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小學生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學校在社會家長的配合協作幫助下,為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以此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行為習慣。文章主要從整體性與層次性相融合、教育引導與嚴格要求并行、“知行”合一、校內外密切合作四個方面探討了養成教育。
小學生養成教育指的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采用一系列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形成一種穩定的良好習慣。教育養成的目的主要是使一個人形成好的生活、行為、學習等習慣,從而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并取得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會在青少年時期逐漸形成,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小學生的教育養成問題。文章接下來將探討對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
整體性說的是小學階段的整個養成教育要有一個總體目標方向,從而使小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等各個方面都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層次性說的是小學有六個年紀,各個年級實際情況都有不同,我們要充分考慮各個年級不同的特點及接受能力,然后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標,從而使總體目標具體化、層次化,這使得教育養成既明確又具體,既有層次感又有延續性。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就會使得養成教育取得預想的效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整體性與層次性不相融合,那就違背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則,使得養成教育效果適得其反。所以我們在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務必做好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綜合考慮。
養成教育是重塑學生行為習慣的一種方式。原則上來說重塑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可以實現的,但這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對于青少年來說,這個時候既是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也是他們的叛逆期,這個階段他們往往會你讓往東他偏往西,跟你對著干,所以為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堅持正面引導與嚴格要求并行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養成教育在事半功倍的情況下達到預期的效果。
所謂正面引導,指的是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對學生行為進行正面激勵和培養。正面引導就是學生在習慣、思想、學習上有不端行為時,老師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使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指導自己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正面引導也包括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自己的引領作用,老師在學生的心底里是高大威猛的,學生會從各種角度去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師的行為習慣是影響學生教育養成的關鍵。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加強自身修養,做好引領作用。此外,正面引導還包括尋找優秀學生作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使養成教育具體化形象化,以榜樣來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嚴格要求指的是要讓學生明辨是非,懂得禮義廉恥,明白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哪些事是明令禁止的。要想嚴格要求能夠落地,就需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有理可查,從而規范和約束某些不良行為。比如制定校規校紀班規班紀,衛生紀律規范,早操紀律規范等。有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做規范,據需要嚴格執行,定期檢查督促,還需要經常進行總結評比,進行賞罰。
小學生正處于長知識的年齡階段,所以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首先要讓學生們“知”,然后讓他們做到“行”。學校班級制定了很多學生規范,比如課堂紀律、衛生紀律、早操紀律等等,這些紀律規范首先要讓學生們“知”,要讓學生們熟記甚至是能夠背誦下來。行動源于認識,只有讓學生們“知”到了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才能使學生們有正確的行動。“知”后就是“行”了,教師需要引導監督學生去“行”其所“知”。“知行”合一需要教師們多多引導,在學生做錯事情時不是一味的指責批評,而且要考慮到學生們的認知范圍和年齡特點,以此來從易到難,由表及里的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此外,“知行”合一還需要教師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凡是盡量讓學生動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養成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多方合作和密切配合。若想養成教育有所效果,就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教育力量,營造全方位全過程家校社融合的大環境。有這樣一種大環境為背景,社會各方面都能密切配合,消除負面環境,創建積極環境。古有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在小學生的養成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學校的養成教育需要家長參與進來,通過家長的支持配合,可以獲得更有效的雙方溝通,形成共識,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
養成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等行為習慣,但是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必能一蹴而就,他一方面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密切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一方面他需要學校在學生的各個方面下功夫,將養成教育貫徹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此外,教師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年齡階段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誘,以此來提高整個養成教育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六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