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廣東設計”的實踐品格

2020-01-25 16:22:53戴佳蔚張曉剛劉釗明
創意設計源 2020年6期

戴佳蔚 張曉剛 劉釗明

摘 要 總結“廣東設計”的實踐經驗,探究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中的歷史方位和突破方向。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考察、比較分析等方法,以“廣東設計”的概念辨析為切入點,梳理其歷史演變和當下狀態。“廣東設計”呈現出強烈的實踐品格:依托強大的制造業基礎,立足于經濟建設主陣地;政府、產業、科研、教育、應用各方緊密結合,形成充滿活力的工業設計創新機制;面向國家戰略,成為中國設計創新的“風向標”;持續開拓“廣東設計”創新發展的新業態及新領域。“廣東設計”邁向“灣區設計”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采取創新引領突破、統籌兼顧發展、定向精準幫扶、開展經驗推廣、打造學術高地等措施,進一步推動廣東設計的高質量發展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關鍵詞 “廣東設計”;實踐品格;灣區設計;使命擔當

引用本文格式 戴佳蔚,張曉剛,劉釗明.論“廣東設計”的實踐品格[J].創意設計源,2020(6):54-59.

Abstract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Guangdong design and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Guangdong design in deepening the wav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Guangdong design was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ort out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state. Guangdong design presents four major practical qualities: relying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ooted i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ial design innovation mechanism with close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and use is full of vitality;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striving to be the "leading geese" in national design innovation;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he new field of Guangdong Design.Clarify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Guangdong design to move toward the “Bay Area design”, and propose five response paths including innovation leading breakthroughs, overal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rgeted and precise assistance,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and promotion, and academic leadership to promote the dep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design .

Key Words Guangdong Design;practical character;Bay Area Design;unique miss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范式轉換與體系建構:跨學科視域下的中國現代藝術學理論研究”(項目編號:18FYS001);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資助課題階段性成果。

有些命題看似不言自明,比如工業設計天然就帶有鮮明的實踐性,而作為區域性的地方設計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我們追根溯源、窮理究因,則仍可發現這一看似沒有新意的命題之下蘊含著豐富的闡釋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破題“廣東設計”

這里要解決三個問題:

其一,“廣東設計”這一概念能否成立?當然可以成立。在我們看來,“廣東設計”不單單是個區域性設計概念,作為中國設計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還非常具有典范性。只要提起中國設計,我們甚至會在腦海里不自覺地首先映現出“廣東設計”的形象。比較而言,可能我國部分西部、中部和東北省份恐怕就不好采用類似的概念,諸如青海設計、寧夏設計、甘肅設計、安徽設計、黑龍江設計等。這并非否定其區域性設計的現實可能和存在價值,而是它們確實在區域性設計實踐探索和理論提煉方面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難以代表和顯示中國設計的某種文化屬性和時代性格,尤其是在產業對接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力方面還沒有拿得出手、令人信服的轉化成果。而“廣東設計”則不存在這些困擾。

其二,“廣東設計”意指何在?從時間節點來看,是指1978年以來的廣東當代設計。其以工業設計為主體,并延伸拓展到服務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形成視覺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品類齊全的現代設計體系。“廣東設計”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東設計”從業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伴隨著廣東制造業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而成長起來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其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是對“廣東設計”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和提煉的結果,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深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推進嶺南文化和外來文化互滲交織、產業設計化和設計產業化相向而行,在“廣東制造”邁向“廣東創造”過程中發揮了智力創意引擎作用。在提高制造業價值創造能力上,“廣東設計”闖出了一條“模仿—構造差異—集成創新—創造”的成功路徑[1],促進了工業設計從個體行為到產業構造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全國知名的品牌,在為我國經濟優化升級、高質量發展提供“廣東樣板”的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其三,“廣東設計”是怎樣形成的?“廣東設計”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文化土壤、政策環境和產業基礎,并主要依托地理空間(區域)分布和具體領域(行業)而不斷推進。從歷時性的縱向演進脈絡考察,“廣東設計”的產生離不開設計啟蒙,先后經歷過“志學”“求索”“而立”“行健”四個發展階段[2]。由于我國最初的設計創新基本上采取了“理論先行”或“教育先行”的模式,即當代工業設計在我國的出現不是基于企業的現實需求和實踐探索,而是通過率先在高校中開設相關專業、培訓專業教師來進行設計思想啟蒙和引入的。而珠三角的外向型企業則在OEM中逐漸學會了“照葫蘆畫瓢”——通過直接仿制西方產品而接受了最初的工業設計啟蒙和洗禮。“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構成了孕育“廣東設計”的文化土壤,專業教育和市場需求兩股力量在不斷磨合中日漸展現出巨大的威力,成為“廣東設計”的催化劑,使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成為引領中國設計的風向標。從共時性的空間和行業布局來看,“廣東設計”的地理空間分布集中在以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城市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并逐步向外圍擴散,與地方制造業發達程度呈正相關。其服務行業主要集中在家電、家具、建材、汽車、消費電子類產品、服裝以及移動互聯網領域,行業龍頭企業如華為、美的、格力、廣汽等,示范帶動作用顯著,愈來愈呈現出設計驅動型品牌的發展趨勢[3]。

