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學術界,是否入選核心期刊通常被作為判斷一個期刊影響力的重要依據。近年來,隨著核心期刊的評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評價指標的設置成為關注的焦點。國內學術界現行的四種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的選取有較大差異,由此導致評價結果也有較大不同。學術界應正確認識核心期刊的作用,以更加全面的視角評判藝術學期刊的影響力。
關鍵詞 藝術學期刊;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力
引用本文格式 黃向苗.藝術學期刊的影響力維度研究——以核心期刊評價指標的設置為視角[J].創意設計源,2020(6):77-80.
Abstract In the academic circle, whether to be selected as a core journal is usually used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judging the influence of a journal. In recent years, as the selection of core journals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setting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mong the four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s of core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leading to different evaluation results. The academic circl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ore journals and judge the influence of art journals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Key Words art journals; core journals;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fluence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 “藝術學期刊的影響力維度研究——以核心期刊評價指標的設置為視角”(項目編號:2016N64M)成果。
藝術學期刊是社科類期刊中特點相對較鮮明的一類刊物,與其他社科類期刊相比,具有專業性強、針對性強、受眾集中、讀者群相對狹窄等特征,因而通常被學者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期刊的影響力是一個關涉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社會實踐影響力和讀者、社會認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復雜現象。所謂維度是指一種視角。在學術界,是否入選核心期刊通常被作為判斷一個期刊影響力的重要依據,也就是說,藝術學核心期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藝術學期刊的整體影響力。近年來,核心期刊的評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評價指標的設置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本文擬從核心期刊評價指標的設置這一角度,對藝術學期刊的影響力進行具象化研究。
一、評價指標選取異同分析
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的推出,是為了便利和優化學術期刊的使用,以及優化文獻資源的利用。國內現行的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中,較有影響力的是四種,分別為:北京地區高等院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1]。四種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各有異同,都在重點關注“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的基礎上,輔以其他指標。具體來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有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影響因子等共計16個指標;《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下簡稱CSSCI)包括規范性審查和來源期刊遴選依據兩部分,遴選依據主要指他引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2個指標;《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以下簡稱《AMI綜合評價報告》)的評價指標由3個一級指標(即吸引力、管理力、影響力)、10個二級指標和24個三級指標構成;《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RCCSE)的評價指標則是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四種評價體系選取的評價指標,詳見表1。
《要目總覽》于1992年首次出版,開創了我國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大規模期刊評價的先河[6],之后每4年更新一次,2008年之后改為每3年更新一次,迄今為止已推出8版①。評價指標也從1992年版僅有的3個評價指標,即載文量、文摘量、被引量,增加到2017年版的16個。其總體研制原則和研制方法為分學科、多指標綜合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量評價為依據,以專家定性評審為補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科核心期刊表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成為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參考工具[7]。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于1999年被列為教育部重大項目,基本保持2年更新一次的頻率,迄今為止已推出12版②。該數據庫從來源文獻和被引文獻兩個方面向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提供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信息和各學科學術研究發展的脈搏;為社會科學管理者提供地區、機構、學科、學者等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數據,從而為其制定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科研政策提供決策參考;為期刊研究與管理者提供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多種定量數據,通過多種定量指標的分析統計,為期刊評價、欄目設置、組稿選題等提供定量依據;同時,為出版社與各學科著作的學術評價提供定量依據[8]。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與完善,該評價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于2018年推出。此前,評價研究院前身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曾于2014年開展一個大型評價項目,并在人民大會堂發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 年)》[4]1。再之前,則是受到學界廣泛關注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CASS)③。《AMI綜合評價報告》與之前的幾個版本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強調學術性評價同時,加入意識形態屬性指標;定性定量相結合,突出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作用;指標體系設計合理,更加契合期刊編輯出版流程;評價打分具有延展性,引入扣分機制;重視刊物論文質量,推出以文評刊指標;關注期刊傳播形式變化,將期刊網站建設、開放獲取等情況納入評價范圍[9]。該評價體系在核心期刊的基礎上提出了權威期刊的概念,更加細化、區分了期刊的影響力,為有類似需求的社科研究機構與研究人員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RCCSE)、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教評價網等單位于2009年3月正式推出第一版,隨后每隔兩年推出新的一版,迄今為止已推出5版④。RCCSE從期刊發文和被引用兩個方面定量反映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選取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從定量角度反映了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而在定性方面,以專家評審意見作為期刊排名微調的依據,并在各指標權重分配中,特別強調期刊被引用或被摘錄情況。該評價體系相較其他三種評價體系,研制時間相對較短,在學界的權威性及被認可程度稍嫌不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評價結果比較及分析
