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敬華 孫杰
【摘要】“活潑潑地”教學是江蘇省震澤中學的校本育人模式,也是一代代震澤中學教育人矢志不渝的教學實踐方向。邁入新時代,震澤中學賦予“活潑潑地”教學以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創生出長三角基礎教育一體化中課堂教學改革的吳江樣本:打造“發展聯盟”,橫向拓展“活潑潑地”教學的外延,構建一體化的“課堂+”;完善“協同機制”,縱向拓深“活潑潑地”教學的內涵,探索私人訂制“教學+”。
【關鍵詞】區域一體;課堂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2-0018-02
【作者簡介】1.姚敬華,江蘇省震澤中學(江蘇蘇州,215200)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孫杰,江蘇省震澤中學(江蘇蘇州,215200)副校長,高級教師。
“活潑潑地”是我國現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在1923年為江蘇省震澤中學前身“吳江縣私立震屬初級中學”題寫的策勉詞。“活潑潑地”語雖平淡,但其意悠遠。據考,“活潑潑地”援引自程顥、朱熹等人對《中庸》所載《詩經·大雅·旱麓》“鳶飛魚躍”的闡釋:“活潑潑者,乃道體之本,然無一毫虧欠,無一息間斷、固浩浩然、廣大流行而無窮盡者也。”
教育要為社會未來計,為學生終身計。“活潑潑地”教學作為與“活教育”一脈相承的五育并舉路徑,更是一種獨特的校本“育人實踐”。
“活潑潑地”教學指向全人,通過對教學的“重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能動學習,推動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整體成長,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維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實現均衡而又充分的發展,自由生長為具有“震中范”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體實踐中,我們通過選科走班、課程自選、分層教學等措施,建設更開放的教學場域,大力推進“活潑潑地”教學的轉型與升級,實現課堂由“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其中,“自能·探究”教學就是被實踐證明了頗有成效的一種典型范式:“自能”即“自主”“能動”,自能教育立足于“自”,著眼于“能”,其核心是“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本”。“自能·探究”教學范式下的課堂注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學習,在自主實踐中學會創新。根據從實踐到認知的基本規律和從知能形成到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原理→方法→新知→完善”等教學環節,強化“自學→自悟→自析→自創→自饋”等行為表現,促進學生形成“發現問題→發現原理→發現方法→獲得新知→調節完善”等能力。
邁入新時代,乘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落戶吳江區的國家戰略“東風”,江蘇省震澤中學迎來了補齊短板“再出發”、育人方式“再改革”的重要機遇,更開啟了“活潑潑地”教學面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行“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迭代升級之路。如何賦能“活潑潑地”教學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時代內涵,創生長三角基礎教育一體化中課堂教學改革的吳江樣本,成了當代震中人當仁不讓的使命和擔當。
一、打造“發展聯盟”,橫向拓展“活潑潑地”教學的外延,構建一體化的“課堂+”
長三角各省市地緣相鄰、人緣相親,文化更是同根同源。如何把各地高品質的教育資源、高水平的教改理念、高層次的課程要素整合并轉化成強勁的課堂改革新動能,是在更高起點上推進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關鍵問題之一。2019年11月,由江蘇省震澤中學發起,上海市市西中學、上海市青浦高級中學、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浙江省嘉善高級中學、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學、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省蘇州中學校等九校參與,成立了“長三角高中名校發展聯盟”,組建了區域名校發展共同體。該聯盟旨在理念融通、信息互通、資源貫通,追求思想共鳴、經驗共享、價值共建。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的深度合作,直接促進了以問題為導向、以教學為核心、以教研為依托的區域一體的“課堂+”發展機制的形成。學校更是通過加強區域間校際聯動、開展互動式教育教學交流、引入優質科教資源等方式,實現課堂架構的跨區域要素整合、一體化優勢疊加,進而為“活潑潑地”教學更新內容、方式和手段,為提升育人成效奠定基礎。
比如,借鑒該聯盟中相關區域學校在深化課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方面的有益經驗,學校嘗試從縱向劃分德智體美勞等學習領域,從橫向劃分基礎、拓展和研究等類型,擴展“活潑潑地”教學的外延,促進學科教學由課堂向“課堂+”的轉變。“課堂+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礎學力;“課堂+拓展”,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發展性學力;“課堂+研究”,著重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力。在此基礎上,學校動態實施個性化學程,將課堂構建能力分層、專業分類、志趣分群等。能力分層的“課堂+”,根據學生學習潛能,分夯實基礎、能力提升和創新發展等層次;專業分類的“課堂+”,基于生涯規劃,分基礎、拓展和實踐等類型;志趣分群的“課堂+”,基于學生興趣特長,提升學生的優勢潛能。
二、完善“協同機制”,縱向拓深“活潑潑地”教學的內涵,探索私人定制“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人的學習也隨之多樣化、個性化。這對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活潑潑地”教學向縱深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強勁動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應借助技術,改革教學的組織形態;應提供多樣且可選擇的優質資源,允許學生像網絡購物一樣選課、上課;應一生一課表,允許學生制訂自己的私人學習計劃;應允許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在若干學習中心同時學習......簡言之,搭建教學的“淘寶”,讓課堂變身“私人定制”的學習中心,實現學科課堂由教學向“教學+”的轉變。
長三角基礎教育一體化發展,技術手段日益豐富,有利于學校在更高起點上與長三角各高中學校“抱團”,構建優質教育鏈、資源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促進“活潑潑地”教學形成向縱深改革的區域“協同機制”。比如,依托蘇州市
“智慧校園”示范校建設項目,學校嘗試搭建與“長三角高中名校發展聯盟”互聯互通的遠程互動教學平臺、遠程互動教研平臺,通過優質教學資源的區域共享,架構開放式的網絡課堂,把先進的校外資源“引進來”,同時也讓優質的校本資源“走出去”。在此基礎上,學校依托“智學網”“會課網”等個性化學習載體,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課堂教學大數據服務平臺,實施科目自選,真正實現“一生一課表”,“私人定制”每一個人的“教學+”培養方案。
課堂是意義生成的基本場域。理想的教學應促進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實現“經驗的重建”與生命的成長。[1]換言之,即讓學生屹立于課堂的中央。在普通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活潑潑地”教學主張課堂及其教學面向未來,在對現有教學生態進行“揚棄”的基礎上,向“為學而教”“以學定教”迭代,努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供給,建構彰顯生命活力的教學生態系統,促進學生適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的“活潑潑地”教學,實現了課堂教學從“被動”向“能動”的轉型,打造了一種素養本位的“能動學堂”,實現了普通高中“教學生態”的辯證否定。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