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國文明長河孕育了獨樹一幟的中國文化,它講述了各個朝代興衰起伏,也娓娓道出中華文化的歷久彌新。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長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既是向心力的源泉,又是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動力,在現代化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五牛圖》作為文物,與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有必要深層次了解文化和文物的內在含義。
傳統文化是合成詞,由“傳統”和“文化”兩個詞語組成。從語義上來講,《辭海》把“傳統”解釋為“歷史沿傳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概括地說,傳統主要是指一個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長期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積累、積淀并沿襲傳承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傳統文化經過一代代的傳承留下來的優秀文化內核可以不斷指導后代。正如德國哲學人類學家蘭德曼說:“通過傳統,知識和技術如同救火線上的水桶一代代地傳遞,而且靠典范傳達給后世,于是前輩的傳統引導著人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物質層面,是中國人民智慧和觀念的結晶,是中國文化底蘊的豐富載體,也是中華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一直將牛看作成勤勞能干的象征。中國人對牛也頗有好感,不僅是因為牛力氣大,性情溫順,也因為其幾千年來在田地里辛苦勞作,不求任何回報的精神。古往今來,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一般的百姓生活和歷朝歷代的農本思想。
《五牛圖》由唐代宰相韓滉所作。古代有“絹保八百,紙壽千年”一說。《五牛圖》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少數幾件傳世紙畫的真跡之一。而對于畫作,《韓非子》中有記載:“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因為犬與馬,人們可以朝夕相見,畫得像卻很難,鬼魅誰也沒見過,所以畫得像容易。有人說,這幅畫是韓滉模仿自己五個兄弟的性格而創作的;也有人說,相傳,他有一天出游時目睹田間耕田景色,有感而發做出畫作。韓滉對畫作細微處的刻畫極為到位,將牛的倔強、溫順以及力量感傳神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繪畫者高超的技藝。乾隆帝看到這幅畫時愛不釋手,在旁題字道:“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詎唯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這首詩的前三句都是寫有關畫的事情,第四句則引用了典故“丙吉問牛”來表達觀點——宰相韓滉關心農事,鼓勵發展農耕經濟。而《五牛圖》在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
《五牛圖》映射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文物以其深厚的歷史色彩和承載的文明信息,彰顯著文化的發展歷程和階段特點。中國從古至今都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封建社會,歷朝統治者都把“士農工商”的次序排好,以彰顯其重要地位。據記載,在整個宋代,它都被珍藏在皇宮內苑之中。到了元代,它更是被各個文人墨客所珍愛。清代,它更是被乾隆帝把玩。這更加說明了稀世珍寶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豐富文化內涵。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與牛有關的最有名的當屬《詩經·小雅·大東》中牛郎織女的故事,牛在神仙與人的故事中更是犧牲自我,成全了別人的愛情。牛的圖騰崇拜更是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每治好一處,就會投入一只鐵牛,以鎮水患。牛在人類告別“刀耕火種”的文明社會進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牛也稱“仁畜”。近現代作家、藝術家更是創造出無數與牛有關的詩句,有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朱自清也在其《春》中寫道“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宋代詩人雷震也寫道:“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五牛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目標,以期使中華民族再次以高昂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當前,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優秀的傳統文物是中華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體現,文物在延續中華文脈,散播中華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文物的消亡往往和文明的消逝相伴,就像巴西國家博物館、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讓百年千年的歷史一夜化為灰燼。同樣地,文化繁盛是文物創造的源泉。近年來,很多媒體在宣傳活動中不斷彰顯中國精神。其中有一幅叫《中國夢,牛精神》的畫作引起了人們的聯想,它向人們展示了腳踏實地、敢于拼搏、開拓進取、勤勞奉獻的牛精神。俗話說,人勤一世千川綠,牛奮四蹄萬頃黃。每個中國人都應傳承這一文化,艱苦奮斗,繼往開來,秉承“牛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人們要立足于保護開發,闡釋文物內涵。清朝滅亡后,《五牛圖》被侵略者掠至海外,1950年初,其被帶到中國香港拍賣,明碼標價。周恩來總理在知道這件事后指示相關人士不惜任何代價收回和保護文物。由于朝代更替,幾番輾轉,畫面已經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等到近20年后,該畫才被完全修補好。裝裱修復的《五牛圖》又重新煥發生機,供世人賞析。而僅僅修補好這幅傳世珍品還沒能充分展現它的現實意義。2014年,朱炳仁根據《五牛圖》進行立體化呈現,以全銅材質塑造了活靈活現的五牛案頭擺件“五牛積福”,意為“五福臨門”,作為國禮贈給外賓。這五只牛祈望五福臨門,國泰民安,五牛即五福,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成。這件禮品不僅讓外賓深切感受到有觸覺的中國傳統文化,也讓中國文化更便捷也更潛移默化地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以及對文物的認識。
除了國禮牛,在北京人氣最旺的王府井大街上,陳列著由現代藝術家朱炳仁創作的全古銅色五牛雕塑,這些如同真牛大小的五牛每天和千萬游客接觸,向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國人民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牛代表堅毅、堅定、拼搏,是象征吉祥的瑞獸。2013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講,“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中國將繼續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五牛圖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激勵前行的人們,還會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的關系。
中華優秀的文化遺址與文物是中國重要的物質文明,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國燦爛的中國,其中文化蘊涵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文物的歷史底蘊值得人們尊崇和敬仰,每個中國人有責任和義務將其與育人、經濟發展、富國強魂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助力。對于中國而言,這龐大的財富對中國引導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中國影響力有著巨大的作用。作為接棒人,年輕一代更應該保護好、繼承好、發展好這筆傳世底蘊。對于世界來說,“一帶一路”的開辟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途徑,人們要把握機會,增強文化的影響力,發展文博事業和文創產業,為中國擴大影響力,讓外國友人更加了解中國做出貢獻。
(遼寧大學)
作者簡介:許琳(1997-),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