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英穎 劉蓉
關鍵詞:畬族傳統服飾;現代服飾設計;應用
服飾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只有歷經歲月的磨練,凝練成精華產物,才能具有強烈的民族個性。畬族服飾在畬族人民的虔誠傳承下,保留著深沉且濃厚的文化內涵,畬族在服飾文化中的寓意和表達是畬族所特有的,服飾圖案等設計元素在畬族文化中的表達力量是強大的,充滿著該民族對于傳統的信仰、思想規范、歷史民俗的沉淀,民族服飾的藝術構成和變遷是極其復雜的系統,文化變遷、地形氣候等要素都能使文化與其藝術構成產生差異[1]。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特有的、豐富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遺產,畬族傳統服飾元素包括文化內涵、款式結構、色彩、圖案和工藝等方面,其中畬族“鳳凰裝”被國家在2018年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從畬族傳統服飾設計出發,對畬族傳統服飾設計元素進行提取,并應用于現代服飾設計當中,以期對現代服飾設計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 畬族傳統服飾概述
在閩東、浙南地區,以福建中心向周邊擴散的閩東地區畬族是最具代表性的畬族聚居區之一。畬族人民自稱“山哈”,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農耕為主,大自然所擁有的一切便成為了他們傳統服飾圖案的靈感來源,畬族傳統服飾的款式、圖案、設計、色彩等元素和文化含義,都記錄著特定的社會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蘊含著深厚的畬族服飾文化。
1.1 結構形制
“鳳凰裝”是畬族重要的文化象征,“鳳凰裝”由鳳冠、花邊衫、彩帶、攔腰、花鞋五件組成。其中“鳳冠”是畬族姑娘結婚時所戴的頭飾,由銀鉗欄、頭面、銀金、國錚、奇喜牌、銀鏈、古文錢等組成了鳳凰翹首的姿態。衣服上鑲滿花邊好似鳳羽,花腰帶扎在身后如鳳尾,叮當作響的銀飾則象征鳳鳴。頭飾、衣服、圍兜、褲子、褲腳都有不同的顏色、花邊。畬族傳統服飾主要是右衽大襟式,大襟上有兩條長過長裙的飄帶,上衣復領,胸前服斗部分繡有各種圖案和花邊,領口處有兩個楊梅球裝飾,右衽大襟上有兩條長過長裙的飄帶[2],同時系于腰部的編制彩帶也是畬族傳統服飾不可缺少的元素。
1.2 色彩構成
畬族傳統服飾色彩具有畬族人民一定的情感寄托。畬族傳統服飾不僅正面色彩變化多樣,后背也講究色彩與圖案之間的搭配。畬族傳統服飾色彩以黑色和青色為主色調,莊重深沉且樸實,在裝飾上主要以大紅、純黃、白色為主,黑色為天、黃色為地、青色為生命力、紅色為熱情忠誠、白色為純潔,對應與詮釋著古時代人們崇尚的“天玄地黃”與畬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美滿忠貞不渝愛情的向往。少部分葉綠、正藍刺繡圖案融合在服飾當中,更有講究刺繡造型精致度的畬族人家會在花紋邊上用金絲銀線進行勾勒,與傳統服飾的底色對比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強烈的沖擊感與形式層次感,同時畬族人民善于運用多彩小塊刺繡增加顏色飽和度,既增加了色彩明度,又在整體變化中尋求統一。
1.3 圖案紋樣
圖案主要以自然、簡單為主,他們將圖案排列在衣服上,整體造型以植物、動物為主,動物元素常與植物元素組合使用,植物例如牡丹、桃花、蘭花等作為輔助設計元素,在整體的圖案布局上,一般是二方連續、四方連續、角隅紋樣等均衡、對稱的構圖模式,所繪制的圖案傳神、寫真又抽象,他們共同組成了畬族傳統的圖案標志,將極富特色的鳳凰圖案運用金絲銀線鑲繡在服裝局部,頭冠上搭配的五色彩珠、銀質發針和垂墜銀簾等裝飾象征著鳳凰翎羽,后腰上金色彩帶條象征鳳凰的尾羽,以示畬族吉祥如意。畬族傳統服飾體系濃縮了畬族的人文歷史,蘊含著畬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從表面到更深層次的內涵,都是畬族人民的一種文化體現、內涵展示和積厚流光,用不同的圖案紋樣和格式展示著本民族服飾的迥別,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3]。
1.4 工藝
刺繡工藝是除了裁剪、縫紉等基礎工藝以外的畬族服飾制作工藝,畬族傳統服飾圖案的表現手法還是以平繡、鎖針繡、刨針繡等刺繡工藝方式為表現手法,服飾胸前的服斗部分是整件衣服最為精致,也是最考驗工藝的部分,畬族傳統服飾承載著畬族的美麗傳說,常用鳳凰、牡丹等寓意美好的圖案元素作為裝飾刺繡,圖案越復雜,工藝的難度就越大,所以每一針一線都有其講究,注意用線的粗細程度、用線是否劈線都會影響最終刺繡圖案的呈現[4]。除了刺繡手工藝手法,服裝面料的制作也非常重要。按照畬族傳統服裝的制作方式,服裝面料最常用的是染織苧麻面料。但是藍靛染料在制作過程中十分費力,并且時間久了會落色,降低制作服裝的效率,所以在成本低廉、制作簡單的化工染料出現之后,逐漸代替了藍靛的植物染料,在無形中也使得染織技藝逐漸被摒棄。
