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冉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350)
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力倡導建設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隨著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和高職百萬擴招計劃的實施,如何持續將會計專業資源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如何建立規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些都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專業規模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滿足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和高職百萬擴招計劃的實施,數字化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院校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產生了制約作用。為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積極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有效解決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尷尬局面。
高職院校是根據企業實際的崗位需求來為各行各業輸送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了解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要求及用人標準,將行業企業先進的技術技能標準融入數字化教學資源,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共建共享、共用共贏、與時俱進。這樣不僅有助于高職院校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也可以為行業企業培養更多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一種以信息化手段作為載體的新型信息化資源,可以將知識通過視頻、微課、動畫、虛擬仿真等多種方式加以呈現,具有表現形式多樣化、學習方式靈活化,資源分享平衡化等諸多優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建設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手段,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使學生學習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會計專業總是與數字打交道,而且專業詞匯多、專業規則多、賬務處理繁瑣,對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常常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通過建設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將抽象難懂的會計專業知識用直觀形象的視頻、動畫和圖像等趣味方式進行呈現,并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產生學習興趣后,就不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不僅給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便利,而且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第二,使學生學習由“低效率”變為“高效率”。對絕大多數的會計專業學生而言,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一些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很容易被遺忘。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本身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稍有欠缺,自我控制力不足,只是被動地接受專業知識,致使學習效果越來越差。在建設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背景下,可以通過聲形結合、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抽象難懂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第三,使課堂教學內容由“有限”變為“無限”。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能夠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也十分有限,而且還會受到學生自身理解能力的影響,無法滿足所有學生對知識的無限渴求。即便很多教師通過QQ、微信、專業實踐等途徑來補充教學內容,但教師本身的知識儲備也是有限的,無法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建設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來選擇學習內容,并嘗試自己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學習成就感,能夠發現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來彌補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高職院校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比如紙質圖書、期刊和報紙的采購需求正在逐步下降,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正逐步成為高職院校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主要方式。高職院校都在大力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比賽,正在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但在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缺乏規范,很多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者在實際的開發與建設過程中往往是從自身的認識和理解出發,導致資源重復開發的問題較為嚴重。許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相對較低,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結合學校的現狀和會計專業特色,僅僅是教案、課件、練習題、圖片、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料的簡單拼湊,過于看中數量,忽視了質量,導致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應該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可以邀請企業一線會計人員參與建設,融入最新的會計政策和企業對會計崗位的實際需求,并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選用不同的教學資源。隨著高職百萬擴招計劃的實施,更應該兼顧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面向高職在校生、應屆畢業生、專升本學生、企業在職員工、社會無業人員時,應分別選取難易程度不同的教學資源。但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時,從開發到建設僅僅是會計專業教師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設計,沒有企業會計人員和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的參與,只是簡單地將課堂教學錄制成視頻,教學資源拘泥于書本知識,沒有融入企業的實際案例和崗位需求,沒有充分考慮不同類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需求,不利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黑板+PPT”的教學方式,只是簡單地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件,缺少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合理引導學生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學習方面還有所欠缺。再加之一些數字化教學資源形式單一、質量較低,多數都是文本材料,抽象難懂,無法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會計專業知識,使學生逐步失去了學習熱情,導致資源使用效率較低,應用效果欠佳。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隨著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和會計政策的不斷更新,會計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人員要緊跟時代發展,并不斷對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更新和完善,進而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但許多高職院校缺乏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后期的監督、管理和維護,沒有及時更新和補充與會計專業相關的知識,沒有依據行業企業最新發展動態和不同類型學生的實際需求更新優化數字化教學資源,影響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建設規范,使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避免出現因重復開發而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為此,可以從技術、開發、評價、素材這四方面入手。在技術方面,要考慮教學資源的通用性,應制訂統一的教學資源分類明細,方便查找、使用以及不同平臺間的交換,應具備更好的兼容性與拓展性。在開發方面,要根據教育部相關要求制訂開發規范,具體包括課件、視頻、音頻、題庫作業等各方面的教學資源,使資源開發者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進而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促進資源共享。在評價方面,評價體系要具備統一性與通用型,以便使用者進行查找與篩選。在素材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素材的典型性,可選取企業典型案例,同時融入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學生。為了保證數字化教學資源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還要構建會計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共建共享聯動機制,進而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
校行企共建共享實用、優質的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是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以保障教學資源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能夠反映出行業企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也可以調動行業企業參與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學校與行業企業要共同建設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職業崗位要求、職業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資源。第二,將行業企業最先進的知識、技能、會計職業標準、崗位要求、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創新創業教育以及真實案例等內容融入數字化教學資源,使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模擬練習,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第三,將行業企業的先進文化和思政元素融入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愛崗敬業、嚴謹細致、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同時,建設完成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用于企業員工的繼續教育和培訓。
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首先,會計專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由簡單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件轉變為合理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次,會計專業教師要引導并鼓勵學生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在線學習,重難點內容可以下載或收藏,反復學習加深理解,并與學生交流互動,學生遇到問題可以與同學討論或尋求教師幫助。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息化學習能力,提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實際使用效率和應用效果,凸顯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價值。
會計相關政策、知識和技能更新較快,在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監督、管理和維護,不能一蹴而就,要邊建邊用、邊用邊建、與時俱進,融入會計最新政策和職業培訓內容,持續更新和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高職院校應安排專人負責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日常監督、管理和維護工作,明確分工和崗位職責,構建配套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監督管理機制,關注行業企業最新發展動態,關注行業企業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關注不同類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更新、優化數字化教學資源,推動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持續健康發展。
建設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提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建設規范,結合會計專業特色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持續更新與優化,實現學校、行業、企業、學生多方共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