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近年來,以互聯網作為基礎平臺的網絡金融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新興的重要渠道,就網絡金融而言,網絡銀行是其當前的核心業務載體。目前我國各個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建立了關于自己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部門,逐步得到了金融消費者的廣泛認同。但是我國網絡銀行仍然是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分支,因此傳統銀行具備的風險,網絡銀行也一脈承襲。為了防范和化解網絡銀行的風險,進一步完善我國網絡銀行的監管法律制度,加強網絡銀行監管的科學化,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網絡銀行的基本情況
網絡銀行,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實務部門對其稱謂不一。有的稱“電子銀行”,有的稱“虛擬銀行”,有的稱“網絡銀行”。但是網絡銀行的主體還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工作平臺是互聯網或其他電子交互平臺,提供的核心產品是金融服務。所以,網絡銀行是指利用計算機聯網或其他電子技術手段,向客戶提供普通銀行金融服務項目的實體銀行分支機構或非實體銀行機構。
二、我國網上銀行監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和監管上的空白
目前,我國立法機關在網上銀行的監管這一塊,還存在了一些立法上的空白,比如大家所知曉的,在傳統銀行網絡柜臺辦理業務需要當事人面簽,那么網絡銀行上辦理業務,如需網上數字簽名等在法律上還也尚未有明確的規定,這也給機構經營者方面增加了一定的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另外,在某些授權性規范存在交叉和競合之處。例如,在監管的規則上,除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主要依據外,銀保監會仍然沿襲中國人民銀行開展銀行監管的一些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涉及銀行監管的支付結算、反洗錢等關鍵領域,仍然是中國人民銀行掌握話語權。而網絡銀行里面涉及較多的支付方面的規定,存在交叉管理、重復管理的事實,面臨著較大監管失靈的風險。
(二)網絡銀行缺乏完善的審批制度和市場準入機制
當我們打開某銀行網上銀行界面時,只有看到電信部門頒布的經營許可證,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未見到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只在網上做了備案,備案的資料也只是母體銀行工商登記紙質文書的拷貝。涉及網絡銀行準入這一塊,工商部門的監管大多都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似乎只要實體銀行還存在,網絡銀行就無所謂退出一言。但是,作為一個企業法人,進退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的。所以也應該相應的做出規定,進行管束。
(三)缺乏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我國《商業銀行法》重點強調了對存款人的權益保護,保護面過于狹窄,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而嚴,大部分還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消費者維權方面,享有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索賠權等幾項重要的基本權利。具體到網絡銀行,金融消費者在網絡銀行的使用過程中,可能造成未經授權的訪問,使得銀行客戶信息被竊取或篡改;有時,可能由于銀行系統的原因,造成客戶交易的中斷或者辦理業務不及時等問題,有時由于采取電子協議的方式不能及時的進行人工提醒,導致出現爭端時責任的認定難以明確,客戶權益受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
三、完善我國網絡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構想
(一)完善我國網絡銀行監管的立法體系
《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是調整商業銀行關于準入、退出以及相關業務活動的法律規定,在很多方面對指導網絡銀行的業務的操作有著指導性的意義。但是對于網絡銀行業務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對于很多業務的細致的規定仍然存在空白,有很多關系是無法調整的。所以,筆者建議單獨制定《網絡銀行法》,明確網絡銀行監管的目標、原則、監管領域,使其制定后保持相對較長的穩定性。
(二)建立統一的監管主體
為避免地方各自監管、金融各業分業監管可能造成的混亂局面,筆者建議成立由統一的部門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職的金融監管制度。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網絡大環境的發展,國家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立一個電子金融監管部,加強對金融監管與信息技術的結合,負責對包括網上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監管,實現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協調統一、達到提高監管質量的目的。
(三)完善網絡銀行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法律制度
現在,我國的網絡銀行發展速度較快,但是還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通過設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就可以淘汰掉一部分尚不成熟的金融機構,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筆者建議在制定網絡銀行市場準入方面法律法規的時候,可以從過硬的技術設施條件、較好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交易操作規程等審慎性經營規則所考慮。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網上銀行不同的業務來設定監管部門可以采取備案或審批的形式允許銀行開展此項業務。在退出方面,筆者建議規定網上銀行的破產,兼并、重組程序,采取謹慎退出的原則。
(四)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建議金融監管部門也可以根據各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絡銀行當前的具體情況、存在的問題,制定專門的關于網絡銀行服務與客戶協議內容方面的規章制度,或信息披露方面的一些規范性文件,如進一步加強網絡銀行信息服務管理的通知等等,對銀行與客戶之間所定的服務協議原則和目標加強規范和管理,發揮一定的導向性作用,以預防風險的發生和保護客戶的權益。(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