2 畬族傳統服飾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畬族的民族服飾圖案集合了幾千年來人們智慧的結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將畬族傳統服飾應用于現代服飾設計當中,不僅能有效傳承畬族傳統文化,還可以為現代服飾設計提供新的設計思路。例如,現代服裝設計可以與畬族豐富的結構廓形相結合,將琵琶帶與裙裝結構型結合設計出不同的裙裝款式。畬族傳統服飾圖案還可以給予現代服裝設計師很多的創作靈感,將創新再設計后的圖案紋樣、刺繡手工藝與服裝款式結構相融合,使得設計出的服裝作品更加靈動。
3 畬族傳統服飾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3.1 畬族服裝結構形制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以畬族傳統服裝結構形制為基礎,結合當下服裝款式結構和廓形,并在此基礎款式上進行再設計,運用O 型、L 型的經典廓形,與中國傳統工藝面料侗布相結合,跨越傳統文化的界限,是融合也是延續。其中下裝的壓褶面料裙會加重整體服裝造型的挺括,配飾中織帶裝飾、發飾、腰部配飾和肩袖等手工藝融入激光切割、拉漿等現代工藝手法,使得整體服裝結構更加豐富,既保持了畬族原有風格的同時又不失潮流,又使不對稱的結構造型更加有視覺沖擊力[5]。將畬族傳統服飾的基本廓形形態與現代服裝廓形融合,在接受現代民族服飾設計的同時還能受到畬族傳統文化的熏陶,符合大眾消費者的審美要求。
3.2 傳統畬族色彩元素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畬族傳統服飾以黑色與青色為主色調,凝重深沉的顏色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紅色、黃色、白色、綠色大都運用在服飾邊緣區域。將畬族色彩與現代服飾相融合時,基于主調不變的前提下,將除黑色與青色等深沉色之外的亮色與傳統紋樣結合,并且擴大明亮色的刺繡范圍,使服飾色彩與整體主色更融洽。在此基礎上,以《鳳凰涅槃》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來表現對傳統服飾的解構與創新(如圖1)。
3.3 畬族圖案紋樣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利用解構手法對傳統服飾圖案進行提取、創新再設計,在運用畬族傳統圖案元素時,要注意對原有的元素進行拆分重組,既要注意畬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小、密、聚”的布局特點[6],又要適當去調整,以一場畬族民族特色的“概念秀”來做展示,以此為契機將畬族的傳統服飾以全新的面貌展露在大眾面前,也鼓勵了很多想從事民族服裝設計的設計師,將傳統民族圖案元素與現代服飾融合時,使畬族主題圖案更突出。例如畬族傳統服飾中花草與鳳凰圖案,運用夸張的設計手法將其調整至服裝的視覺中心區域,而不是服裝結構邊緣,這一調整也是為了使圖案能在現代服飾中層次感更強烈,另一方面可以將圖案形制與服裝款式進行重組疊合設計,設計出具有畬族獨特民族特色的現代服飾。
3.4 畬族面料工藝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畬族傳統服裝制作工藝以手工業為主,在借鑒畬族傳統服飾手工壓褶百褶裙制作手法的基礎上,選用現代服飾中常用的手工平繡、拼貼繡等繡法與傳統百褶裙相結合成重肌理面料用于外輪廓設計[7],同時提取畬族傳統色彩并在刺繡色彩上豐富漸變效果,將現代服裝工藝中常用的印花工藝、綴飾、鐳射切割等工藝手法融入畬族傳統面料工藝,獨特的重肌理面料紋路會使系列服裝設計的立體感強烈,改變了現代服裝造型以往的單一性,塑造出特別的畬族服飾文化風格。
4 結語
長時間的漢化與多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使畬族傳統服飾設計包含著畬族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對服飾新文化的自我解讀,保留著獨特的藝術價值與其民族文化內涵,為畬族傳統服飾設計元素提取、創新再設計提供參考,為現代民族服飾設計師提供素材與靈感,結合現有的刺繡手工藝與制作原材料,再設計出具有畬族強烈特色的現代服飾,促進畬族傳統服飾設計文化的傳承守護。對畬族傳統服飾元素和畬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掌握,是現代民族服裝設計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中國的民族特色服飾要走向世界就需要將傳統的服飾元素與現代服飾設計相融合,不僅會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會是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文化競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