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麗娜 賀雪梅 孟丹妮
關鍵詞:交互設計;工業設計;應用
從歷史發展的視角來看,歷經兩次工業革命和三次科學技術后,人類社會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1]。伴隨人們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對于工業產品的外觀美觀性、功能多樣性和質量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于其易用性有了一定的要求,工業產品在情感和功能上的滿足與適應,已經成為當下工業設計中必不可少的思考內容。本研究將以交互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探索當代工業設計中以認知心理學和用戶情感體驗為核心的交互設計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1 交互設計概述
交互設計的概念,一般被認為最先出現在計算機應用系統中,使用二維碼的計算機與使用視覺、聽覺、觸覺的人類的溝通與交流,需要依賴于顯示器、鍵盤和鼠標等設備才能實現。在這一層面上來看,交互設計也被簡單地視作各類軟件或者程序的顯示、選擇界面。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工業設計中也逐漸出現了交互設計的概念,交互設計的定義被引申為人與工業設計的交流,也就是說,只要是通過互動來實現功能、滿足人們需求的設計,都可以被稱之為交互設計。因此,基于傳感器或者顯示器的設計一般都能夠被納入其中,應用交互設計的軟硬件也就包括智能移動終端、體感游戲機和各類檢測傳感器具等。
一般來說,輸入和輸出被認為是人與工業設計之間的全部交互感應[2]。輸入是指使用者依靠觸摸、發聲和移動肢體,甚至是轉動眼球等操作,把想要展示的信息傳達給機器,這一過程依賴于各類傳感器和應用程序。輸出則是指信息接收方在成功接收到人們提供的信息后,利用物理設備比如屏幕、音響、指示燈等,將處理結果或者功能的應用狀態完整反饋的過程。可以說,交互是雙方的,同時受到人和工業設計之間的影響,由一個交互行為組成[3]。
2 交互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步驟
工業交互設計與傳統設計方法的一個很大區別就在于,對于用戶和工設計之間操作與關系的關注,把交流效率和情緒價值都納入設計過程予以審視,這是一種直接影響最終用戶的設計方法[4]。
具體來說,交互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步驟包括確定需求、設計概念、確定原型、測試性能和設計發布幾個步驟。
1) 需求確定:在需求確定階段,要求設計師通過市場研究、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等方法,精準定位目標用戶的需求,同時分析使用群體普遍的期望和行為習慣,把一些個性化需求也作為備選信息收集,建立兼具普適性和個性化的用戶模型數據。
2) 概念設計:在獲得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或者幾個解決方案,進行嘗試對比后確定最優選擇。
3) 原型確定:在充分結合美觀、經濟、功能等因素的前提下設計實體原型的外觀、結構和軟件界面。
4) 性能測試:完成功能和原型設計后,需要進入實際操作測試階段,這一階段將充分利用一開始收集的用戶模型數據,從功能化、可用性、易用性等角度展開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產出測試報告并進一步改善。
5) 設計發布:獲得具有性價比的工業設計成果后,按照試驗投產—小批量生產—大規模生產的流程,進入生產銷售階段。
3 交互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3.1 以用戶為核心的交互設計方法
目前,國內外用戶體驗在工業設計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用戶面對種類多樣、功能不同的設計時,更加重視設計所附帶的精神體驗功能,這種情況也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讓交互設計具有了重要的價值。一般來說,以用戶為核心的交互設計可以分為目標驅動式和行為驅動式。
3.1.1 用戶目標驅動式交互設計
用戶目標驅動式交互設計是指,以滿足用戶使用目標為導向的設計方法。但是在實踐中可以發現,這并不是簡單地以功能和任務作為評判標準,更多的是以此為核心進行的發散式設計。
研究階段: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行為檢測等獲得關于用戶目標的定性數據,這對于設計師了解潛在用戶的行為模式非常有幫助,有利于概念設計、前景規劃和風險控制等多個環節。
