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華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教育信息技術日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其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也讓教育工作者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廣泛,如信息共享、教育管理、課堂教學等,而“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網絡平臺的誕生,把信息技術聚焦在對“課”的錘煉和對“師”的培養,從教育中兩個最重要的核心點出發,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課程;名師;教師專業發展
[基金項目] 2018年江西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X-2-1520)。
一、問題提出
(一)課題背景和國內研究綜述
教育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通過“育己”才能更好地達到“育人”的目的。我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說:“想成為專家,只能鉆一門科學,我希望你們鉆研教育科學……你們如果在教育科學中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創造,就是專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并非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廣泛地研究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結果表明國內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亟待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教師的自我鉆研能力不強;二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二)課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1.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重要性。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日益普及影響到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平臺,使交流、互動、學習、探討及成果展示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旨在通過活動,探索基于此平臺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實現“師師有優課、課課有名師”這一極具現實意義和美好前景的目標。
2.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不足。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對專業發展的看法存在誤區,認為只要有知識就足矣,忽視了學術水平、從教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這局限了教師的成長,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群體中存在以下現象:有些教師學識淵博,卻不懂如何傳道、解惑;有些教師明白學生問題的根源,卻不懂如何解決;有些教師的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科研能力不強,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培養目標的實現。
4.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一方面“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網絡平臺為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另一方面構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全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教師成長機制,加快了教師的成長步伐。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主動制訂并實施專業發展計劃。
2.提高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上好每一堂課。提高教師研究、設計、組織教學和把控課堂的能力,創優課,樹名師。通過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真正實現“教育是一門藝術”的理想。
3.通過網絡平臺,構建不受時空、人員和組織形式限制的教研模式,便于隨時隨地交流、研討。
4.讓教師能從課堂中積累科研標本和經驗,發展教學科研能力。基于團隊開展合作教研的同時,也能個人獨立完成科研任務。
5.構建基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模式。
(二)研究內容
1.成立課題組,打造課題研究團隊,開展團隊合作研究。
2.開展線上教學研討會,促進教師交流、互動,充分發揮網絡優勢。
3.開展線下優課錘煉活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和掌控課堂的能力。
4.開展線上、線下專業學習,廣泛研討相關專業知識和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等。
5.開展網上曬課活動,打造、展示精品課,促進教學交流和研討。
6.利用豐富的網絡空間,撰寫教研日志,積累科研標本和教學經驗,并在網絡空間中進行交流、研討。
三、研究過程
(一)組建課題研究團隊
由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隊伍建立了課題研究核心。以電教處、教研處、教導處、備課組等為課題組基礎依托,打造了一支貫穿全校教學工作各個方面的研究團隊。形成內外結合、組織有序、分工協作的課題實驗團隊。
(二)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
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強化和完善信息化建設,加強硬件保障,主要包括:一是上級基礎配置;二是增加投入,優化、提升配置。學校建設了兩個學生電腦房,多媒體實現“班班通”,寬帶最高速率達150M,為每個老師配備了一臺工作電腦,建立校園資源和管理數據共享網絡,使信息化條件足以支持課題實驗。
(三)加強信息技術培訓
每周二學校組織教師培訓,培訓內容包括Word、PowerPoint、圖片及視頻軟件應用、網絡使用技巧、“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網絡平臺應用、贛教云教學通2.0等。教師通過學習,提高運用信息技術撰寫教學設計、制作PPT課件、上傳或下載資源、曬課、利用平臺線上學習交流的能力,掃清技術障礙,確保人人會用、能用信息技術。
(四)開展專業理論學習
每周三、周四分組學習新課標,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等,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開展集體備課,在探討中形成最佳的授課計劃。
(五)開展相關問卷調查
就課題相關問題展開問卷調查,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師現有的技能、理論素養、對課題實驗的期望以及對專業成長的迫切需求,為針對性地開展課題實驗打下扎實基礎。
(六)組織課題組學習
每學期組織課題組人員培訓至少1次,重點針對課題研究情況進行小結、了解、把握,對已完成的實驗資料進一步分析、整理,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確保課題實驗的逐步深入。
(七)整合資源加強實驗
1.利用“送教下鄉”開展實驗。送教前,反復磨課,優化教學設計;送課中,做好錄制,形成“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精品課例。與農村學校開展校際合作研討,錘煉教師。
2.利用“名師工作室”開展實驗,打造教師培養和課題研究的基地。在名師工作室“六個一”(每學年開展一次師徒結對、一次讀書沙龍、一次名師講座、一次才藝比拼、一次名師點評及撰寫一篇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增加推出一節好課、設計好一個自我發展規劃的“兩個一”目標。
3.利用“青藍工程”開展實驗。自2018年,課題組共促成了27對幫扶對子,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相互學習、磨課、曬課,共促成長。
4.利用“同課異構”開展實驗。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同一件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課題組充分利用學校實施多年、卓有成效的“同課異構”模式,組織課堂教學、磨課煉課、觀課議課,對比擇優。
(八)優化線上課例
以年級為單位成立評選組,對線下打磨、精心錄制、優化整合好的課堂教學課例全面評估,擇優上傳,形成線上資源庫。
(九)組織曬課
根據“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安排,組織開展網上曬課。學校曬課共247節,其中獲獎16節,部級“優課”3節。
(十)做好成果利用
一是開展線上研討,利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平臺上的資源和網絡優勢,開展教研組學習、分享、研討交流等活動,構建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組織限制的研討模式;二是利用平臺上精心制作的優秀資源,開展日常教學,實現即拿即用、用則有得的使用目標。
(十一)做好總結提升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課題組隨時需要撰寫研究日志,并引導教師撰寫教學隨筆。每學期撰寫階段小結,一年后撰寫中期報告,積累經驗、分析不足、總結成果,不斷推動課題實驗有序、有效地順利進行。在結題階段,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撰寫研究報告,形成課題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