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但卻是其中的弱勢邊緣化群體,他們需要成長,需要得到認可,需要獲得尊重,與此同時他們也需要從這份職業中獲得經濟層面的回報,本文從“經濟人”和“道德人”角度出發,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重新審視高校青年教師,從兩者融合的角度提出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指導意義。
高校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和力量,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同高校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聯,促進青年教師的良好成長與發展不僅涉及專業學術方面的修養與建設,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師職業道德方面修養與建設。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簡稱:師德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中的重要議題,2018年,教育部發布《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對高校教師的職業行為準則及師德失范提出了細節化的內容,師德建設放在了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師德培訓也被列為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中的重要內容。就此,筆者為探討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問題,將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和“道德人”假設出發,分析、探討作為人,同時也作為教師的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方面的問題,從而得出相關有意義的意見。
一、“經濟人”和“道德人”與高校青年教師
提到“經濟人”和“道德人”,勢必要提到亞當·斯密和他的兩本著名論著,一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簡稱:國富論)》,二是《道德情操論》。筆者在本部分,將重點從“經濟人”和“道德人”的角度來審視高校青年教師的同時,也將從高校青年教師的視角來審視“經濟人”和“道德人”。
(一)從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經濟人”角色
“經濟人”假設由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首次提出,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主要內容,幾乎整個西方經濟學都是圍繞這一關鍵問題來開展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經濟人”的一切行為歸根于利己心理,將人類的經濟行為與人類自身的利己心理掛鉤,換句話說就是當一個人從事或是開展某種經濟行為的時候,誘導這種人類經濟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不是這個人想要為別人提供某種事物或是為這個社會創造出什么,而是出于自身的某種經濟利益或是自利打算而產生并開始的。因此,“經濟人”包含3層內涵:一是自利的,前面已就此部分進行了分析;二是“經濟人”往往都是理性的,他們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三是如果構建一個具備完善法律制度的社會大環境,“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積極的帶動社會利益。
故而,“經濟人”并不是一定帶有消極色彩的,“經濟人”是人的其中一個屬性、一個方面。高校青年教師在成為一名教師身份之前,首先是一個人,對于一個社會個人的人而言,高校青年教師是一份工作,一個職業,只是這份工作和職業承擔有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關系到國家青年的教育,是一份更加光榮、神圣的職業。但是,有一點需要明確,那就是不能因為這種光榮和神圣就忽略掉高校青年教師首先作為人的這一先決前提。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于人而言,生理需求是最首要,最關鍵的。那么對于高校青年教師而言,為滿足自己作為人的首要的生理需求,需要進行的必然只能是“經濟人”的相關行為,高校青年教師需要通過這樣一種利于維持、保障自己生理需求的“經濟人”行為來獲得生存,更或者說是尊重。在國家層面的相關政策中也多次強調、并且正在付諸行動,要提高教師的待遇。因此,“經濟人”角色在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應該是值得理解和認同的。
(二)從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道德人”角色
“道德人”假設是亞當·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中提出的,但亞當·斯密提出的“道德人”假設是從“經濟人”角度出發來展開的,認為當人做出的一系列道德行為實際上是想要表現出自己的一種同情心,雖然亞當·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論》中一直強調,這是一種自愛,不是自私,但歸根究底出發點仍舊是利己,因此這與我們本部分即將分析的“道德人”略微有些偏差。只要作為一名教師,那么對其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那么對于作為教師群體中一員的高校青年教師而言,師德同樣也是最為重要的,并且被放在教師考核中的首要位置。師德一方面是國家對高校青年教師行為規范等方面的一個首要準則,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師還能從這一過程中獲得較高的自我認同感以及來自社會的尊重,這也滿足了作為人的高校青年教師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經濟人”和“道德人”的關系
在前兩部分,筆者分別就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經濟人”角色和“道德人”進行了分析,本部分將綜合分析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經濟人”和“道德人”的關系。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肯定無論是“經濟人”還是“道德人”,這兩者都是高校青年教師的屬性,高校青年教師通過自己的工作,獲得薪水報酬,這一行為的出發點就是利己的,屬于“經濟人”行為范疇的,“經濟人”屬性使得作為高校青年教師的人獲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高校青年教師屬于教師群體,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傳授的是知識,這一特殊性便給所有高校青年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能像商人一樣,絕不能以金錢為首位,又或是忽略出現違反師德的行為,可以進行“經濟人”的利己經濟行為,但是這一利己行為不得有損他人,更不得違背師德要求,這是一種道德倫理約束,也是國家政策法規約束,處理好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經濟人”和“道德人”角色的關系,將有益于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也有益于整個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結語
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同時具有“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屬性,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經濟人”屬性反映了其作為個體人的需求;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道德人”屬性反映了其作為教師應該遵從的教師職業道德。無論是“經濟人”屬性還是“道德人”屬性都是同時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師這個身份當中的,這兩種屬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促進的。教育部于2018年先后發布《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教師按照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嚴格要求自己,絕不踩過底線,做一名真正的好教師;并且明確各高校作為師德建設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師德示范行為的受理與調查處理機制。一方面從法律制度角度對高校青年教師身份中的“道德人”屬性進行了要求,那么另一方面,在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中,也需要去承認、認可并尊重其正常的、滿足作為個體人的生理需求而進行的經濟行為,對高校青年教師的這種需求和欲望,給予鼓勵和支持。不過,這兩者之前仍舊應該以“道德人屬性優先,兼顧經濟人屬性”為原則來進行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以此進行和開展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將有助于建設一支有高水平師德素質、高水平師德行為規范的熱情、富有活力、教學認真的高校青年教師隊伍。(作者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