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燕 合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通過食品檢驗能夠了解食品是否存在質量問題,如果檢驗時發現某些物質或元素超標,那么便可以及時將食品進行封存處理,杜絕存在安全問題的食品流入市場。由此能夠看出食品檢驗的重要性,下面筆者就針對食品檢驗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食品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企業在生產時要盡可能避免使用有害的添加劑等。相關檢測單位在企業生產中也要發揮作用,積極監督企業生產中的安全性,保障其不會使用有害物質,危害人類健康,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這對于企業從整體上提高生產質量有很大作用。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食品檢測手段也不斷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著食品的安全性,為此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從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樹立良好的口碑。
相關的食品檢測機關通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公益性,其對食品的檢驗檢測能夠督促企業安全生產,維護消費者權益,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消費者可以根據檢測機關的檢測結果自由選擇食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三無產品的市場發展,維護了社會的長治久安。食品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尊重市場規律,讓食品安全不過關的食品和廠家逐漸失去市場,既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又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
食品的檢驗不僅能夠對食品安全進行把關,同時還能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促進交易的公平公正。檢驗機構應該為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搭建一個有效溝通和解決糾紛的平臺。食品檢測機構受廠家的委托對食品進行檢測,只有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才能賣給消費者。而一旦消費者對食品的安全性提出質疑,就有權要求檢測機構進行二次檢測;如果消費者因食用了有質量問題的食品而損害了身體健康,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可以依規采取措施,要求生產企業進行賠償。
在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中,除了技術手段的更新外,相關檢驗檢測部門更應明確自己的職能責任,將具體的責任明確到人,當個別人員不按照職責規定工作并出現失誤時,應根據事故的情節嚴重性進行處罰。由于食品檢驗機構并不具有刑法判決權,因此,當發現企業有不法應為時,應第一時間將有關證據提交給上級主管機關對其作出相應的處理。為發揮監管機構的協同作用,強化監管力度,有關部門還應積極利用輿論監督和媒體的力量等增加食品安全監管的公開化和透明度。為實現監管職責有法可依,還應盡快完善相關制度,全面補漏工作內容,加強食品安全的質量檢測。在相關制度約束下,還應加強對相關人員的重點培訓,以提升其檢驗檢測的規范化和高效性。
在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中,其檢驗檢測結果與檢測技術之間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特別是當前,在食品種類琳瑯滿目的當下,我們更應積極引進并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和技術,用于我國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在有了先進技術支撐的前提下,完善相關規范制度,加強監督。此外,檢測機構還應積極行動起來,加大資金投入,重視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的研發工作,政府也應開設專項研究資金,對相關研發人員進行獎勵,鼓勵優秀成果申請專利,用于食品安全檢測檢驗工作。食品安全無小事,但各地的食品安全事故卻時有發生,這些都與各地區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標準不同有關,只有建立了統一標準,才能不斷完善檢驗檢測結構,讓百姓吃上放心食品。除了統一規范標準外,還應盡快完善相應的評價機制,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進行動態管理,在各檢測機構中制定獎懲制度,對考核優秀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獎勵,對出現檢驗問題的機構根據事故輕重做出相應的懲罰,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以保證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高效開展。
判斷食品是否安全要以一定的標準為依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現存的食品檢驗標準還不夠明確完善。食品檢測標準以國家法律為準繩,具有權威性,但我國目前所采用的部分標準還是上20 世紀末出臺的,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所采用的手段和科技也比較落后,與實際的工作情況相差較大,因此檢測出來的結果也不夠準確。所使用的檢驗標準也不夠合理,常常出現一種食品采用多種檢驗標準或者不同種類的項目采用一個標準的情況,甚至有些項目的檢驗標準是由公司來制定的,不同的公司使用不同的標準,導致使用不同的標準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參加檢測的工作人員的素質以及所使用的檢測技術是影響檢測結果的重要因素,兩者的水平不過關常常導致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這是檢驗機構需要攻克的又一重要難題。
食品安全標準是檢驗檢測機構對食品質量安全提供具有法律效應的重要技術支撐。食品安全標準的日常管理和有效應用是動態管理的過程,尤其涉及檢驗能力和參數變更時,要定期對在用的標準查新、梳理以及受控分發。將食品安全標準建立標準目錄,并按照管理體系內部文件要求一并受控管理,是檢驗檢測機構防止誤用失效和作廢標準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