應該說,“廣東設計”的概念內涵伴隨著設計實踐的深入仍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當中,需要我們及時跟進,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做出進一步的理論闡釋。

二、聚焦“廣東設計”的實踐品格

無論從歷史演進還是當下表現以及與兄弟省市設計的比較來看,“廣東設計”最突出、最鮮明、最典型的特征是其實踐品格,主要表現為:

(一)以制造業為依托,扎根于經濟建設主戰場

制造業堪稱立國之本,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4]。相較于后發地區的工業化以及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去工業化”,廣東制造仍是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憑依。依托體量巨大的制造業,“廣東設計”先發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不會出現“去制造業”造成的“產業空心化”境況。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制造業持續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2018年,全省工業總產值超15萬億元,是1978年的720倍;工業增加值4.07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8.6%。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廣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區域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中心[5]。

相應地,支撐上述產業發展的廣東工業產品經過技術改造不斷轉型升級、不斷更新換代,競爭力由弱轉強。一是傳統產品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質量穩定可靠。2019年,廣東的一些主要傳統家電產品產量持續攀升:電冰箱為1631.42萬臺、空調6691.42萬臺、彩電10 422.30萬臺。二是創新性產品接連涌現,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廣東的標志性產業,相關產品生產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2019年,廣東生產電腦5784.73萬臺、手機7.05億臺,分別為2000年的28倍和79倍,其中手機占全國的比重超40%,知名手機品牌生產企業華為、OPPO、VIVO、傳音控股等,均為廣東本土企業。高端裝備產品制造取得巨大成功,汽車產量311.97萬輛,為1978年的1035.8倍,SUV、MPV、新能源汽車等不但實現零的突破,而且生產規模迅速擴大①。

在廣東制造從小到大,由大轉強的過程中,“廣東設計”功不可沒。原因在于“廣東設計”本就應制造業而生,高度貼合產業成長,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砥礪前行。而另一方面,廣東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又提供了“廣東設計”快速崛起的產業環境,兩者形成了相互推進的良性循環。所以我們看到廣東企業開展工業設計中心認定工作態度積極,成效卓著,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廣東省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有2家以上,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有11家,數量居全國第一。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經2015年和2017年兩次共認定94家,分為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工業設計企業、工業設計基地三種類型。獲得認定的單位加強工業設計中心建設,充分發揮示范效應,增強工業設計創新力。各地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持續加大對獲得認定單位的扶持力度,按要求做好相關后續管理和服務工作,充分發揮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的示范帶頭作用,推動服務型制造業深入展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設計化和設計產業化相向而行,在經濟建設主戰場發揮了生力軍作用,促使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19年全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81萬億元,增長9.7%。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3.02萬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4.0:40.5:55.5,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3.8%[6]。

(二)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機制活力十足

廣東在發展工業設計過程中注重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激發企業積極性和創造性,初步構建起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企業協同創新、中介組織配合、專業人才支撐的工業設計創新體系。

