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認知是一個用熟悉的概念理解另一個領域概念的過程,由遠及近,由抽象到具體,“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些認知規律使得人類認知世界時,傾向以自己最熟悉的身體作為認知的媒介。本文從隱喻認知的本質出發探討人體隱喻的方式、本質和其規律,以此來比較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人體隱喻的特點,從而得到一些有關留學生學習人體隱喻知識上的啟示。
關鍵詞:隱喻;認知;人體隱喻
作者簡介:王昭月(1996-),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2
一、隱喻的認知本質
傳統語言學將隱喻看作是一種語言現象,是一種語言形式上的修辭,認為隱喻是語言中的非正常的現象,作為一種單純的語言現象,它的存在與價值并不重要。現當代的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并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或為了制造交際效果的手段,而且屬于更廣的思維和認知的范疇,是一種認知現象,它存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地方,我們的言語和思維都深受它的影響:“是人類一種基本的思維、認知和概念方式”[1]。
隱喻的形成,即隱喻化( metaphorization) ,是兩個概念域 ( conceptual domain) 或認知域 ( cognitive domain) 之間的結構映射( mapping) ,即從始源域( source domain) 向目標域( target domain) 的映射。一個范疇需要解釋的概念域是用另一個概念域來進行解釋。[2]同時學者Lakoff? & Johnson(1980: 5)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說到:“隱喻的本質是指借它類事物理解和體驗該類事物”3。即借助始源域的圖式結構來映射到目標域,使用相對了解和具體的始源域去理解和經歷相對陌生和抽象的目標域。
二、人體隱喻化認知
2.1人體隱喻化認知的本質
人體隱喻( Metaphor of human body)是隱喻的一種具體的方式,即用人體的各部分的器官作為目標域,來比擬其他事物,或者將其他事物作為目標域來比擬人體的各類器官。Lakoff和Johnson 指出,在很大程度上,隱喻源自身體的經驗( embodied experience)[1]。“由于人類具有與自然界相聯系的身體,他的意識和理性必然與身體在環境中的定位及其與環境的互動行為相聯系。”[2]人類知識世界一直遵循著“由遠及近、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所以人體及其器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人類依靠自己最熟悉的始源域——自身,來認識和解釋外部的世界,或將對人體自身的人之經驗映射到其他抽象領域,形成了“萬物是人”的概念系統,人體隱喻是人類最原始一種普遍的認識世界和思維的方式。如,將人的頭部、肩部、腰部、腳部等來給山的位置來命名,山頭、山肩、山腰/、山腳等。
2.2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的特點
首先是基于相似性。束定芳(2008:66)指出:“相似性是隱喻意義產生的基本條件,是隱喻賴以成立的基本要素。”人類之所以可以將自身與外界的事物進行聯系,是因為兩者在物理和心理上兩者具有可以聯系的相似性。可以是位置上的相似性如:山頭、山腰、山腳;功能上的相似性:漢語手有“親手”、“手跡”、“表示動作擊殺”的義項 、英語中“mouth”的義項有“輕聲而含糊不清地說”、“言不由衷地重復”等形狀上 的相似性:仙人掌、人參等。
多義性。人體隱喻通人由人體本身的始源域向目標域出發,射向不同的目標域從而產生豐富的比喻含義。映射如時間領域:目前、手上;空間:窗口、鼻梁;等級域:帶頭人、頭領、英語中的“headmaster”、“head of the company”、“headline”等。
固定性。在人體隱喻詞形成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實踐的推移,這些隱喻詞愈來愈被人們所接受并且逐漸詞匯化( lexicalized),如上文門口、山腳、“head of department”、“arm of a chair”等。
三、英漢人體隱喻化認知的映射方式
3.1 人體概念域到非人體概念域的映射
學者盧衛中[1]將人體隱喻劃分為三種類型,從人體概念域到非人體概念域的映射:是人類認知世界過程中最基本的映射方式,是人類對不同范疇類的事物進行一種歸類關聯的方式,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這類隱喻,經過無數次的使用和聯想,逐漸詞匯化,成為約定俗成的字面意思。如“泉眼”、“老手”、“新手”、“船頭”、“eye of a needle” 、“face value”、 “warm hearted”、“skin of an orange”、“shoulder of a hill”等。
3.2 非人體隱喻到人體隱喻的映射
從非人體隱喻到人體隱喻,這種映射方式有利于人類通過外界的事物對自身進行更深刻的認識,是較第一種更為高層次的認識形式,如:“眼簾”、“鼻翼”、“大膽”、“眼高手低”、“飛機耳”,英語中的“eyelid”、“bushy eyebrow”;將顏色蘊含的情感映射到人體域中:“黑心”(奸惡的人)、“紅心”(忠心大義)、“白臉”(反面人物),英語中:“blue-beard”(兇殘的丈夫)、“redneck”(貶稱-鄉下佬)、“green lung”(城市的綠化帶);材料域:“金手指”、“鐵石心腸”、“心寒”,英語中:“iron hand”、“stone-hearted”等等,這類映射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表達手段。
