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芷晗 四川大學
當前,中國公民對于維護和增值個人財富的需求表現出多種特征。然而,由于普通百姓對財務管理知識缺乏有效的理解,以及財務信息資源的不對稱,中國公民常常面臨著個人金融資產的優化設置時陷入被動的困境。一些居民選擇將他們所有的個人資金投資于余額寶,零錢通或銀行理財管理。盡管這些財富管理行為似乎實現了維持價值的目的,但長期來看并未跟上CPI 指數的增長,故而居民的個人財富增長明顯下降。
目前,我國大多數普通居民對個人資產的分配既沒有概念也沒有認知。許多投資都是一時興起,他們對投資產品的風險和性質了解不多。這種任意投資導致資產的被動分配。情況嚴重時,將陷入金融危機。也有一些投資者沒有科學投資的概念作為指導。投資時,它們要么過于保守,單一,不是進行定期存款和購買國債券,從而錯過了優化配置所帶來的更高回報。這些不合理的個人資產分配模式的出現是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對于個人而言,只有優化個人資產的配置,才能有效規避投資波動,并穩定地增加投資收益。
當前,銀行是我國提供個人理財服務的主要渠道。當許多人選擇進行理財投資分配時,他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銀行進行理財管理。人們對銀行有強烈的信任感,銀行擁有各種各樣的理財服務,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理財需求。同時在中國各地都有許多銀行分支機構可以進行咨詢。但銀行理財服務發展中存在一個固有的問題,就是說不同銀行的理財服務產品的同質性較高,原創的和特色的理財產品不多。同時也缺乏理財顧問的專業能力。他們只是盲目地提高客戶的回報率,以吸引客戶投資。并沒有提高銀行理財產品的內部價值和外部競爭力,并且銀行的理財服務不完善,限制了個人理財資源分配優化的實現。
1.應引導投資人摒棄對無風險超額收益的過度追求,波動是產生超額收益的本質,承擔合理的風險獲得合理的回報才是真正值得尋求的確定性。
2.怎樣評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性?不論怎樣的產品和策略,歸根結底的本質是持有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征,圍繞可承受風險進行分散化布局,在長期趨勢確認的情況下,引導投資人降低交易頻率并長期持有。
3.回歸資產本源看待資產配置。債券投資的本質是票息的配置價值;股票投資的本質是上市公司成長性溢價;量化投資的本質是通過量化技術篩選投資標的,最終的風險收益仍然來自標的資產的質量;商品投資的本質是經濟活動背后的供需關系。引導投資者對每一類資產和策略設置合理的收益預期,再以獲取合理收益為目標配置資產和策略,根據各類資產產生回報的內在規律預留充足的耐心持有,減少情緒和盲從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融投資類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設計越來越復雜,許多人的理財管理和理財意識已經被高速運轉的理財市場所拋棄。許多投資者沒有專業的理財知識具備,過于重視收益,忽視了對風險的關注。因此我們要加大對理財觀念的宣導,利用傳統媒介報紙、雜志、電視,以及新型媒介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來進行個人理財知識的宣傳,讓公眾了解個人理財投資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短期收益,而是通過理財實現個人及家庭的財務自由。在個人理財投資時要堅持投資分散化、多元化的原則,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實現資產的保值盈利。
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滯后,個人信用體系制度的缺失,導致我國的許多個人信用信息無法得到準確的評估,阻礙了個人融資渠道的拓展和衍生。金融機構無法有效獲取個人信用報告的準確信息,因此在融資環節會提出相對苛刻的審核條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個人融資的成本投入。正因為此,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刻不容緩,我們可以通過相關的個人信用登記系統,來有效收集和梳理個人的信用數據,并對其加以積累和完善,再通過個人信用等級系統的數據信息來開展相應的個人信用監督管理工作。銀行可以根據個人信用數據,來準確識別目標客戶,為需要的客戶提供精準的服務,從而實現個人融資的高效開展。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壓器”和“安全閥”,一個國家只有具備良好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刺激消費、增長投資,讓個人理財投資的潛力得到更為有效的挖掘,幫助其樹立理性、正確的理財觀念。黨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群策群力、攻破難關。只有這樣才能讓民眾的個人理財資產配置行為趨于合理,從短期投資發展為長期投資,拉長投資理財的時限,擴大投資理財的范圍,讓個人的理財資產配置得以優化和完善。
綜上所述,在需求層面,應該進一步提高我國國民的理財管理意識的培養,借助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增加個人的融資渠道;在供給層面,應該進一步改進和創新現有的理財產品,加強對理財顧問的有效培養,大力發展第三方理財機構。穩步實現我國公民個人理財資產配置的優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