一是政策傳導效應明顯。廣東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中央、省、市、區縣四級工業設計促進政策體系,能夠上傳下達,政策效果顯著。在其他省市,工業設計政策基本推進到省一級層面就很難落實到基層,但在廣東往往越往基層越有創新性的實施細則和行動計劃出臺。以制造業大市佛山市為例,既有市級的《加快發展佛山市工業設計研究報告(2019-2021)》,又有區級的《設計順德三年行動計劃》《禪城區扶持工業設計實施方案》,反應快,針對性強,措施得力。

二是設計創新成果豐碩,企業主體作用突出。從2019年全省專利申請量來看,計80.77萬件,其中跟工業設計密切相關的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60.44萬件。專利授權總量52.74萬件,居全國首位;其中,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46.77萬件。全年《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47萬件,居全國首位。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量29.59萬件,居全國首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6.08件。這些設計創新成果企業主體作用極為突出。全年共有7.8萬家企業申請專利60.02萬件,共有7.3萬家企業獲得專利授權41.10萬件,占比分別高達74.31%和77.93%[6]。

三是各級設計組織活躍,設計比賽成規模、上檔次。在廣東,省市級工業設計組織機構健全,各級各類設計比賽、設計論壇等活動頻繁,尤以“省長杯”最具影響力。2008年,經廣東省政府批準,廣東工業設計大賽被正式冠以“省長杯”名號,這也是工業設計競賽及工業設計評獎活動首次被冠以“省長杯”名號。將工業設計大賽和工業設計評獎冠名“省長杯”,實為我國開先河之創舉,體現了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工業設計的高度重視。“省長杯”迄今已舉辦九屆,2020年正舉辦第十屆,征集了一批極具顯示度和產業競爭力的獲獎作品。與之相呼應,全省各地級市前期開展的“市長杯”進一步提升了官方設計比賽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形成了良好的設計創新社會氛圍。

四是設計交流頻繁,設計教育緊貼產業。在“廣東設計”的構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顯著的要素,設計師展示才華的途徑多,同行間交流溝通渠道暢。廣東設計界與企業、政府、高校之間互動性強,是設計交流最活躍、最頻繁的區域之一。廣東是我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始源地,具有緊跟實踐的優良傳統。全省高等設計教育專業齊全,覆蓋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個層次,與企業聯合辦學的產業學院類型豐富,工作坊、工作室、實習工場、實踐基地等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實操的機會,設計教育從業者具有很強的服務產業意識,規模大、重實戰、應變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國際化程度高,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廣東設計”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效益獲取能力。

(三)服務國家戰略,爭當全國設計創新“領頭雁”

“廣東設計”從業者崇奉“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不固步自封,而是深入產業一線,勤于學習、樂于吸納,善于捕捉政策紅利,圍繞諸如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設計扶貧、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各種新嘗試層出不窮,積極探索中國設計的“廣東方案”。工業設計已經滲入到國家戰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像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主導發布的中國設計“逢簡六條”[7],開發設計扶貧“繕居”項目[8],聯合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同打造的“青田范式”[9],都為工業設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這些探索在國內都是領風氣之先,著實叫人為“廣東設計”所釋放出的創新活力驚嘆不已。

(四)持續開拓“廣東設計”創新發展新業態、新領域

“廣東設計”還體現出順應時代,因時而變,與時俱進的特征。“廣東設計”在發軔之初一度以平面設計名震全國,后又在長期的設計實踐中形成了品類齊全的現代設計體系:以工業設計為主體,延伸拓展到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如圍繞品牌營銷開展的平面設計(視覺設計)、致力于鄉村振興和特色城鎮建設的環境設計、數字化的數字媒體設計。“廣東設計”的內涵也因此呈現出不斷豐富和深化的趨勢。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廣東設計”邁出自主創新品牌設計的矯健步伐,設計業態層出不窮,交互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等競相登場,從構想變為現實,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廣東設計”領域的不斷拓展,與其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有著密切關系。國際一流設計大師深入廣東地方、高校、企業進行講學、授課、演講,擔任地方政府或企業的設計顧問、設計總監,以及開展設計合作已成為新常態。廣東本土的設計師、教育工作者出境深造、訪學,進行專業交流,不斷為“廣東設計”帶來新理念、新嘗試、新實踐,使其永葆青春的活力。

