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文
在“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逐步受其影響,悄然改變,在此大形勢與環境下,互聯網已經演變成重要的黨建新環境之一,勢必對高校以往長期傳統的黨建工作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如何站在時代的前沿,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黨建新思路、創新新形式、搭建新平臺、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是我們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必經之路與必備階段。
現今社會,互聯網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作為信息化發展的新生力量,“互聯網+”應用的領域不斷拓寬,以一種新穎的思維方式逐步滲透進各行各業,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而大學生作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躍度高、對社會變化敏感度高、接受新興事物能力強,在此形勢下,互聯網已經演變成重要的黨建新環境之一,對高校過往傳統的黨建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如何站在時代的前沿,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黨建新思路、創新新形式、搭建新平臺、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是我們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必經階段。
1.1 對高校過往傳統黨建教育的沖擊
互聯網具有其顯而易見的優勢而得以迅猛發展,從而給高校傳統的黨建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傳統的黨建教育模式多采用課堂教學、組織談話、集體學習或活動等方式進行,在傳播性、參與度及覆蓋面上都受到了較大的限制。而互聯網因其自主性、開放性、交互性等特征,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的求知、生活、探索擴展了無限空間,促進了學生線上交流的方式及頻率,也給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與方式。但是,如何利用好網絡,及時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探究。
1.2 對高校師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
網絡作為開放式媒介,其受約束力低,思想文化呈多元化,正確和錯誤的思想相互交織碰撞,對高校師生的選擇力、判斷力及信息接納能力等均是較大的挑戰。尤其是網絡上部分鼓吹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價值觀等消極思想,極易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面產生影響。因此,在高校黨建工作中,要提升工作者和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從黨和國家的戰略發展需要出發,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占領網絡思想主陣地。
1.3 對黨建工作信息化能力的沖擊
隨著網絡日益增長的大數據和高校學生獲取信息和參與途徑的拓寬,大學生也會對各種事務更加的了解,更多地希望能參與其中。相比傳統黨建教育自上而下灌輸信息的模式,當今大學生需求更多掌握信息、反饋和交流的渠道。傳統互聯網與高校黨建和結合存在功能單一、宣傳吸引力弱、持久關注度低等情況,沒有充分考慮到大學生黨員多樣化、個體化的學習和交流需求。這就需求高校打造更完備的信息發布平臺及互動交流平臺,并及時做好反饋。
“互聯網+”的應運而生,打破了傳統型黨建工作的壁壘,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和學習,不僅保留過去個體向群體、個體向個體單向灌輸的模式,亦增加了與教育者互動和交流的環節,在單個或群體交流狀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從而有效地提升了黨建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首先,“互聯網+”的運用有效延伸了高校黨建工作的新陣地。互聯網是當今社會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面對西方文化對我國政治、文化、價值等方向潛移默化的滲透,我們必須重視起來,積極搶占網絡思想的主陣地,提升在互聯網上宣傳主流思想的強度和高度, 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高校師生指導實踐的有力武器,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和聲音,增強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
其次,“互聯網+”的運用有效拉近了教育者和受眾的距離。高校黨建工作的網絡化,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改變了受眾被動接受的狀態,方式更加靈活化和多元化。作為教育者,一方面可以通過其快速抓住當前大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態,另一方面又可以站在平等的角度與之交流,從而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提升黨建工作的成效與影響力。
再者,“互聯網+”的運用有效提升了高校黨建工作的運行效率。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浪潮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能從中汲取豐富的教育資源,封閉化的壁壘將逐步消失,傳統的組織層級關系和信息傳遞方式將逐步打破,同時借助高效的網絡,傳統黨員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將大大提升,各類信息能迅速有效地傳遞和傳播,從而提高了黨建工作的運行效率和工作能力。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今后黨建工作的發展應借助互聯網的東風,不斷創新探索互聯網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的方式,搶占網絡黨建思想新高地,把互聯網建設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平臺之一。
(1)組建一支具有高信息化素養高水平的黨建工作者隊伍。“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黨建工作信息量巨大,任務繁重,因此,培養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水平、高覺悟、高信息化能力的隊伍尤為重要。在現有的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黨支部書記等學生黨建工作者的基礎之上,還應逐步向高校其他教師、學生群體中滲透,提升高校教師和學生黨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此外注重提升工作隊伍的信息化意識和信息化處理技術,積極將黨建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高、信息化能力強、工作水平高的黨建隊伍。
(2)運用“互聯網+”技術開拓學生黨員教育新模式。進一步加強傳統黨建教育與網絡技術的融合,建立網絡教育平臺,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微博、微信平臺、手機客戶端等方式,搶占網絡思想教育陣地。教育內容要多從學生黨員樂于接受的角度出發,配合使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內容形式,開展多類型黨組織活動,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增加網絡陣地的影響力,使得學生從被動學習逐步轉變為主動接受,主動擔當黨的簇擁者與傳播者,延續正能量,引導廣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3)完善網絡黨建教育的風險防御能力。在網絡的開放性、便捷性、傳播性和包容能力的背景下,我們一方面享受著信息傳播的迅速和便捷,另一方面對網絡不良信息的沖擊也要有相當的風險防御能力。在建設高校網絡黨建的過程中,應注重網絡的監管能力,完善網絡監管體系,同時要提高高校黨建工作者網絡辨別能力水平,使黨員自覺接受黨組織及黨內外群眾的監督。此外,應積極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教育,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規范,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有害的網絡信息。
(4)搭建有效的網絡信息溝通機制。高校在完善網絡黨建教育的同時,應注重搭建有效的網絡信息溝通機制,搭建思想交流、相互協作的橋梁。在學生網上學習過程中,可以及時互動,參與到感興趣的話題討論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參與黨內教育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在協助網絡監管體系中,也能起到一定的協管作用,提升高校學生自我監管的能力。再者,加強黨建工作網絡信息的反饋制度,可以有效的促進高校網絡黨建工作定期豐富和完善,穩固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主動權、新陣地和引領作用。
總而言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是一場長久的變革和使命,網絡不僅給現今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高校黨建工作者應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創新黨建工作新思想,拓展黨建工作新方式,以信息化、網絡化方法保障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切實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