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載體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民俗文化中充滿藝術魅力的風箏,從里至外都飽含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風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登上了全球的大舞臺,被傳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本文旨在探尋風箏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從風箏體現出的文化寓意、藝術底蘊,代表著的期盼祝愿,來引出風箏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及影響力。從跨文化的視角來了解風箏文化,不僅有利于風箏文化自身的發展,還能對中國悠久深厚的華夏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風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
作者簡介:張宇瀟(1997-),女,傈僳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2
第一章? 風箏文化的起源
1.1風箏文化
風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以博大精深的歷史、精巧奪目的工藝和深厚的內涵,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璀璨的鄉土瑰寶、傳統民間藝術中的耀眼明珠。
風箏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華夏民族逐代共同培育的寶貴財富,飽含了華夏民族的用心和智慧。它在發展的同時,陸續傳播到了各地,流傳到了世界各個國家,與不一樣的文化碰撞出了獨具特色的火花,風箏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逐漸為更多人知曉,所以研究中國風箏文化的起源、發展、傳播,是至關重要的。
1.2風箏的歷史起源
風箏作為中國民間工藝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是民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深受民間文化的影響。尤其在與藝術、文化的融合后,風箏的內涵更加豐富了,形成了獨具東方文化色彩的風箏藝術。
1.2.1 風箏的早期發展
在春秋戰國時期,風箏大多是由薄木、竹子做出來的,因此人們稱風箏為“木鳶”。到了漢代,在造紙術的偉大發明下,人們開始試圖把紙作為風箏材料。從此,風箏開始了以紙糊制的歷史,“紙鳶”這個名詞也隨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2.2風箏的普及
到了唐代,國家經濟繁榮,百姓對于娛樂活動有了更多新穎的想法,越來越多人開始把風箏作為娛樂游戲進行活動,上至皇宮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對其樂此不疲。著名詩人元稹在《有鳥二十章》中有寫道:“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形象地刻畫了當時孩童們熱衷放紙鳶的情景。
“風”乃流動之氣,“箏”是悠揚的彈撥樂器古箏簡名,風與箏結合在一起組成新詞“風箏”。唐宋以來就出現了“風箏”來稱呼紙鳶的習慣。
1.2.3風箏的盛行
到清朝時,風箏融入了民族風情和文化元素,色彩的搭配更柔和,有很多學者開始蜂擁而至地對風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在辛亥革命以后,新文化運動猛烈沖擊了國內文化,此時的風箏也在外形上突破了傳統風箏的模樣,開始制作風箏的人們也空前增加,尤其是許多畫家的加入,增加了風箏的多樣性特征。風箏除了是娛樂時的玩物,更成為了供人欣賞的文物。
第二章? 風箏的藝術文化底蘊
2.1風箏的外在藝術
風箏的造型獨具特色,元素也各式各樣,都來源于民間文化的各個方面,其題材主要圍繞在福、祿、壽、喜、財來創作。關于風箏的造型和繪畫,有人物、動物、花鳥、風景等等,人物類風箏如:貂蟬、西施、昭君出塞、貴妃醉酒、嫦娥奔月、花木蘭等等;動物花鳥類風箏如:龍、鳳、蝴蝶、蝙蝠、老鷹、蜻蜓、牡丹、燕子等象征著祥瑞的形象;風景類風箏如:春江花月夜、水上明月、五岳獨尊等。從這些風箏的題材中,我們能領略到深厚的華夏文化藝術,這些美好的形象都反映了老百姓某種心愿與信仰,承載了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深切祝愿。
2.2風箏的內在寓意
作為一個流傳兩千年的藝術品,自古至今,風箏始終以它獨具特色的美影響著人們,風箏的寓意跟華夏其他文化藝術的寓意有所相似,如:牡丹被認為是富貴的象征,鴛鴦象征著愛情的幸福,壽桃被認為是長壽的象征,等等。它們被賦予對未來的憧憬,以寓意美好的圖案呈現。
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放風箏這一行為反映的民間信仰觀念也在轉變更新。風箏作為飛行器物被發明后,它作為人們向天傾訴情感的工具,表達了百姓自己的心愿與期盼。
古代時放風箏的“放”還有另一層含義。百姓把自己家庭的任何不幸、災難、疾病等不吉利的事情,通過風箏“送”上天空,讓其隨風飛走。人們認為通過放風箏,可以趕走晦氣,如果風箏能順利放飛就是吉兆。我國古典名著中的《紅樓夢》在第七十回就描寫了林黛玉、賈寶玉、探春、李紈等人在大觀園用風箏放晦氣的情景,大家勸林黛玉將風箏線剪斷,讓風箏飛走,這樣可以帶走黛玉身上的“病氣”。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這部分文化意涵逐漸消退,娛樂功能逐漸成為主流。但風箏無論是外在設計還是內在藝術靈感,都是表達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奮力拼搏的進取精神,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永不言棄的傳統美德。
第三章? 風箏的傳承與傳播
3.1風箏盛行的原因