三、邁向“灣區設計”:新時代“廣東設計”的機遇和挑戰

“廣東設計”的實踐品格注定了其不會固步自封、就此止步,而是不斷進取、奮力開拓新時代條件下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總書記親自謀劃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空間載體,是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2019年GDP高達11.61萬億元(折合美元約16 624萬億),規模超過了俄羅斯,在世界國家排行中名列第11位②。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式拉開了廣東設計2.0——“灣區設計”的時代大幕:粵港澳攜手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加快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建設步伐。

按照“一廊、三極、十站點”的空間格局,建成深港、廣佛、珠澳三個極核,進而帶動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香港、澳門十個設計走廊核心站點建設,形成群落化、網絡化的空間站點布局,促進創新要素和設計資源有效、迅捷流動,形成一批以“工業設計+供應鏈”服務為特色的設計創新要素配置中心(城市空間站)和標桿項目,構建大灣區產業創新體系,促使全省設計發展上規模、上檔次,成為推動我國設計文化理論建構和創新實踐的先鋒,為使珠三角在中國制造強國戰略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提供強有力支撐,同時為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的體制創新提供實踐。

(二)“灣區設計”的使命擔當

從“廣東設計”邁向“灣區設計”,是“廣東設計”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邁出的新征程,具有更多的使命擔當。

其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全省經濟健康可持續、協調性發展。“廣東設計”最活躍的區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但不能自我設限,使之等同于珠三角設計。2019年,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為80.7%,東翼(汕頭、汕尾、潮州和揭陽)、西翼(陽江、湛江和茂名)、山區(韶關、河源、梅州、清遠和云浮)分別占6.4%、7.1%、5.8%[5]。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廣東設計”也存在布局不平衡和不協調的問題。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珠三角地區分別有14家和94家,占到全省的比重為93.3%和76.6%。而粵東、西、北地區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為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分別為14家、5家和2家。無論規模增長還是效益提升,珠三角地區的工業設計顯著高于粵東西北地區,表現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粵東西北地區的工業設計機構少而小,大多數都處于初創階段,缺乏相關扶持政策。粵東西北地區制造業企業的工業設計訂單大部分讓珠三角地區工業設計機構承接,本地設計機構業務量少,發展困難。同時,粵東西北地區對工業設計的認知程度更低,對工業設計接觸較少,普遍對工業設計概念理解較模糊,往往有工業設計行為而無工業設計意識。部分中小制造業企業觀念落伍、設計驅動品牌創新意識匱乏,普遍存在不重視工業設計的問題,難以留住設計人才。

此外,由于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在地理、資源、人文環境方面的差異和產業結構的差異,其發展定位和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粵東西北對設計與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不同于珠三角區域的特點:一是粵東西北出現了一些特色產業集群,如江門的摩托車產業集群、陽江五金刀剪產業集群等,這些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壯大無疑需要相較以往更為專業化的工業設計人才;二是一批高新制造企業入駐粵東西北地區,如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肇慶基地)、鼎星新能源汽車項目、厚能控資控股智能制造基地等,隨著這些高新制造企業的入駐,對高水平、高質量的工業設計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粵東西北在區域特色產業振興、設計公益扶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傳統文化挖掘、文創旅游項目等方面對工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隨著粵東西北對設計需求的增大,珠三角的設計服務已經全面輻射到了這些地區,粵東西北的企業設計外包業務,基本都是與珠三角地區的設計機構、院校合作,雙方的設計互動日趨緊密。設計扶貧和設計賦能對粵東西北地區企業尤為迫切[10]。加快“灣區設計”規劃和實施進程,顯然承擔著輻射和帶動廣東東翼、西翼和山區齊頭并進、健康可持續協調發展重任。

