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社區教育的發展,社區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文章基于蘇州市相城區元和街道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的實踐操作,著眼于基層社區教育運行策略的探索,旨在有效地推進區域社區教育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基層街道;社區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0)05-0069-03
加快發展城鄉社區教育,不斷滿足全民終身學習的需求,蘇州市教育局等14個部門下發《關于加強社區教育工作推進學習型蘇州建設的意見》(蘇教〔2016〕7號)的文件,“發展社區教育,建設學習型蘇州”全面深入推進。“市開放大學—區社區培訓學院—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村(居)市民學校”的社區教育系統形成。以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為主體、村(居)市民學校為基礎的社區教育承辦載體,運行模式與實施策略成為探索的重要方向。
元和街道是2014年蘇州市教育局確認的首批“蘇州學習型街道”,是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授予的 “2015年度全國社區教育示范街道”。為夯實元和街道社區教育的基礎,打造“幸福元和‘書式生活”終身教育品牌,呈現全國社區教育的元和樣本。文章以元和街道為例,進行基層社區教育運行策略分析。
一、社區教育運行策略之“找準落腳點”
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把“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作為我國中長期教育發展三大目標之一。《關于加強社區教育工作推進學習型蘇州建設的意見》(蘇教〔2016〕7號)文件指出,建設學習型城市是實現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基石。大力開展面向廣大市民的社區教育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基本途徑。因此,元和街道在學習型街道建設中,社區教育陣地和隊伍建設是其落腳點。
近年來,我們十分注重社區教育陣地和隊伍建設,2007年元和街道成功創建首批江蘇省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到2019年全街道28個社區全部成功創建省級標準化居民學校。這些實踐提升了元和街道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的基礎能力、服務能力、培訓能力、便民能力。
二、社區教育運行策略之“把握作用點”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指出,社區教育實施原則,一是堅持以人為本,需求導向[1]。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需求為導向,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二是堅持社區為根,特色發展[1]。立足社區,面向基層,辦好居民家門口的社區教育。由此,元和街道社區教育工作力求精準把握兩個作用點,發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的社區教育指導作用和基層居民學校的社區教育橋梁作用。
近年來,我們開展以元和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為龍頭,社區居民學校為橋梁,面向社區居民為主體對象的教育便民惠民活動。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發揮社區教育指導作用,圍繞蘇州市級社區教育實驗項目“黨建引領 社教踐行”進行居民學校管理人員的培訓,積極儲備師資,建設一支適合社區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 ,積極推進志愿者隊伍的培育。基層居民學校發揮社區教育橋梁作用 ,建立積極分子隊伍,發現大眾能人隊伍。據此來探求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需求為導向的基層社區教育運作方法,涌現康橋花園社區《螢火蟲公益讀書站》、香城花園社區《330社區教育大課堂》等基層社區教育工作操作實例。實現元和街道轄區內社區教育的聯動,讓社區居民經歷社區教育的真情體驗,享有社區教育的獲得感,真正成為社區教育的受益者。
三、社區教育運行策略之“加碼著力點”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還指出,社區教育要堅持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堅持改革引領,創新驅動[1]。由此,元和街道社區教育把整合資源與創新驅動加碼自覺作為社區教育工作的著力點。發揮元和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的推動引導作用,整合教育資源服務社區居民學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2]。
近年來,元和街道社區教育的主體思路與內容選擇著力于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創新實踐。發揮社區教育中心作用,組織協調基層社區項目實施,引導居民參與,體驗家門口的教育活動。元和街道開展社區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
(一)進行社區教育項目化運作
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蘇州市教育局等部門下發的三個社區教育文件精神。我們在2017年制定了“相城區元和街道社區教育項目活動實施方案”,確定了社區教育項目化工作推進計劃(見表1)。
