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志
中國近代文壇上,提到章太炎、吳梅兩位大家,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然而,還有一位與他們“旗鼓相當”的黃摩西,因為英年早逝,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16歲時,黃摩西中了秀才,下筆奇氣溢紙,嶄露頭角,被縣中士人驚為奇才,此后他曾屢應鄉試,但多因所謂文句怪僻,有悖禮儀而名落孫山。從此他絕意仕途。
黃摩西為人奇特,生活不拘小節,平時很少沐浴,每逢盛夏,蓬如亂草的頭發經常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友人包天笑曾回憶:“(黃)不修邊幅,頭發從不梳洗,仿佛亂草,常發奇臭。在蘇州大學授課時,前三排座位上,無人敢坐……學生均掩鼻聽講?!?/p>
即便如此,但他那趣味橫生的講解,常令學生們“若在退課時忘卻上課,若在上課時忘卻退課。有時,并飲食臥息而忘之”。有時學生上課遇有不明字句或典故出處詢問,他即指以某書某卷某頁,隨口解答,經核實,均無差錯。
1902年春,由黃摩西引薦,東吳大學聘請章太炎來校教授國學,在與章太炎共事半年時間里,兩人意氣投契,關系友善,引為莫逆之交。有趣的是,這兩位國學大師,對人事都同樣地表現出落拓不拘的生活習性。
一次兩人相約去學校附近的一家茶館品茗,等到結賬時才發現雙方都未帶錢,無奈之下,只好章太炎留下“抵押”,由黃摩西回去取錢,誰料黃摩西回校后,校役送來一本友人從上海寄來的詩集,黃隨即翻開一頁一頁地細讀,竟把取錢之事忘得一干二凈,那邊章太炎左等右等,始終不見黃摩西到來,店主在一旁直翻白眼,章太炎羞澀之極,直到華燈初上,才遇見一熟人代付了茶資,章太炎這才脫身,窘迫地回到學校,至此黃摩西竟還全然不知。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