由于評價指標選取的不同,上述四種評價體系的核心期刊遴選結果也有較大出入。以藝術學為例,《要目總覽》(2017年版)收錄35種期刊,CSSCI(2019-2020年)來源期刊為23種,《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收錄24種期刊(其中權威期刊 1 種,核心期刊23種),RCCSE(2017-2018年) 收錄18種期刊(其中A+等級5種,A等級13種)。具體期刊收錄情況,詳見表2。
收錄期刊最多的《要目總覽》和最少的RCCSE之間,數量幾乎相差一半。而四種評價體系共同收錄的期刊僅有10種,分別是:《民族藝術》《藝術百家》《當代電影》《電影藝術》《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學》《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裝飾》《音樂藝術》。由此可見,各核心期刊目錄不僅選取刊物的數量上有較大出入,具體選取的期刊也有較大不同。
之所以評價結果會有這么大的差異,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上文提到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選取的評價指標不盡相同。
二是各評價體系選用的數據庫不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選擇評價指標統計源的原則是:學科全面、選刊恰當、編輯規范、卷期完整、用戶量大、統計準確。這一版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統計源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Web下載量增加了新統計源“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所有統計源共計49種[2]86?!吨袊宋纳鐣茖W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數據來源為評價院自建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數據庫(http://www.nssd.org/)[4]3;CSSCI的數據來源為CSSCI系列數據庫[3];RCCSE采用其自主研發的“RCCSE中國學術期刊信息征集系統”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是學科分類的差異。例如,在學界有較大影響力的期刊《文藝研究》,CSSCI和《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都把其列入了核心期刊甚至權威期刊,但在其他兩種評價體系的“藝術學”分類中卻不見其身影?!吨形暮诵钠诳靠傆[(2017年版)》將其收錄到“文學(除中國文學作品)類”,RCCSE也將其歸入“文學”學科。類似的例子并不鮮見。
結語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科研管理、圖書館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學術期刊等在利用其發揮正面作用的同時,要認識到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正如評價體系自己所指出的:核心期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根據某學科論文的信息和使用情況在期刊中的分布狀況,來揭示一定時期內某學科期刊的發展概貌,為圖書情報界、出版界等需要對期刊進行評價的用戶提供參考,不具備全面評價期刊優劣的功能,不能作為衡量期刊質量的標準,更不能作為學術評價的標準[2]98。
藝術學期刊在辦刊過程中,應該對自身期刊的特點有清晰的認知。由于載文學科單一、讀者群相對小眾、受眾面窄等特點,決定了藝術學期刊不可能像綜合類刊物那樣有很高的影響因子,因此,不能一味追求評價指標的數字上的提升。與此同時,不可否認,提升藝術學期刊影響力的有效途徑是進入核心期刊目錄。針對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設置的評價指標異同,藝術學期刊應學會有的放矢,以爭取進入核心期刊,或繼續保持核心期刊的地位。在此基礎上,藝術學期刊要積極拓展辦刊資源,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擴大期刊的受眾面,增加期刊的閱讀量,提升刊物質量,最終有效擴大自身刊物的影響力。
注釋
①分別是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以及2017年版。
②分別是1998、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6、2017-2018、2019-2020年版。
③CASS最后一版為2013年版,當時選用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期刊總被引、期刊影響因子、轉摘量與轉摘率、基金論文比和綜合刊學科核心指數,其他評價指標還有:他引量、學科載文量、引文率、即年影響因子、下載率等。
④分別是2009、2011、2013、2015、2017年版。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課題組.探索引領社科期刊健康發展的有效機制[J]. 紫光閣, 2015(8):66.
[2]陳建龍,朱強,張俊娥,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2017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 期刊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集刊遴選實施方案(試行) [EB/OL].https://cssrac.nju.edu.cn/gywm/lxbz/20200102/i64328.html.
[4]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AMI 綜合評價報告(2018 年):A 刊評價報告[R]. http://casses.cssn.cn/kycg/201904/t20190419_4866728.shtml.
[5] 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EB/OL]. http://qk.nseac.com/html/644/458692.html.
[6] 許新軍. 優化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五維路徑——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118.
[7] 王惠翔.我國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分布分析解讀[J]. 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 2009(4):65-68.
[8]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簡介[EB/OL].https://cssrac.nju.edu.cn/cpzx/zwshkxywsy/20191231/i64032.html.
[9]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課題組.人文社科期刊評價如何實現科學權威公開透明?[N]. 福建日報, 2018-05-07.
黃向苗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