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臣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長春 130000)
職業體能即從事各種職業勞動者的身體素質,包含重復動作能力、肩頸靜態承受能力、大腦靈敏反應能力、核心肌肉群維持姿勢能力等內容。具有較好的職業體能可以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而職業體能的達成需要體育教育在其中發揮輔助作用[1]。大學開展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為了使該教學目標能夠更好地實現,整個體育教學都是按照一定計劃并結合教學目標組織多樣化體育活動來達成的,因此,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大學開展體育教學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通過體育學習學生能夠積累豐富的體育基礎知識,并掌握幾種體育運動技能,能夠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體育運動意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將職業體能融入到大學體育教學中不只是為了強調學生的體能素質,還要使學生通過體育學習具備與實際工作相契合的身體素質,這在無形中提高了體育教學的難度,需要高校建立更加豐富的體育教學內容,可通過構建職業特色體育課程來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2]。
第一,增強學生體能,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體能與學生就業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開展的體育活動當中,才能在不斷學習和訓練中獲得職業體能。為此,學校和教師可以從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著手,需對不同職業所要求的職業體能加以了解和把握,然后構建相應的身體機能訓練課程及計劃,提高學生對職業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獲得更大的就業優勢。同時,在整個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反應、協調等能力也會得到訓練,學生的職業素養也會顯著提高。第二,推動學校構建特色體育課程。學生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技能以外,還要具備較好的職業體能。各大高校為了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開始致力于體育教學改革,并立足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一批極具特色的體育課程,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使學生的職業體育技能得到儲備,在參與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快地適應和勝任[3]。
第一,教學觀念落后。目前,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依然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為主,使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體育運動中掌握更多體育技能,并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但涉及的職業內容相對較少,即便是將職業體能融入到體育教學中也存在把握不夠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職業體能發展。第二,教學目標不合理。在教學目標方面,高校對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個性化發展重視程度不高,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影響下,盡管高校體育教學也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綜合素質,但在實際操作時還是存在對重點把握不夠準確、對目標管理不夠嚴格等問題,對職業體能體育教學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第三,教學方法單一。在實際操作時由于缺乏目標引導,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項目選擇和學習時存在盲目性,無法滿足職業體能的訓練需求。第四,教學評價不夠科學。目前使用的體育教學評價標準更加注重學生的體育知識、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這三方面內容,無法體現出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極大降低了體育評價的激勵性和科學性[4]。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加強職業體能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教學中從學生的職業需求出發,構建多樣化的體育教學目標,以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需求。第二,引導學生對職業體能內涵進行深刻了解,要在提升學生職業體能體育學習意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職業規劃對體育學習目的進行明確,并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使自身身體素質能夠得到鍛煉和提升。第三,對高校各項體育資源進行整合,并打破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要將知識講解、技能訓練、體育競賽等融入到職業體能體育教學當中,促進職業體能訓練思維模式的形成,引導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工作能夠高效開展[4-5]。
第一,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實際情況打造出以職業體能訓練為主的體育課程模式,這樣不僅可以凸顯出職業體能對體育教學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還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職業體能需求。第二,對高校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體能需求進行了解和分析,并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及承受能力對職業體能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可在此基礎上制訂職業體育教學大綱,使體育教學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第三,在職業體能體育教學內容方面要體現出重點,最好根據學生的職業需求對身體機能訓練進行細化,還可以適當增加職業疾病預防、運動心理學、康復醫學、營養學等內容。第四,為了增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需要對多媒體、小組合作、體育游戲等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運用,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并在不斷參與和訓練中掌握更多的職業體能,使體育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5]。
第一階段,注重向學生傳授職業體能基礎知識,并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構建較為清晰的職業體能體育學習計劃,在對各階段學習目標進行明確以后,可以使學生的體育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第二階段,將體育理論知識與職業體能訓練有效結合起來,尤其是在開展實踐教學時,要注意以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實際崗位為主,讓學生能夠在實際訓練和操作中掌握更多與具體職業相匹配的體能。第三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組織多樣化的職業體能體育活動,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興趣愛好來對體育活動進行自主選擇和參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職業體能會得到進一步鍛煉和鞏固。
為了系統性地向學生傳授關于職業體能訓練、運動心理學、康復醫學、職業疾病預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高校在每周安排了2~4節的理論課,但在實際操作中會受到場地、時間、學生學習安排、教師教學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為避免這些情況發生,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對校本課程信息平臺加以構建,并在平臺上發布職業體能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并選擇與自身職業相對應的體育基礎知識進行學習。同時,還可以引入考核和評價機制,以便對學生進行檢驗,學生通過評價能夠及時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彌補[5]。通過該平臺,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愈加頻繁,學生在學習上取得了進步,教師也可以對職業體能體育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