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波 高金華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鄉村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構建多方合作框架、培養服務鄉村專業人才,是風景園林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擴展學科邊界的重要方向。基于產學研的合作內涵,融合鄉村振興中各方主體特性,提出“校企地”人才培養框架。以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系參與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其構建、運作及取得的成效。最終得出結論:“校企地”框架延續了產學研合作基本邏輯,以服務鄉村為目標導向,更強調地方政府與民眾的作用。
關鍵詞 風景園林;碩士;鄉村振興;產學研;校企地
引用本文格式 賴文波,高金華.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碩士“校企地”培養框架探究[J].創意設計源,2020(6):68-71.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a multi-party cooperation framework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ices are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adapt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subject. Based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r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university-industry- locality " talent training framework. Takes the rural practice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its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 university-industry- locality " framework continues the basic logic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but emphasizes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public. It is a spe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oriented towards serving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maste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niversity-industry-locality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編號:2018ZB11); “校企地”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協同育人模式構建(項目編號:Y2191951)階段性成果。
引言
城市與鄉村是經濟、人口與物質空間的兩個組成部分,對于二者關系及內涵的認知存在價值觀與階段性差異。從發展經濟學和區域經濟視角,二者經歷了二元對立、完全市場調節到工農融合、城鄉協調發展、宏觀調控與市場共同作用的轉變與發展;從產業發展視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強調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建設發展的價值及重要性[1]。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經歷了一系列轉變,城鄉關系也隨之轉變,總體來講可以將我國的城鄉關系分為三個階段:1.建國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工業主導農業(鄉村建設支持城市建設)”的城鄉發展格局;2.改革開放后,鄉村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問題凸顯,工業優先的發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城鄉統籌的發展模式,城市建設開始反哺鄉村發展;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意味著我國城市與鄉村建設進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發展的階段。2018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組建農業農村部,整合了多部門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行政職能,為鄉村振興進行了頂層機構設計。
此后,諸多研究圍繞著黨中央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總要求展開論述,其普遍認為改革開放至今,經濟高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層面的建設投入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提出鄉村振興要把握住“人—地—錢”這條主線[2]。盡管如此,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戰略存在內部局限與外部環境干擾,其中人才短缺是鄉村振興亟需破解的難題之一。針對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調了人才在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作用;2019年3月頒布的《農業農村部2019年人才工作要點》提出“啟動實施‘雙百工程,整合資源,支持100家涉農職業教育機構,培養100萬名具有中高等學歷的鄉村振興骨干人才”。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機遇,為各領域、各學科開拓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同時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更深刻的挑戰。
一、風景園林與鄉村振興
(一)研究與實踐進展
人居環境科學中,風景園林與建筑學、城鄉規劃形成了理論與實踐體系的支撐點[3],鄉村是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園林在鄉村振興中應發揮重要作用。從學科的研究內容上看,風景園林對物質空間、生態系統與社會人文三個方面的涵蓋[4]對接了鄉村風貌景觀建設、生態保護修復與傳統習俗的延續等內容。人才是鄉村振興實施的基石,當前風景園林介入鄉村振興已形成一定的實踐與研究積累,但對專業人才培養、輸出仍未形成有效模式。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探討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是適應國家戰略導向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服務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機遇與挑戰