建模階段:在將研究階段獲得的數據作進一步規范和整理后,形成能夠在專業軟件上進行模擬和使用的數據模型,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工業設計的演算,在降低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做出盡可能全面地設計,這樣能夠減少設計者的主觀猜想,并有助于理解真實的用戶需求。
定義需求階段:定義需求階段始終要關注用戶的目標,包括普遍存在的目標和一些較為少見的個性化目標需求,從而設定出以平均值為核心、以特殊需求為上下波動的工業設計。具體來說,可以對重要任務進行分類并根據優先級排列獲得相關的數據,并最終讓這部分信息成為設計師塑造核心功能指引[5]。
定義框架階段:這一階段是在功能區間明確的情況下,進一步確定投產模型,包括外觀、功能和程序等,通過每個環節和部分的細化,確保能夠符合用戶的目標需求。
測試修改階段:在工業設計實現的過程中,無法預見所有的困難和問題,因此通過測試可以有效降低在后續投產銷售中出現問題的可能,而且也能通過一個可控的投入來進一步優化整體。通常來說,這一過程可能需要進行數次的重復才能徹底完成。
總體來看,定義需求階段是用戶目標驅動式交互設計的核心,在需求判定上具有準確性,才能為用戶帶來最大的價值。
3.1.2 用戶行為驅動式交互設計方
用戶行為驅動式交互設計是指,以符合用戶行為為核心的設計方法,這種方法在設計過程中把用戶的使用行為的優先級放在了產品本身之前,在具有復雜交互作用的工業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
用戶模型設置階段:想要獲得用戶行為的相關數據之前,必須先對目標客戶有一定的認知和確定,因為用戶行為必須是指真實使用者的行為,這樣獲得的特征才有研究和探索的價值。實際用戶組中有多種模型,需要確定一種模型作為唯一的用戶模型來進行設計。
用戶模型行為分析階段:根據已經確定的目標用戶和目標用戶群體的行為特點,對于行為模式、行為特征、行為偏好和少見的特殊行為進行分析和記錄,通常會使用觀察法、訪談法和焦點小組法等方法,確保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吻合度。
構建階段:原型的構建的意義在于,通過具有具象化和可視化特點的方法進行方案可行性分析。
可用性測試階段:通過測試可以有效降低在后續投產銷售中出現問題的可能,而且也能通過一個可控的投入來進一步優化整體。通常來說,可用性測試一般運用場景調查方法,通常會邀請5 ~ 8 個符合目標用戶需求的使用者,進行五個典型功能或者任務進行作為測試,在過程中觀察并記錄使用情況,并最終根據這一階段的成果進行優化和調試。這一過程通常也要根據實際測試情況進行數次,以確保最后成品的綜合水平。
設計輸出階段:設計輸出階段主要是關于完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3.2 以產品為核心的交互設計方法
工業設計中的交互設計應用,通常將用戶不熟悉的認知領域的概念轉換為用戶熟悉的認知領域,并且通過用戶現有的知識和技能,就可以理解使用方法和使用特性,其本質在于建立用戶和工業設計成果認知域之間的自然映射[5]。
3.2.1 概念應用設計
概念應用設計,指的是設計過程中的各類要素均由使用者熟悉的因素進行構成和排布的設計方法[6],這一方法的成功應用能夠使用戶清楚地了解提供的功能,主要是通過造型、顏色、材料等特性進行判定。
3.2.2 行為應用設計
行為應用設計是指根據用戶的行為模式設計使用行為的外部形式的方法。如果將用戶的行為體驗比喻為新的操作模式,則用戶將更容易使用。智能手機就是行為隱喻的典范,用戶首次使用時,可以順利完成各種任務。
3.2.3 功能應用設計
功能應用設計是將功能與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相結合,并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日常產品來模仿功能,該方法應用的關鍵之處在于選擇具有較高識別度的素材,這可以使用戶輕松地理解功能含義并提高交互效率。
3.2.4 結構應用設計
結構應用設計是指重構和重構功能以滿足用戶需求和期望的設計方法。結構隱喻的設計方法比前三種設計方法更具宏觀性。它是重新組織所有功能,找出最適合用戶需求的功能,將它們進行排列和組合以構建更符合用戶認知習慣的形式。
4 結語
工業設計中交互設計的目的在于,能夠以一種高效、快速、便捷的方式解決人們提出的問題或者滿足人們的需求,并且讓這個過程盡可能地變得自然和愉快,也就是說,除了提供功能價值以外,工業設計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提供大量的情緒價值。從使用者也就是人的視角來看,交互設計對應的是通過改變工業設計本身,從而有效優化用戶對產品的使用過程,甚至產生享受的體驗。因此,交互設計可以進一步豐富現代社會中工業設計的內涵,提升工業設計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