3.3人體概念域內部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
人體概念域內部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即人體隱喻化的二級投射。其中一個器官作為目標域,另一個器官作為映射域。“心頭”;“頭”位于人最高端,是有生命、有思維能力的,將這一目標域投射到“心”這一始源上。
四、英漢人體隱喻化認知的對應程度
完全對應或者基本對應。無論是目標域還是始源域都是相同或者是相似的。如“face to face”(面對面)、“catch ones eyes”(吸引眼球)、“footnote”(腳注)、“new hand”(新手)、“new face”(新面孔)等,這些都屬于完全或基本對應。
不對應。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方式和角度也不會完全一致,會出現不對應的情況。對于通訊工具我們經常習慣叫“手機”,而英語對應的表達是“mobile phone”,就是由于兩者的認知角度出發點不同,中國人是側重于東西的使用部位“手”,而歐美國家的人是側重于工具的外形和使用的具體特征。
無對應。英漢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都大不相同,所以在隱喻的認知上也有很多差異。例如:手具有指點的作用與功能,所以在西方中可以將 “hand”投射到表類的概念域中,隱喻與其指點功能相似的“指針”,如“hour/minute/second hand of a watch(表的時針/分針/秒針),hand of a speedometer(速度計的指針)”,在漢語中“手”則沒有這樣的隱喻。
五、英漢人體隱喻中存在的跨文化差異
從我們之前的分析來看,英漢人體隱喻之間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都是源于在人類自身認知基礎上進行架構,所以不同的語言還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溝通,但是由于各個過于的語言文化有差異,所以在一些映射上,會有不同,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誤解,而隱喻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際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中,所以我們要學會了解與正確認識語言文化差異,從而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學好這類隱喻詞,這對于我們的日常交際和加深對語言文化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如:由于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始域源不同。我國是內陸國家,多山,而英國屬于島國,多海,所以我國和英國在人體隱喻映射的側重中也不同,我國側重山,英國側重海;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認識事物的側重點不同,上文中所提到的關于中英對于“手機”的不同表達就是由于中國側重于物體的位置,英國則側重于物體屬性和功能,還有中國受傳統文化中醫的影響,將身體器官與脾氣、秉性,性格、情感等聯系到一起,如“膽”在中醫中認為可以的思維影響人的思維方式與情感和性格,所以中文中有“肝膽過人”,“俠肝義膽”等詞語。隱喻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文化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參與作用,所以不同語言的隱喻帶有著鮮明的文化印記,我們不能一味地將自己文化的思維方式去代入到不同于自己語言的理解中,要注重文化的差異性,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
六、小結
通過從認知和隱喻的映射角度,對英漢中的人體隱喻詞匯進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到由于認知角度、思維方式等不同,所體現出來的語言詞匯也不相同,以及文化在語言中的發揮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得到一些更好的跨文化交際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白英杰.英漢人體內臟器官的隱喻認知比較.長春:吉林大學,2009
[2]陳家旭.英漢語人體隱喻化認知對比.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8-10
[3]陳潔.從認知角度看英漢語中的“口齒唇舌”轉喻.武漢:華中師范大,2006
[4]束定芳. 論隱喻的認知功能. 外語研究[J]. 2001(2) :28 - 31.
[5]藍純. 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齊振海. 論“心”的隱喻——基于英、漢語料庫的對比研究[J].外語研究,2003( 3) :24 -27.
[7]Lakoff ,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