風箏在我國大江南北廣為流傳,不僅是因為其很高的觀賞性、娛樂性,還因為,放風箏本身就是一種絕佳的戶外休閑運動,這樣的健身活動迎合了我國傳統養生之道。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中寫道:“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可瀉內熱。”放風箏通常是在空氣清新、陽光和煦的郊外,當人凝神牽引風箏時,也會處于心神寧靜的狀態。
風箏另一個流行的原因是:全民性、男女老少皆宜。在我國古代,武術、騎馬、射箭等大多都為適宜男子的戶外體育項目,而風箏,就成為了古代女子青睞的戶外運動項目。而在當代視角下,放飛風箏更是一種“娛樂身心、熱愛生活”的戶外運動,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文化精神。
風箏在流傳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融入到了我國某些傳統民俗節日中,成為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自唐朝起,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的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并,在這一天,人們既要祭祀掃墓,又可以在戶外踏青游玩放風箏。風箏在我國古代已融入了傳統節日中,成為節日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兩者互為依托,不可分割。
3.2風箏在國外的影響
一位英國風箏專家戴維貝拉姆認為中國的風箏是在中國唐代時由佛教徒傳到日本的,后來傳入朝鮮和緬甸,然后又經印度尼西亞,普及到整個太平洋地區,再流傳到世界各國。學界也通常認為,中國風箏是在大約公元八世紀的時候,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國的。
3.2.1風箏文化傳入日本
日本公元八世紀的文獻中便出現了紙鳶的記載。風箏傳入日本后,最早是被武士們當作傳遞信息的工具,多用于遠距離的聯絡。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但那時的風箏并沒有任何裝飾,到了德川幕府時期,才開始出現有裝飾的風箏,一些浮世繪的代表畫家也開始為風箏進行裝飾。
在當今的日本,放風箏已經成為一項普遍的民間娛樂活動,同樣象征著祈福迎祥的含義,日本各地都普遍設有風箏協會。在日本民間還流傳著個傳說:從前有一個財主仰慕一位姑娘,但這位姑娘已和心上人相愛了,而這位財主趁男子不在時,把這位姑娘搶走并鎖在深山的舊房中。機智的姑娘為了把消息傳遞給心上人,就把一匹匹綾羅剪成片,把一條條綢緞搓成繩,扎了99只風箏放出去。遠方的小伙子看到風箏后,日夜兼程趕到山中救出了姑娘。現在的日本青年也把放風箏作為聚會的好機會,借手中一線,系百年之好。
3.2.2風箏文化傳入東南亞
在泰國,放風箏作為民俗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取悅神靈的活動。在雨季時放風箏,據說可以讓神靈保護農作物不受洪水的侵害,不被強烈的季風吹倒,可以驅散雨云等。泰國的風箏有男和女的區分,男箏為鳥箏,通常接近兩米高;女箏叫魚箏,形狀像鉆石,放飛時需要七名女子操縱。
馬來西亞的風箏又稱為“月箏”,每年四月份稻谷收獲后,人們總要舉行大型的放風箏活動,向稻神致意。這種風箏被奉為神明之物,扎制風箏與放飛風箏是鄭重的事情,整個過程相當考究。用作骨架的竹子要選向東生長的,被砍倒后要埋在土里一個月才能取出來用。據說這樣的竹子扎制的風箏可以得到太陽神的保護。
3.2.3風箏文化傳入西方
風箏雨公元十二世紀左右傳播至西方各國,最開始風箏是作為娛樂游戲的物品在貴族階層和宮廷之中流傳。到了十七世紀才在民間普及開來,此時風箏在歐洲大陸已經基本普及。除了在各種公共集會會用來放焰火之外,作為玩具,受到兒童及其家長的歡迎。十八世紀初,歐洲人最迷戀的游戲便是放風箏,到十八世紀下半葉,風箏已開始被用來進行科學實驗。風箏在十九世紀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利用風箏進行的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實驗取得了成功,通過多次風箏的實驗,總結出了早期的空氣動力學和航空技術學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飛機。
在法國,放風箏一直是人們所喜愛的娛樂活動。到十九世紀時,許多科學家對風箏的結構和形體進行了改良,進行了許多有趣的實驗。當今的法國,仍然將放風箏作為業余娛樂生活的一部分,法國風箏俱樂部設在巴黎,法國北部的迪耶普城,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風箏節。
在十四世紀,德國的貴族們常常騎在馬上放“飛龍”式風箏,也出于此,至今在德語中,“風箏”一詞又解釋為“龍”。到后來,在民間流傳的風箏其形狀與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都多是梨形。
結語:
風箏藝術和民間審美、民俗節日、民族文化共存共生,相互影響,它們在同一個中國文化系統中傳承和發展。
隨著全球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發展,風箏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成為了宣傳中國的一張活體名片。后人要在新時代中宣傳和發展風箏文化,就應把風箏文化與當今時代特點相結合,在延續中取其精華、推陳出新,使其在時間歷史長河中繼續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張金龍.風箏技藝與訣竅[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8.
[3]朱鷹.中國民俗文化-風箏[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4]耿道熙.風箏承載的民俗文化探析[J].濰坊學院學報,2011(04).
[5]張依君.中國傳統風箏的流派與流變[J].大眾文藝,2010(22).
[6]徐鑫.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及其影響——論濰坊風箏的品牌效應[D].濟南:山東大學,2011.
[7]曹慶芝.山東濰坊傳統風箏工藝的保護和開發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09.
[8]劉洋.從文化的內質論濰坊風箏的造型藝術特征[D].廣西師范大學.
[9]楊春輝.風箏的藝術魅力及傳承[D].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