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是城鎮化成熟后國家實現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以珠三角地區為例,截至2018年其城鎮化率達到85.91%,已經達到城鎮化的穩定階段,因此鄉村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已成為珠三角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珠三角地區高度發展的城鎮化,加上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影響力的擴大,使其城市反哺鄉村建設的能力、鄉村發展的需求與前景高于其他地區,這為風景園林鄉村振興專項人才培養帶來了充分的優勢:1.政治層面的高度支持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搭建了平臺支撐,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廣東省各級政府針對具體情況出臺了相應政策文件,各鄉鎮政府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對接為鄉村建設與發展謀出路;同時村民參與規劃建設的熱情較高,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地方支持。2.相關企業眾多——珠三角擁有眾多的風景園林設計企業,包含了知名的園林上市企業、設計機構和房地產開發公司,居于全國領先位置,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企業意識到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前景,聯合高校展開相關研究與建設的意愿提升,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支持。
該地區高度發達的城鎮化水平使得人才培養過程與成果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特殊性,這一方面將使輸出人才具有較為廣闊與前沿的視野,另一方面可能存在著過度理想化而帶來與其他地區現狀、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地區優勢,著眼于鄉村建設與發展的本質問題,轉變思維關注地域性差異,重點提升專業水平與能力。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系依托學校平臺,以建筑學院三個一級學科(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為載體,充分發揮產學研優勢,立足于珠三角地區鄉村建設的優勢與特色,在風景園林碩士階段的教學、研究與實踐過程中積極搭建“校企地”合作框架,吸引多方平臺共同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課程群、實踐平臺與服務客群建設,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校企地”人才培養框架
(一)產學研合作
本世紀初,我國風景園林人才培養在數量、質量上與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不相匹配[5],為應對這種現象,各高校積極探索風景園林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教育目標、創新發展教學培養體系、構建教學培養評價體系對專業辦學進行校內、校外的綜合評價與監督[6]等方案。盡管這些教學培養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教學內容與方式仍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其知識體系存在明顯的邊界效應,這與強調應用為導向風景園林的學科特色存在出入。隨著與國際合作的深化,風景園林人才培養的交流加強,學界開始關注國外風景園林人才培養的模式[7-8],同時我國供給關系開始轉變與產學研合作深度推進,市場對風景園林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強,也帶來了教學模式的反思與轉變。在這種轉變過程中,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積累營造了積極的環境,并使其獲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為例,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筑學科在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模式中積極探索人才配置與市場化的發展要求,具有鮮明的特點[9]。華工風景園林系近年依托學院產學研平臺分別與12家風景園林設計單位簽署聯合培養平臺協議,同時在風景園林職業規劃課程中,搭建“多元師資”平臺探索碩士職業規劃多元特征[10],為人才培養與人才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與環境。
產學研有效促進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其中企業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架構、高校教學培養的反饋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當前的市場中,城市是實踐與研究的主要對象,大部分人才的培養與輸出仍以滿足城市建設需求與應對城市問題為目標。但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是落腳點,其空間發展模式、產業集群與服務對象都與城市發展模式存在巨大的差異,以當前市場的思維與目標培養風景園林鄉村振興實踐人才必然存在問題,其與鄉村的建設與發展需求相脫節。鄉村振興是自上而下展開的鄉村發展議題,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地方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支撐,同時相關研究表明政府、產業、高校(官產學)的三重螺旋作用對于高校與企業都是一種更好的制度安排[11]。因此,培養風景園林鄉村振興人才不僅需要融合高校與企業的資源,更應關注到各級政府的影響與作用,其中地方的影響更應關注。統籌發揮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優勢與作用,是高校基于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鄉村振興人才的發展趨勢與需求。
(二)“校企地”框架
基于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系參與鄉村建設的經驗,筆者提出風景園林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校企地”框架。在該框架中,教學培養對象是風景園林相關專業有志于服務鄉村的學生,高校、企業、地方分別承擔“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建設實施”三個支撐模塊,其中高校基于已有的培養體系,統籌社會企業與地方資源,構建有效的互動反饋機制為教學培養體系建設提供支撐(見圖1)。筆者認為“校企地”框架延續了產學研合作中高校與企業“共建課程、共育人才”的特征,同時強調在鄉村振興這一戰略背景下地方對風景園林碩士人才培養的作用。具體來講,其包含“校企”“校地”“地企”三條合作途徑:
1.“校企”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從理論知識到專業實踐的途徑,體現了產學研的基本邏輯,高校與企業良性互動形成雙向反饋機制為人才培養、高校科研與企業發展提供支撐;學生到企業進行業務實習,完善實踐知識體系的架構、提高業務能力;企業研究資金投入,如設立企業獎學金、贊助科研經費等為高校開展實驗研究、現場調研等提供支持;高校的知識溢出、人才輸出為企業創新與高效積累人才服務。
