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據教育部最新消息,2020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龐大的高校畢業人數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就業形勢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于是,各高校在就業工作中不斷探求新的突破口,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系列課程也越來被重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日趨可行。諸多研究表明,翻轉課堂已經成為當今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大突破點和切入點。因此,打破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的認識,將翻轉課堂滲入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之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很多學校只對大學生開展必要的創新創業咨詢,給有意愿的學生提供有限的場所,盡管從理論上使大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創新創業知識,但都缺乏實踐經驗,絕大多數嘗試的大學生都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果。究其原因是接受創新創業實踐指導較少,對真實的市場環境無法適應。
大學生職業理念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具體的教學中,需要系統性、規劃性的開展。廣西外國語學院也不例外:一方面,由招生就業處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另一方面,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由行政部門和其他教學相關部門制定,兩者相對割裂,沒有高度融合。課程設置和培養計劃目標單一,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計劃很難直觀地反饋出社會對于職業人才的現實需求。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就業指導應該從大一年級開始,按照階段式的方式將擇業、就業和創業貫穿學習的全過程。以該校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專科學生為例,就業與創業指導作為通識必修課,目前在大一年級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一)、大二年級就業與創業指導(二)兩門通識必修課,均線下授課,學分均為1.0,學時均為16課時,其中理論課時為12,實踐課時4。考核偏向理論化,考核形式單一且要求寬松,由于心理和認知的偏差,學生普遍認為沒必要過早的考慮就業,再加上自我定位不準確導致學生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學生就業在地域選擇上有明顯不同。經濟區域越發達地區對于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同時對于可以從事簡單專業技術的人才需求量也很大。經濟較為發達的江浙和珠三角地區,對受過職業教育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生供不應求,而在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北方和西部地區,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環境相對較差。
考慮到“互聯網+”形勢下存在信息龐雜、缺乏精確篩選機制的問題,高校應主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就業和創業一體化平臺。在平臺結構設計上,主要將其分為兩大模塊,其一是共性模塊,用于收集、整理、發布大學生的基本就創業信息,為學生提供個人技能、心理承壓能力、職業規劃意愿等專業測試,并且設有Excel表格制作、公文寫作技巧等網絡課程資源;其二是應用子集,面向不同學生個體提供專業定制式服務,包括為有就業需求的學生提供所學專業領域的就業趨向、崗位平均薪資、離職率等數據,為存在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國家工商稅務數據、創業信息審核、上下游資源分析等信息支持,并且與BOSS直聘等網站建立鏈接,提供一站式就創業服務。通過進行就業和創業一體化平臺建設,能為大學生群體提供集平臺、數據、應用與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鏈條,避免學生被不良網站泄漏敏感信息,有效降低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風險、完善服務保障與支持。
貫徹教育部相關教學要求,將就業創業指導進行全程化和分階化處理,從大一年級開始,按照階段式的方式將擇業、就業和創業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可持續性職業能力。修改培養計劃,調整課程大綱,顯性職業素質和隱性職業素質、基本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并舉,加強可持續性就業能力培養。
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匯總,暢通畢業生就業創業信息的通道,促進互聯網服務水平的提高,發揮新型媒體(QQ、微信、飛信)在就業創業工作中的作用,通過QQ群、微信群及時將就業信息傳達給畢業生;通過對信息網絡及服務的完善和覆蓋,對實時就業創業動態調查機制的完善,努力打造一流的、高效的就業創業環境;通過就業創業信息化建設,對數據進行有效的收集、匯總、整合和研究,為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和改進提供全面、準確的依據,從而使學生的滿意度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從目前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看,加強創新創業指導與實踐,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已經成為必然。從國內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現狀考慮也是勢在必行的重要舉措,即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創新意識和提高其創業能力極具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創新創業指導與實踐,大學生可以理清就業思路,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斷提高自己抵御將面臨的競爭壓力和市場風險。在創業活動中,還可以發掘自己的社會能力,拓展自己的人脈關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各種素質;另外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長久不衰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更應該培養和具備創新精神。總之,加強創新創業指導與實踐在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