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民勝 詹夏云
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和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來,人民銀行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繼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大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_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信貸投放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關于進一步加強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實施意見》,人民銀行瓊中縣支行為緩解轄內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做了不少工作。
一、瓊中縣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一)基本情況
瓊中縣地處中部生態保護區,以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和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主,依托生態、氣候、區位三大優勢,瓊中縣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截至2019年8月末,瓊中縣普惠口徑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為22.61億元,占同期全縣總貸款的26.26%,其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10.44億元,占同期全縣企業貸款的54.77%;小微貸款戶數為100戶,占同期全縣小微企業戶數的5.37%。
(二)工作亮點
1.法人金融機構運用低息支小再貸款資金向縣內小微企業(普惠口徑)發放經營性貸款。
截至2019年8月末,瓊中長江村鎮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7300萬元,同比增長60.19%。2019年3月15日,人民銀行瓊中縣支行向瓊中長江村鎮銀行發放支小再貸款357萬元,由瓊中長江村鎮銀行發放給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23%。其中,瓊中長江村鎮銀行運用支小再貸款資金向海南橙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發放了90萬元小微企業貸款,用于支持該公司的共享農莊項目,該項目集綠橙、百香果、檳榔、橡膠等農作物種植,漁業、小龍蝦養殖及觀光旅游為一體,是海南省第一個被省政府批準立項的共享農莊項目,占地2000多畝,整體規模宏大。并且采用“農戶+合作社+公司”的經營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就業,支持瓊中縣扶貧攻堅工作,發展前景較好。通過向法人金融機構發放支小再貸款,幫助資金力量較為缺乏和薄弱的法人金融機構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發放積極性,進一步幫助小微企業擴充基金來源途徑,走出困境,促進縣轄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2.推動政策性銀行運用“銀行+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中平鎮南邱村是海南省農發行的定點幫扶村,也曾是瓊中縣唯一一個深度貧困村。為配合省農發行做好南邱村的精準脫貧工作,瓊中縣農發行與中平鎮政府攜手,利用信貸資金力促海南中絲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絲公司”)通過帶動貧困戶發展桑蠶業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金融助推桑蠶產業幫扶貧困戶的脫貧之路。作為海南省種桑養蠶的龍頭企業,也是海南省扶貧龍頭企業,該公司與全縣1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南邱村5戶)簽訂了蠶繭收購合同,一對一重點扶持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脫貧。為更好扶持桑蠶扶貧產業發展,緩解桑蠶企業資金周轉壓力,保證蠶繭收購加工的持續性,同時穩定農民賣繭的收購保護價,實現經濟效益和扶貧效益。瓊中縣農發行于2018年12月向中絲公司發放貸款870萬元,用于支持中絲公司收購蠶繭。在金融支持桑蠶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截至2019年8月末,南邱村實現整村脫貧。
3.瓊中縣農信社運用扶貧再貸款低息資金發放貧困戶貸款,助力貧困戶發展養豬產業脫貧致富。
2018年1月,人行瓊中縣支行采取“先貸后借”模式向瓊中農信社發放扶貧再貸款16661萬元,用以支持瓊中農信社在全省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在人民銀行低息政策性資金的支持下,瓊中農信社通過“銀行+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于2017年10月向瓊中上托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8戶貧困戶共發放貸款2萬元,用于貧困戶購買五腳豬豬苗飼養。依托合作社平臺和60畝的養豬基地,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資金的幫助下,上托村貧困戶發展五腳豬養殖產業初見成效。截至2019年6月末,合作社養殖規模由最初的50頭發展為目前的340頭;貧困戶累計獲得分紅1.38萬元。貸款支持的8戶貧困戶也已全部脫貧。
二、瓊中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一)瓊中縣經濟體量小,能夠發揮規模帶動效應的地方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較少。
對于剛剛實現貧困縣摘帽的瓊中縣來說,經濟總體發展仍比較落后,產業發展呈散、弱、小的特點,能夠發揮規模帶動效應的地方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較少。由于更多的企業和經營主體缺乏規范運作,內部管理比較混亂,準入資質上達不到銀行的要求,且較難提供足值抵押擔保物,因此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融資數量和數額較小。截至2019年8月末,全縣1683家小微企業僅有100家向金融機構貸款,占比僅5.94%。
(二)政府增信手段有所缺失,風險分擔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進入經濟新常態后,銀行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開展經營轉型、追求一條商業可持續的穩健發展之路,是縣域所有銀行的必然選擇;地方政府也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以往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模式已不可持續。因此,尋求政府和銀行“雙轉型”背景下雙方合作的最佳切入點是當務之急。其次,政府增信包含的杠桿效應能夠帶動更多的信貸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用。然而當前地方政府的農業擔保基金和小微企業風險補償和激勵機制尚未設立,已有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和農房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形同虛設,2017年設立至今未有代償業務。有效分擔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的機制體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對策分析
(一)立足客戶需求,在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方面有新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此,一是要加大支持糧食生產規模化、有機化和機械化,促進農業增效。著力打通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骨干企業、有一定影響力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和園區,有力支持農業全面升級。二是通過“融資”和“融智”相結合,以表內+表外、信貸+基金的方式支持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宜居、宜業、宜游精品鄉村,服務“綠色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以民生領域重大項目為突破口,支持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有力促進農村全面進步。三是通過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小微企業經濟的支持增加農民生產型收入,加大大型農機具、大宗農產品存貨、倉單質押等貸款試點擴大農民經營規模,增加生產性收入等多方位全面大力支持農民全面發展。
(二)依靠政府引導,探索全新融資模式。
結合當前各地的創新實踐,一是繼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對一些具有財政資金支持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要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并作為項目貸款的重要還款來源,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建議地方政府積極注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瓊中縣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推動其轉型為實體化企業,繼續承擔基礎設施項目貸款。二是積極發揮政府的增信作用。要提高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產業的積極性,關鍵是要在風險和效益上找到平衡點,特別是如何有效分散金融機構的風險,這客觀上需要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可通過設立信用保證基金、風險補償金等方式,建立健全辦貸管貸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形成多方支農合力。(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瓊中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