2.“校地”
“校地”合作是人才培養從理論知識到鄉村建設的途徑,強調在產學研的基本邏輯上拓展合作對象、充分發揮地方的作用。地方政府對人才的需求與對研究的支持成為“校地”合作的基礎;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是村民,深入調研了解村民的訴求、發動村民共同參與鄉村建設是其基本思路。
3.“企地”
“企地”合作是高校統籌企業與地方資源實現風景園林鄉村振興人才輸出進而為鄉村建設服務的途徑:企業作為鄉村建設的承包方,經過相關人才積累可以高速對接鄉村建設的專業人才需求;地方對企業的反饋使其調整優化工作模式與創新思路,更有效地參與鄉村建設。企業對高校的反饋、地方對企業與高校的反饋最終會導致教學模塊的適度調整與優化,為風景園林鄉村振興人才的輸出提供有效支撐。這些人才大部分進入市場間接為鄉村建設提供服務,另一部分直接到地方支撐鄉村振興。因此企業與地方的合作是風景園林專項人才服務鄉村建設的最終途徑。
三、“校企地”框架的實踐與成效
(一)實踐方式
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系積極探索“校企地”實踐方式: 2017-2019年,連續三年以夏令營形式招募全國各大高校風景園林應屆畢業生,聯合國際怡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廣州)與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黃花鎮地方政府開展鄉村建設與地方發展研究:2017年,夏令營以“鄉村態度”為主題,以黃花鎮藍房村的建設與發展為對象開展; 2018年以“ ‘我們的田園·鄉村中國”為主題,對黃花鎮觀音谷地區及周邊村落,探討基于全域旅游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在夏令營期間,通過實地調研——村落情況實地勘察與村民訪談、設計工作坊——高校教師講座與設計指導、企業沙龍——實踐案例與前沿理念分享、地方代表參與評圖等形式開展鄉村發展研討與設計。
2018年8月聯合廣州市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與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地方政府以“未來·自然邦”為主題舉辦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生態城鎮”風景園林研究生暑期學校,深入村落,通過對其生態環境、村民與地方政府意愿調查,圍繞“生活、生產、生態”等方面展開研究與規劃設計,對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人才起到了積極探索與培育的作用。除此之外,針對鄉村振興在校內與相關企業開展了主題沙龍與課程學術講座等。
(二)成效與反思
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系近年來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促進專項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支撐:1.從人才培養平臺上看:2017年與國際怡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簽署聯合培養平臺協議、設立怡境獎學金,拓展了實踐平臺;連續三年的夏令營活動中,學生與當地村民、地方政府代表一起談論鄉村建設的需求與模式,真正體現了為鄉村建設的目標,擴展了地方資源對科研的支持;2.從高校人才培養的反饋機制上看:學生參與公司實習檢驗理論體系、彌補不足、增強實踐能力;同時學生到地方參與鄉村建設的探討,總結鄉村建設的經驗、反饋教學建設,形成“共建課程、共育人才”的良性互動;3.從與地方合作影響上看:三年來風景園林系先后與黃花鎮、新興縣地方政府簽署協議掛牌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拓展了鄉村振興實踐平臺;4.從高校影響力來看:隨著相關活動的展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在珠三角鄉村建設中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在學術與社會影響力上皆積累了相應成果。
盡管相關的經驗表明“校企地”框架具有可行性與一定的優勢,但這離不開珠三角的區域優勢在其探索過程中的積極推動;由于鄉村建設等相關議題并未成為風景園林的主流研究方向,在高校內存在有志于服務鄉村建設的學生較少、課程體系尚未完全匹配等現象;同時現有項目合作大多以設計工作坊為主,在工作坊中強調了地方的參與,但其程度仍然不夠,導致學生對于地方的認識、需求還不充分。因此當前“校企地”框架面臨人才培養特殊性、受眾少、實踐方式單一等局限,這也是其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
結語
目前鄉村振興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黨中央和政府在頂層機構設計與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層面釋放了積極的信號。村落生態環境治理、社會人文等問題與風景園林學科研究問題相契合,風景園林應該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服務鄉村建設、擴大社會影響力。人才培養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支撐,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是風景園林參與鄉村建設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張軍. 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 中國農村經濟, 2018(1):2-10.
[2]劉彥隨,周揚,李玉恒.中國鄉村地域系統與鄉村振興戰略[J].地理學報,2019,74(12):2511-2528.
[3]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4]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1):56-59.
[5]朱祥明. 對風景園林教育的幾點思考——從設計行業的需求談風景園林人才的培養[J]. 中國園林, 2007(11):93-94.
[6]林世平. 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21(5):46-50.
[7]林廣思, 朱紅. 法國風景園林高等教育院校設置[J]. 中國園林, 2013,29(6):30-34.
[8]賴文波, 鄧宏, 張美琴. 淺析日本風景園林專業碩士教育評價體系[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3(5):29-33.
[9]何鏡堂.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科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模式探析[J]. 南方建筑, 2012(5):4-6.
[10]賴文波,蔣璐韓.多元師資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碩士職業規劃課程建設——以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系為例[J].風景園林,2019,26(S2):62-66.
[11]吳玉鳴. 官產學R&D合作、知識溢出與區域專利創新產出[J]. 科學學研究, 2009,27(10):1486-1494.
賴文波 高金華
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