部制度設計以提供保障與支撐。從高校外部層面來看,教育主管部門應針對跨學科制定專門的政策,為跨學科專業與跨學科學位提供合法依據和保障,使跨學科建設有理有據。在高校內部層面,可以試點推行學部制改革。學校在學院的基礎之上按照學科門類設立學部,針對大的社會經濟、公共政策等問題集成學科資源以打造學科群。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之上打通各學科與學院之間的課程、研究項目等,實現跨學科融合,讓主輔修與雙學位制度成為常態,保證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自由度。在學部內設置科學合理的跨學科評價制度與獎懲制度。在資源配置、跨學科項目評定、跨學科學位授予與課程方案以及教師考核獎懲管理辦法等方面擬定具體規范與標準,為跨學科建設提供制度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