其二,“廣東設計再騰飛”,探索中國設計創新的新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發設計基礎較為薄弱的廣東,在改革開放中通過以技術引進、跟隨復制為手段快速實現跨越發展,經過實踐的反復改進完善,形成了廣東全球制造基地的后發優勢。廣東在推進工業設計引領經濟社會全面創新方面做出了極其寶貴的探索。通過園區孵化、政策扶持、研發協同、示范引領等方式,“廣東設計”出現了一大批令人矚目的成果并居于全國領先地位[11]。但在以網絡化和智能化為特點的4.0時代,北京、上海設計創新引領在前,山東、浙江甚至河北的設計創新追隨在后,“廣東設計”的領先地位遭遇了空前的挑戰。如何進一步發揮工業設計的集成創新功能,形成基于廣東省制造能力的核心競爭優勢,實現從“廣東制造”到“廣東創造”轉化的“持續創新”能力是“廣東設計”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因此,“灣區設計”戰略的提出和推進是“廣東設計再騰飛”的應然之舉。

面向新時代、新機遇,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拿出勇氣與信心,解決發展中的新問題,以“灣區設計”來推動“廣東設計”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速度向質量的轉變,二是由規模擴張向高水平提升轉變,三是由生產服務向驅動創新(拯救創新)轉變。藉此來探討“廣東設計”的當代經驗、蘊含的“廣東智慧”及對中國制造業優化升級所呈現的“廣東方案”,是新一輪改革開放賦予廣東的使命擔當[10]。“灣區設計”的實踐探索將徹底打開設計創新路徑,建立新的坐標,為中國設計創新提供新參照。

其三,邁向國際舞臺,爭做全球四大灣區的領航者。作為“廣東設計”的升級版,“灣區設計”以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門戶、產業創新的策源地、設計創新要素配置中樞為發展定位,全省一盤棋,統一謀劃,依托各地區(站點)的優勢產業集群和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開展設計創新要素資源配置,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和協會指導作用,支持省地共建模式推進[11]。重點提升環珠三角地區設計創新項目工程化和產業化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推動建立大灣區城市間以及大灣區與外部及周邊地區的協作機制。切實發揮“雙廊協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與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的協同)與“廊帶融合”(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與珠西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環深產業帶等的融合)作用與效應,使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廣東省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支撐。同時,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現有的產業優勢和其他優勢,在全新的國際化背景下實施設計品牌驅動戰略,敢于同全球其他灣區爭高下,進行設計服務輸出,打造“灣區設計”品牌。

(三)亟待應對的五大挑戰

當然,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灣區設計”亟待應對以下五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使“廣東設計”的DNA能夠延續并激發創新的動能。“廣東設計”有著非常輝煌的過去,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風貌,但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則要進一步突破“跟隨復制”的思維慣性及惰性,破冰前行,以思想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來應對一系列隱形和有形的桎梏束縛。

二是有機統籌主脈與分流的關系,強化區域設計風格的整體鍛造。“廣東設計”的主脈是工業設計。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廣東設計”不等于廣東工業設計。“廣東設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視覺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設計越來越呈現蓬勃興起之勢。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工業化和信息化雙向同步,工業設計自身的范式也呈現快速迭代的情形,各種設計類型的邊界日益模糊,設計的融合性和專業性需要更好地加以統籌協調。

三是要完成從突出局部到兼顧整體的轉變。如前所述,“廣東設計”主要立足于珠三角設計,但不能局限于珠三角設計,其理當還應涵蓋粵東西北設計。這樣才能構成“廣東設計”的完整拼圖。在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注意區域經濟社會的平衡性與協調性發展,振興粵東西北的進程中,“廣東設計”不能缺席。“廣東設計”亟需從珠三角設計的舒適區中突圍,輻射粵東西北,進而擴展到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完成自身的優化升級和國際化的優雅轉身。

四是協調經驗總結與示范推廣的關系。在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這,“廣東經驗”無疑是彌足珍貴的。但其還須解決好以下問題:“廣東經驗”是對特定時代條件下的區域設計實踐的經驗總結,究竟有沒有普遍的推廣應用價值?其在何種條件下才能對我國其他地區的設計實踐構成可復制的有效借鑒?其區域限定性與應用普適性的邊界何在?顯然,“廣東經驗”有著自己特定的適用邊界,切不可不顧實際照搬照抄。

