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既存在優勢也存在劣勢,綜合來看優勢大于劣勢。合作學習的優勢在于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合作學習被廣泛認為是一種促進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及社會化社交的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理論上講,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的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具體的運作方式是由二至六名能力具有差異性的學生組合成為一個小組,以合作與互助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并最終完成共同的小組學習目標的活動。合作學習是在促進每個人學習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提高小組整體的成績,獲取所有成員的小組共同獎勵。
合作學習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新的教學策略,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合作學習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種具有開放性和實效性的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開始深入高校的非應用性課程,進而在基礎理論性課程、概念性知識灌輸、邏輯思維養成等課程領域得到應用。從實踐角度來看,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方面相較傳統教育策略較為不同,并在應用效果上優于后者。
合作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最初是出于反種族隔離、實現各族和解的一項策略,其目的是遏止白人好競爭的個性,使來自不同階級、種族、性別的學生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合作學習在當代更具深遠意義,研究者將合作學習視為現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開放式教育的重要策略,合作學習策略以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與共融共通為最高目標。
據有關研究分析表明,當學生們一起合作而不是競爭或單獨工作時,他們獲得了學術和社會效益,與群體間競爭的合作也優于人際競爭和憑個人主義努力的學生可能獲得更多收益。它涉及到學生們一起工作,以實現他們無法獨自完成的共同目標或完成小組任務的目標和任務。
合作中,在混合班級團體而非均勻組織中四個或更少的小組成員共同工作,他們進行工作與分配任務,要求他們必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交流與分享資源。在這種條件下,合作學習的影響,包括競爭力、個體學習的學術、個人和社會因變量(即成就、人際吸引、社會支持、自尊等角度)都具有很大優勢。合作學習可為詳細的反饋和幫助提供機會,而且這些討論也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同伴建模和指導進行反思和積極學習的機會。這種模式也有助于學生們更好地發展元認知,同時進行自我調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勢必增強小組成員間的交往,逐步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此過程促進了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規范、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課堂行為。另一方面,合作學習策略的使用是以幫助學生釋放創造力為重要目的的當代教育模式之一。對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教學不應當囿于傳道,教學需是始終伴隨著喜悅與感動的探究發現過程。合作學習由于采用的是異質分組方式,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知識面寬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相互討論,都會將另一些同學的思維導向一個新的領域,出現一些新的視角,提出一些值得爭論的問題。可以肯定,這樣一個知識不斷生成、不斷建構、具有創造性的過程,要比傳統的傳授型教學更受學生歡迎,更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
群體處理是合作學習策略中重要的一面,它存在著諸多額外的好處,如增強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這反過來又增加了成員對群體的承諾,接受群體規范有助于增加成員的集體認同感。
教師在建立課堂合作學習的體驗中起著關鍵作用。這包括組織小組和任務,還包括教師理解他們在小組討論中促進學生互動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此種學習策略的進行過程中,也存在著學生產生“消極或不獨立”的情況,產生過度依賴小組的心理。另一方面,不夠尊重他人的貢獻,會使小組內成員產生分歧。此外,方法理論缺陷、理論條理不清、條件界定不清、時間面臨挑戰等問題也是在“合作學習”中亟待解決的。
因此,教師在學生中實施“合作教學”的教學模式時,應該最大化其成員的動機和成就的組織最好構建成員之間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同時盡量減少消極或不獨立的心理因素。在進行合作學習時,讓學生了解在經歷積極相互依賴的情況下學習,比在消極或不獨立的情況下學習有更大機會獲得較好成績。教師應幫助學生在成員之間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促進成員間的交互協作、鼓勵承擔個人責任、并鼓勵團隊隨時反思管理任務和成員間的交互協作過程。當這些關鍵組件被嵌入到小組中時,學生更有可能感到一起工作實現他們自己和小組目標的動力;承擔自己及團隊中的個人應付的責任;尊重小組內其他成員的貢獻。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民主地解決分歧,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
教師在合作學習策略中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在構建組織的關鍵部件時,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成功合作,或是通過教師這一角色施加一定壓力促進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幫助學生學習說話的技巧、提問的策略、解釋個人思維的有效途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捷徑方法及提高探索、辯論、推理和辯護的能力。
4 構建合作學習策略模式
明確學習目標是在實施合作學習策略之前的必要工作,教師需在學習活動進行前向學生講明此次學習活動的目標,并通過構建策略模式使學生明確最低限度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巧。在全體學生接受與認可既定學習目標的前提下,每個小組的全體成員應明確所在小組的學習目標,及個人在小組中承擔的目標責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選擇適合的問題(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被選擇的問題需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并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當然,在實施合作學習策略前教師需給學生進行明確的指導,包括做什么、次序是什么、使用什么資料等。
每一位成員都必須完成一系列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內部知識加工任務,包括理解、解釋、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賦予含義、組織數據和評價所學知識的相關性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為了提升合作學習策略的效果,每一位成員都需確保自己承擔的任務負責,因而事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分配給他相應的力所能及的學習研究任務。
組內成員的構成具有多元化特點,學生之間天然存在差異,此差異包括學習能力、文化背景、知識背景甚至性別差異等,利用組員之間的差異性,幫助學生不自覺地形成相互之間關聯,接觸到盡可能多的不同觀點,從而增大知識面、形成積極地相互依賴、相互幫助。在中國傳統的教育背景下,在一個學習小組內有亟需完成的學習任務,那么學生只有通過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讓學生具體地感知到他們是一個學習小組,更是一個戰斗集體。各位學習成員,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和成功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與組內成員積極交流、友好相處,學會處理問題,學會接受建設性批評意見,學會妥協和談判,繼而掌握正確的社交技能,完成合作學習策略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天津天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