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
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地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也越來越成為居民投資的第一選擇。本文主要討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種類單一、體制制約以及風險揭示不足等問題。在此,我們提出需要商業銀行探索新業務、轉變經營模式以及加強風險防范等方面的對策,來推動各項個人理財業務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一、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現狀
(一)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
1.我國居民對個人理財業務的需求不斷增多
基于目前的國家統計局數據情況看來,我國GDP從一開始的1978年的3645億元直線上升,達到了900000億元。由此可見,我國經濟正在處于一種良性的發展態勢,個人的手頭閑散資金不斷增多,居民對個人理財業務的投資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2.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個人理財的需求
基于當前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理財產品看來,其主要體現出了缺乏創新、產品重復率高等諸多缺點。針對于客戶而言,自身的選擇面不高。所以,還是無法真正將當下理財產品單一的困境予以突破,這顯然已經成為了一項明顯的桎梏。
3.宏觀調控政策對個人金融活動的影響不斷增強
截止2018年9月10日,滬深兩市投資者新增開戶總數為177738戶。所以,將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切實的調整之后,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機會也不斷增多。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制約因素
(一) 理財產品趨同,創新力不足
截止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來,我國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種類也處于較為繁多的狀態,然而,國內各個銀行還推出的很多產品僅局限于儲蓄、保險、基金等的簡單組合起來,只是在內容、以及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缺乏自身創新優勢。這終將造成個人理財產品看似種類繁多,實際上是功能特點相似、投資收益相當,很難保持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二)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的制約
截至當前發展的現狀,整體仍然處于一個分業經營、以及分業監管的體制之下,然而,我們也必須要承認一點的是,當前的政策限制情況極為嚴重,銀行也并不能夠直接與證券、保險領域相掛鉤,并需要予以獨立化經營。由此可見,銀行理財服務當中的核心業務大部分都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發揮出實際效果。
(三)對理財產品風險揭示不足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注重于對個人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的宣傳,這樣子只是從收益率這一方面進行考量,鮮少會提及其的風險情況。這種僅僅只是考慮收益,忽略風險的做法明顯存在一定的弊端,甚至于還會直接導致銀行與客戶之間出現極大的糾紛,解決起來也會顯得有些吃力。
三、發展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對策分析
(一)提高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能力
伴隨著社會不斷快速地發展,人們在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也會更加傾向于選擇:特色化、多元化。對此,需要商業銀行在對理財產品進行研發時具有針對性,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以市場變化為依據及時調整和升級產品,將理財產品的種類變為由“大眾化”直接向“個性化”轉型與升級,讓個人理財產品逐步形成獨有的特色。
(二)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實行規范的混業經營
在個人理財方面,我國政府并未展開積極宣傳,同時,公開推廣信托的行為在國內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信托產品并不被廣大民眾所了解。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政策角度予以更加有效的扶持,對銀行與信托等行業建立戰略聯盟的行為予以勉勵,對銀企合作不斷增強,將存在與股票等金融市場的阻礙逐步清除,對行業內各自為營的狀況盡快予以改變,對銀行投資領域的比例逐步增加,以調整個人理財目前存在的發展空間。
(三)加強個人理財業務風險防范
我國商業銀行應當結合當下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審視自身發展現狀,以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產品從研發、生產到推銷、售賣以及出售之后的售后服務各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風險水平,將可控風險降到最低。另外,產品研發必須保證其科學性及嚴謹性,產品定價必須嚴格遵循市場規則,對產品的風險評估與風險預測必須實時進行,以制定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
四、結語
近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國民的面對投資理財的理念越來越強。但是,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所以需要對其不斷地進行探索以及研究,還要結合銀行本身的發展特點,從而促進個人理財業務的快速健康發展。(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