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義
小學階段是道德教育的啟蒙階段,學校的各門學科教學中都無形地滲透著道德教育。小學美術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問題在于,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每班每周只有一節課,在與學生接觸的時間不多,也不了解班級的情況下,我該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呢?個人想從美術學習活動的四個領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加強學生紀律性教育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包括繪畫、剪刻和印制等,而繪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之外,其本身所描繪的對象不勝其數,美術教師在備課中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尋找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例如三年級美術《螞蟻》這一課中,我在完成第二部分范畫后,有個男生大聲喊道:“老師,我可以畫很多螞蟻在搬家嗎?”這時我借機補充說明:“螞蟻是一種紀律性非常強,走路排隊整齊并遵守螞蟻法則的昆蟲,而我們作為在校的學生更應該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放學排隊做到不擁擠,不喧嘩,安全地出校門。”學生聽后紛紛點頭。
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課標的理念逐漸深入課堂。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學中,我們美術教師應將傳統文化意識教育滲透在新課標教學中,從而促使學生在設計的創作中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在創新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在教學《我的書包》這一課時,我有意識地將我們梅州的漢劇文化的臉譜滲透在教學中,其目的是培養學生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并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課上,我首先帶著學生觀看漢劇劇目《齊王求將》片段,之后讓學生講出自己喜歡的人物角色及臉譜圖案,然后結合現代元素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書包。學生通過觀看、了解、思考、設計這一系列的環節后對漢劇文化元素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這就很好地實現了文化傳承的教育。
三、“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一節欣賞課如何才能讓學生進行美的欣賞和創造?如何在欣賞課中體現道德教育?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欣賞課教學中的作品賞析、講解來滲透德育;也可以通過參觀主題性的美術作品展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
例如,第三屆體藝文化節美術作品展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了能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我校以“祖國在我心中”的主題進行書畫比賽,并把優秀的書畫作品一一呈現在美術展中。這樣的一個愛國主題性作品展,我們完全可以帶入課堂中,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每一幅優秀作品來激發青少年愛國之心、強國之愿、報國之志,讓他們從小立志一定要好好學習各門功課,將來回報祖國,建設自己的美麗家園。
四、“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精神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是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其目標是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以及各種活動,用多種美術器材進行策劃、創作與展示。這樣重在提高綜合能力的活動,有時需要合作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特長得到提升,又可以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
例如我校11月份開展的秋季研學活動之自然課堂,要求學生探索和尋找不同的自然素材進行創作,由于時間有限,在創作過程中同學們可以通過合作或者單獨完成作品。對一些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難度很大。為了鼓勵這一類學生展現自己的作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我采用互幫互助的形式引導他們完成作品。我把一個班所有這類學生集中在一起,并分成兩組,一開始,他們誰都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更不愿意將自己的素材與人分享。在我的引導下,兩組學生勉強地以合作形式開始分工:有的尋找不同的素材保證材料的提供,有的完成手工的制作,有的繪畫設計。分工細化,就是最大地發揮每一個組員的個人優勢。結果在最后的作品評比中,兩組都分別拿了第一名。開心的他們也終于明白了學會欣賞他人,學會互幫互助,學會必要的妥協、退讓、合作才能讓每一個個體在合作中釋放更大的潛力。
從以上的不同學習領域中可以看出,德育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作為美術教育者,不應該放過任何一次德育滲透的機會,積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