我們結合實際認真落實工作方案,在2017年試點(6個)、2018年推廣(23個)、2019年深化(重點6個、一般11個)的基礎上,認真總結2017~2019年元和街道社區教育項目化工作實施方案經驗。2020年將對基層社區實行項目配送,經征集、篩選確定項目數9個。
(二)開展社區教育實驗項目
社區教育實驗項目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推手,元和街道積極實踐,緊緊圍繞2018~2019年蘇州市級社區教育實驗項目“黨建引領,社教踐行——330教育便民惠民項目”的主題,有組織實施實驗項目。總結分析整理數據資料,將實驗結果轉化為實驗成果。 “黨建引領,社教踐行” 實驗項目在2019年蘇州市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結題評比中獲得蘇州市一等獎。初步實現元和街道“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處、人人是學習之人”的學習型街道的氛圍,加快學習型社會發展進程的實驗目標。
(三)打造社區教育品牌項目
社區教育品牌項目培育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積極舉措。2019年“幸福元和 ‘書式生活——元和街道閱讀推廣活動”被蘇州市教育局確認為2019年蘇州市社區教育項目。2020年圍繞相關主題內容,制定“幸福元和‘書式生活——元和街道社區教育品牌行動”綜合實施方案,積極打造元和街道社區教育品牌的升級版。
(四)社區教育非遺特色傳承
2020年6月21日組織 “風雅尚遺音,元和非遺夜”直播活動,元和非遺傳承人走進直播間。相城非遺館迎來五位特殊的客人,他們分別是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王建江老師、陸慕蟋蟀盆傳承人袁中華老師、陸慕金磚袁氏堂(今中平澄泥堂)傳承人袁超老師、大石金生的創始人李金生老師以及巧生爐傳承人陳冠丞老師。直播在抖音以及微博兩個主流平臺上進行,用直播的方式來宣傳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8年以來,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利用元和街道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開設多期“非遺技藝傳習班”,傳承元和特色地方文化。圍繞“我眼中的非遺”開設緙絲、泥盆志愿傳習班,邀請非遺傳承人大師授課,通過手把手、面對面教學,讓居民親身領略非遺文化,提高學員對非遺文化的認識,使制作技藝得到傳承。
非物質文化傳承志愿傳習班是元和社區教育地方特色的體現。讓更多的人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瑰寶得以傳承,經久不息。
(五)社區教育“草根”團隊培育
堅持社區為根,特色發展,立足社區,面向基層,辦好居民家門口的社區教育[3]。充分發揮元和文體教育服務中心黨校、成教中心、文化中心“三位一體”的優勢,同老年大學、老年體協等社會機構,進行社區教育“草根”團隊培育。2019年,元和街道文體教育服務中心共計扶助御窯金磚郎朗舞蹈隊、綠色時光戲迷俱樂部、琴之韻旗袍隊、中惠時裝隊等21個團隊。
四、社區教育運行策略之“聚焦深化點”
隨著《關于加強社區教育工作推進學習型蘇州建設的意見》的深入推進,終身教育理念持續加強,提升社區教育意識成為元和街道運行的深化點,我們的工作著重聚焦以下四點。
(一)社區教育整體推進意識
為實現元和街道部門的聯動,要將社區教育納入街道工作和考核方案中,實現社區教育為社會中心工作服務,提升社會治理,例如,社區教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社區教育與推進經濟活動的有機結合等。
(二)社區教育創建推動意識
各級各類社區教育創建活動是推動區域社區教育工作的推手,充分利用創建活動,自覺接受社區教育專業部門的指導,如學習型城市、學習型鄉鎮(街道)、社區教育示范鄉鎮(街道)、省標準化居民學校、游學項目、學習苑等建設活動。
(三)社區教育媒體宣傳意識
加強社區教育的宣傳報道,是提高社區教育在社區領導、居民群眾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每一位社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2019年“幸福元和‘書式生活——元和街道閱讀推廣活動”社區項目,10篇活動稿件在看蘇州、引力播、交匯點、美麗元和等媒體宣傳報道,此項目被蘇州市教育局確認為2019年蘇州市社區教育項目。
(四)社區教育理論提升意識
開展社區教育理論研究,努力進行理論指導下的社區教育實踐,結合社區教育課題,撰寫社區教育經驗總結,積極發表論文,展示有特色的社區教育成果,如結合2019~2021年社區教育蘇州市級立項課題“社區教育運行策略的研究——以元和街道社區教育為例” (課題代號:SZS-L-2019013)進行理論探索,論文《居民學校,基層社區教育靚麗平臺——元和高新區居民學校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簡述》在《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年第1期上發表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Z].
[2]張連緒,勞逸媛.培養社區公民: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路徑探索[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2):1-8.
[3]楊海華,李芷璇.鄉村振興背景下社區教育培育鄉村終身學習者的構想[J].職教論壇,
2020(2):101-107.
[作者簡介]戴鶴林(1962-),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元和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副校長,研究方向:基層社區教育實施。
[責任編輯 王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