五是注意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的有機統一。理想的情況是知行合一,但“廣東設計”的歷史存在“實踐的腿長,理論的腿短”“重行輕知”的傳統。實用理性思維主導下的廣東設計研究在理論探討的深度和廣度上存在嚴重不足,體現在“廣東設計”教育中還沒有一家設計學博士授權點,在全國的設計學研究及學科建設中話語權微弱[12]。如果不注意補足“短板”,只是做“行動的巨人,思想的矮子”,則“廣東設計”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仍是極為有限的。

(四)“廣東設計”應對挑戰的五大路徑

針對“廣東設計”邁向灣區設計的諸多挑戰,提出以下應對路徑,探求“廣東設計”發展的新方向。

一是創新引領突破。首先是思想創新,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步伐,把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和設計創新擺到“廣東設計”發展的首要位置;強化制度創新,增加省、市級單位在相關項目和研究的資金投入,推進設計產業的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同時鼓勵設計行業與其他相關行業探尋創新資源整合的新模式,完善設計的服務機制;最終實現實踐創新,完成從思想到制度最終落實到實踐的創新閉環。

二是統籌兼顧發展。持續穩步推進工業設計發展,兼顧發展視覺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其他類型設計,融入服務設計、體驗設計、可持續設計等新設計理念,形成工業設計為“領頭雁”,其他設計迎頭趕上的廣東設計“雁陣發展”新生態。

三是定向精準幫扶。發揮珠三角地區城市設計產業的先發優勢,點對點支援粵東西北設計,選派設計人才,傳授設計經驗,加大資金投入,穩步提升粵東西北地區的設計實力。粵東西北地區主辦或承辦一定比例省內設計活動的分論壇,吸引全國設計相關人員探討交流。

四是做好經驗推廣。不斷總結“廣東設計”實踐經驗,凝聚提煉其經過社會檢驗和市場迭代下產生的新設計方法和方向。同時注意對于“廣東設計”經驗的推廣,應基于各地產業特點和結構特征,結合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做好先行先試工作,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資源浪費。

五是打造“廣東設計”的學術高地。加快推進廣東高校的設計學學科建設,爭取早日實現設計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零的突破,吸引設計類實踐人才及研究人才向廣東匯集,打造全國領先的設計學學術高地,舉辦高質量的設計論壇和國際化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推動“廣東設計”的高質量發展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注釋

①上述數據系作者根據廣東省和全國制造業歷年生產統計數據比較分析得出。

②此處數據系作者根據珠三角9城市和香港、澳門的2019年度GDP統計數據加總,并與2019年世界各國GDP排名進行比較后得出。

參考文獻

[1]廣東省經貿委.廣東工業設計發展之路[J].廣東經濟,2008(8):8.

[2]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網站.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圓滿落幕[EB/OL].http://kw.beijing.gov.cn/art/2018/10/11/art_44_74170.html.

[3]童慧明.下一個風口:設計驅動型品牌[N].美術報,2017-11-11(23).

[4]苗圩.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J].今日制造與升級,2019(4):58-59.

[5]廣東統計信息網.風雨歷程 輝煌成就——改革開放40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系列報告[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901/t20190115_421140.html.

[6]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2019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stats.gd.gov.cn/tjgb/content/post_2923609.html.

[7]陳家好.助力杏壇打造產業孵化基地,“中國設計·《逢簡六條》”發布[N].珠江時報,2018-12-7(A4).

[8]徐勁聰.設計修繕居與家,廣東發起設計扶貧倡議書[N].南方都市報,2018-9-10(A15).

[9]施詩.順德杏壇:“青田范式”能否探索出復興鄉村文明新路徑[N].南方,2018(9):48-50.

[10]參見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關于進一步推動廣東工業設計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R].2019.

[11]胡啟志.共同創新:大灣區戰略下的設計選擇[J].設計,2019(12):72-75.

[12]龐范燁,張曉剛.基于SWOT分析的佛山禪城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研究[J].創意設計源,2019(6):64-70.

戴佳蔚 張曉剛 劉釗明

廣東工業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网站免费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夜色视频|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中日韩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色亚洲成人|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亚洲人妖在线| 在线a网站|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999精品在线视频| 色国产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91成人|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1级黄色毛片| 欧美天天干|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内毛片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日本一区高清| 久久网综合|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a|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